牧渊:我在大渊搞扶贫 第878章 定罪责乾纲独断 谏良策利国利民
“至于说士大夫不愿意推行新政,如果真是那样,那么朕以为不是新政改革不该进行,而恰恰是改革的还不够彻底!新政不但不能停,还要继续推进!”祁翀坚定地道。
“因利结党”四字一出,算是给这场哭庙闹剧定了性,而“新政还要继续推进”之语也表明元震一党妄图借哭庙给正宪帝施压的阴谋也彻底告破!原本还有些同情元震的陈怀哲、展骞等人都不敢做声了,纷纷低头不语。
元震环顾四周,知道自己已再无任何支援,手里的牌已全部打完了,却依然没有撼动正宪帝分毫,这场仗他已然大败亏输!
巨大的悲哀袭上心头,他缓缓跪倒在地,两行浊泪顺颊而下:“陛下罔顾祖宗成法,倒行逆施,就不怕日后史书上留下恶名吗?”
“朕、不、怕!”祁翀一字一顿道,“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朕注定是胜利者!”
这一句宣言如刀子般直插元震的心窝,他颓然跌坐在地,口中喃喃:“陛下,臣有罪!哭庙一事的确是臣主使的,臣愿领死罪,只求陛下开恩放过那些哭庙的官员吧,他们也是忠心一片,只是生不逢时罢了!望陛下开恩!”
祁翀站起身来,下巴微扬、双眼微眯盯着元震冷笑道:“元震,不要以为朕不明白你的那点小心思。只要保住了你的那些党羽,哪怕你自己身死,日后也会有人照顾你的子孙后代。可是,朕偏偏不让你如愿!御史台、大理寺!”
“臣在!”
“臣在!”罗汝芳、邱维屏双双应道。
“按说官员涉案按新律应由御史台公诉,大理寺判罚,朕不该在大理寺判罚之前直接定罪。但是这次朕就破一次例——不过,诸公可以作证,朕发誓只此一次,今后绝不会再有——”
正宪帝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心里都是“咯噔”一下,暗忖:此次怕是要大开杀戒了!谁知,正宪帝的下一句话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帮人明目张胆结党营私,还妄图毁坏朕的声誉,若按他们的可恨之处来说,一个个都该处死!但如果朕真的那么做了,可就中了他们的圈套!朕不是不能虚心纳谏,但朕需要的是真正于国于民有利的建议,而不是沽名卖直!凡沽名卖直者,朕必不使其如愿!
所以,朕不杀任何一人!所有参与哭庙的官员一律革除一切职务、功名,杖三十,全家发配岭南。所有人的直系亲属及五服以内旁系亲属今后均不得参加科考、不得经商,只准从事农、工之业。只要大渊还在,此旨永不更改!他们不是想子子孙孙永远做士大夫吗?不是瞧不起普通百姓吗?朕就断了他们的念想,让他们子子孙孙永远没有做士大夫的可能,让他们换个身份,看他们到时候还会不会觉得新政是弊政!
至于你元震,你想当好人,朕更加不能让你如愿!朕用不着你死,致仕就可以了,朕甚至可以连你的致仕金都一文不少地发给你!朕只要你好好活着,睁眼看着,看大渊在朕的治理之下是如何蒸蒸日上的!没了你和你的党羽,大渊只会更好!”
冰冷恶毒的话语击碎了元震最后一丝念想,也令在场不少人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内侍毫不留情地将已经没有资格参与廷议的元震拖了出去,万岁殿内重又恢复平静。
正宪帝坐回御座,平复了一下心情又吩咐道:“既然说到这里了,今日便索性当做上了一次朝吧,不能让你们白来!内阁,地方官制改革和均田要立即着手进行,二者同时推进。
另外,御史制度改革也要进行,以往御史权责不清,说是监督百官,可实际监督了多少?该管的官员贪腐不管,不该管的朝政得失乱提建议,就说这次哭庙吧,御史台也有好几个参与的吧?关御史台什么事!贪官都抓完了吗?啊?!闲得蛋疼!
