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综武:开局嘉靖,成就万寿帝君 > 第668章 汉州

综武:开局嘉靖,成就万寿帝君 第668章 汉州

    朱胜负手而立,目光如渊,扫过这片满目疮痍却又蕴含着新生希望的土地。

    “传旨。”

    朱胜的声音不高,却如同金铁交鸣,压过了风声,压过了瓦砾滚动的轻响。

    “此界,曾为禁区,乃邪祟滋生、万民涂炭之地。”

    “然经我大明将士浴血奋战,汉明共定盟约,此地已获新生。”

    “自今日起,禁区之名,不复存焉。”

    朱胜顿了顿,随即看向北方。

    “此地,从今以后,更名——汉州!”

    “汉州”二字一出。

    狂热的欢呼再次如浪潮般涌起:

    “汉州!汉州!陛下万岁!”

    声浪直冲云霄,震动着废墟上残存的梁柱。

    朱胜微微抬手,压下声浪,目光转向浴血奋战的将领们。

    “戚继光听令。”

    戚继光闻言神色一凛:

    “末将在!”

    “尔为三军之首,当统帅各部,整饬军备,清点伤亡,收敛袍泽遗骸。”

    “三月后,班师回朝。”

    “朕,在金陵为尔等设下庆功宴,犒赏三军。”

    朱胜的声音带着肯定与安抚。

    “末将领旨!谢陛下隆恩!”

    戚继光正色应诺。

    接着,朱胜的目光转向了那位在关键时刻数次力挽狂澜的年轻将领——谢玄。

    这一次,禁区的战况,谢玄的几次表现都让朱胜很是满意。

    “谢玄!”

    “臣在!”

    刚刚进城的谢玄连忙行礼,年轻的脸上带着温润与沉稳。

    “卿于禁区血战,临危不乱,调度有方,力挽狂澜于既倒,功勋卓着。”

    “今汉州新定,百废待兴,更需能臣干将坐镇安抚,重建秩序,震慑宵小。”

    “朕,今日封你为——汉州督师。”

    “总理汉州军政要务,辖制汉州境内所有府、县、卫、所。”

    “卿务使流民得所,田亩复耕,秩序重立,使汉州早日恢复生机。”

    督师。

    总理汉州军政。

    这么一个职务,居然就落到了谢玄这么一个刚刚出仕没几年的年轻人身上。

    这是何等荣誉,何等看重。

    然而,只有朱胜明白。

    如今的汉州千疮百孔,更兼北有强汉虎视眈眈,重建之路何其艰难。”

    纵观如今大明的人才。

    能够在能力上镇守汉州的不过寥寥数人。

    谢玄文武双全,虽然资历不足。

    但战功,却让人无话可说。

    正是如今朱胜的唯一人选。

    谢玄深吸一口气,眼神中没有丝毫退缩,只有坚定的决心:

    “陛下厚恩,臣万死难报。”

    “谢玄领旨。”

    “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陛下所托,定还汉州百姓一个安宁家园。”

    谢玄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废墟之上。

    朱胜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又转向一边那位气质孤高、剑意凛然的青衣剑客——谢晓峰。

    “神剑山庄,谢晓峰。”

    “草民在。”

    谢晓峰拱手行礼,姿态不卑不亢。

    “汉州初定,百废待兴,督师安危,关系重大。”

    朱胜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容拒绝的意味。

    “今特旨,着你留在汉州,护卫督师左右,协理汉州防务。”

    谢晓峰乃是谢玄同宗长辈。

    留下他,既是为了保护谢玄,也是为了稳固谢玄的根基。

    谢晓峰看了一眼身旁神情肃穆的谢玄,微微颔首:

    “陛下有旨,草民自当遵从。定护佑幼度周全。”

    在确定了汉州的大致情况后。

    朱胜便不再多说什么。

    转头看向了一旁陌生的面孔。

    但是说是陌生。

    但其中有几人的面容,朱胜一眼便认了出来。

    “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

    “想认不出来好像都有点难。”

    朱胜看了看面前的关张等人。

    不过这个时候,显然不是说话的场合。

    虽然朱胜刚刚才到禁区。

    但对于禁区的情报,可从来没有断过。

    自然知道面前的便是诸葛亮,司马懿,以及关张等人。

    不过健康城废墟可不是什么说话的地方。

    而朱胜也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要做。

    “各位先生,义士,朕也很期待能够在京城见到各位。”

    朱胜言罢,龙袍翻卷,踏着祥云重新步入九龙沉香辇。

    九龙长吟,辇驾腾空而起。

    ……

    朱胜缓缓打量着面前的张角。

    “大贤良师,朕终于