今后要定下规矩,御史不得议论朝政,专司监察百官的贪腐、渎职等违法之事,政务是政务,法务是法务,有司各司其职,不得互相干预!任何人再敢超越职权胡乱置喙,一律按渎职严办!
还有设地方三法司一事,也要和地方官制改革一同进行,三法司各位堂官你们回去好好想想如何办,尽快拟个方案上来!众卿还有其他建议吗?”
群臣肃然,就连杜延年都不准备再说什么了,却见一人一人突然站了起来,众人定睛一看,竟然是吴思玄!
“陛下,臣有本奏!”吴思玄说着真的从袖中取出了一本奏疏,“臣本打算将这奏疏交给杜相的,既然圣上见问,臣便直接说了!”
“说!”
“臣所奏乃是为废除奴籍、贱籍一事!去岁,陛下下诏释奴,也曾下旨令大量贱籍男女脱籍为民,此为至善之政,百姓无不称颂圣主仁德!然而,臣以为仁则仁矣,尚有不足之嫌。如今公侯贵胄、官宦之家仍大量蓄奴,便是一般富贾之家也常以家奴伪为义子侄,且均置于内宅之中,官府根本无从查起。奴婢被一纸奴籍所限,亦无处可去、无法自赎,释奴之令虽是天恩,却收效甚微。至于贱籍更是如此,天下归于贱籍者何止千百,陛下难道要一一去赦免吗?赦免了旧的,又来新的,又当如何?
臣以为,釜底抽薪之策在于废除奴籍、贱籍,全部归于民籍,为奴婢、为倡优者皆准其自赎其身,主家、官府均不得阻拦,如此方能见效!臣不胜区区,为国深虑,冒昧陈闻,惟陛下裁幸。”
祁翀大喜,笑道:“都听听,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策啊!内阁,吴卿所奏朕以为有道理,你们也拟个意见来看看。”
“臣等遵旨!”杜延年忙答道,因又问,“另外,陛下,元震罢黜,内阁如今又缺额两人,是否仍由群臣举荐继任之人?”
祁翀略一思索道:“召张书伦、梁焘入京吧,由他二人补足缺额。”
“臣遵旨!”
晚霞烂然之时,君臣终于结束了廷议。透过御书房的窗户目送群臣离开万岁殿,祁翀突然觉得很累。
“因利结党”四字一出,算是给这场哭庙闹剧定了性,而“新政还要继续推进”之语也表明元震一党妄图借哭庙给正宪帝施压的阴谋也彻底告破!原本还有些同情元震的陈怀哲、展骞等人都不敢做声了,纷纷低头不语。
元震环顾四周,知道自己已再无任何支援,手里的牌已全部打完了,却依然没有撼动正宪帝分毫,这场仗他已然大败亏输!
巨大的悲哀袭上心头,他缓缓跪倒在地,两行浊泪顺颊而下:“陛下罔顾祖宗成法,倒行逆施,就不怕日后史书上留下恶名吗?”
“朕、不、怕!”祁翀一字一顿道,“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朕注定是胜利者!”
这一句宣言如刀子般直插元震的心窝,他颓然跌坐在地,口中喃喃:“陛下,臣有罪!哭庙一事的确是臣主使的,臣愿领死罪,只求陛下开恩放过那些哭庙的官员吧,他们也是忠心一片,只是生不逢时罢了!望陛下开恩!”
祁翀站起身来,下巴微扬、双眼微眯盯着元震冷笑道:“元震,不要以为朕不明白你的那点小心思。只要保住了你的那些党羽,哪怕你自己身死,日后也会有人照顾你的子孙后代。可是,朕偏偏不让你如愿!御史台、大理寺!”
“臣在!”
“臣在!”罗汝芳、邱维屏双双应道。
“按说官员涉案按新律应由御史台公诉,大理寺判罚,朕不该在大理寺判罚之前直接定罪。但是这次朕就破一次例——不过,诸公可以作证,朕发誓只此一次,今后绝不会再有——”
正宪帝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心里都是“咯噔”一下,暗忖:此次怕是要大开杀戒了!谁知,正宪帝的下一句话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帮人明目张胆结党营私,还妄图毁坏朕的声誉,若按他们的可恨之处来说,一个个都该处死!但如果朕真的那么做了,可就中了他们的圈套!朕不是不能虚心纳谏,但朕需要的是真正于国于民有利的建议,而不是沽名卖直!凡沽名卖直者,朕必不使其如愿!
所以,朕不杀任何一人!所有参与哭庙的官员一律革除一切职务、功名,杖三十,全家发配岭南。所有人的直系亲属及五服以内旁系亲属今后均不得参加科考、不得经商,只准从事农、工之业。只要大渊还在,此旨永不更改!他们不是想子子孙孙永远做士大夫吗?不是瞧不起普通百姓吗?朕就断了他们的念想,让他们子子孙孙永远没有做士大夫的可能,让他们换个身份,看他们到时候还会不会觉得新政是弊政!
至于你元震,你想当好人,朕更加不能让你如愿!朕用不着你死,致仕就可以了,朕甚至可以连你的致仕金都一文不少地发给你!朕只要你好好活着,睁眼看着,看大渊在朕的治理之下是如何蒸蒸日上的!没了你和你的党羽,大渊只会更好!”
冰冷恶毒的话语击碎了元震最后一丝念想,也令在场不少人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内侍毫不留情地将已经没有资格参与廷议的元震拖了出去,万岁殿内重又恢复平静。
正宪帝坐回御座,平复了一下心情又吩咐道:“既然说到这里了,今日便索性当做上了一次朝吧,不能让你们白来!内阁,地方官制改革和均田要立即着手进行,二者同时推进。
另外,御史制度改革也要进行,以往御史权责不清,说是监督百官,可实际监督了多少?该管的官员贪腐不管,不该管的朝政得失乱提建议,就说这次哭庙吧,御史台也有好几个参与的吧?关御史台什么事!贪官都抓完了吗?啊?!闲得蛋疼!
今后要定下规矩,御史不得议论朝政,专司监察百官的贪腐、渎职等违法之事,政务是政务,法务是法务,有司各司其职,不得互相干预!任何人再敢超越职权胡乱置喙,一律按渎职严办!
还有设地方三法司一事,也要和地方官制改革一同进行,三法司各位堂官你们回去好好想想如何办,尽快拟个方案上来!众卿还有其他建议吗?”
群臣肃然,就连杜延年都不准备再说什么了,却见一人一人突然站了起来,众人定睛一看,竟然是吴思玄!
“陛下,臣有本奏!”吴思玄说着真的从袖中取出了一本奏疏,“臣本打算将这奏疏交给杜相的,既然圣上见问,臣便直接说了!”
“说!”
“臣所奏乃是为废除奴籍、贱籍一事!去岁,陛下下诏释奴,也曾下旨令大量贱籍男女脱籍为民,此为至善之政,百姓无不称颂圣主仁德!然而,臣以为仁则仁矣,尚有不足之嫌。如今公侯贵胄、官宦之家仍大量蓄奴,便是一般富贾之家也常以家奴伪为义子侄,且均置于内宅之中,官府根本无从查起。奴婢被一纸奴籍所限,亦无处可去、无法自赎,释奴之令虽是天恩,却收效甚微。至于贱籍更是如此,天下归于贱籍者何止千百,陛下难道要一一去赦免吗?赦免了旧的,又来新的,又当如何?
臣以为,釜底抽薪之策在于废除奴籍、贱籍,全部归于民籍,为奴婢、为倡优者皆准其自赎其身,主家、官府均不得阻拦,如此方能见效!臣不胜区区,为国深虑,冒昧陈闻,惟陛下裁幸。”
祁翀大喜,笑道:“都听听,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策啊!内阁,吴卿所奏朕以为有道理,你们也拟个意见来看看。”
“臣等遵旨!”杜延年忙答道,因又问,“另外,陛下,元震罢黜,内阁如今又缺额两人,是否仍由群臣举荐继任之人?”
祁翀略一思索道:“召张书伦、梁焘入京吧,由他二人补足缺额。”
“臣遵旨!”
晚霞烂然之时,君臣终于结束了廷议。透过御书房的窗户目送群臣离开万岁殿,祁翀突然觉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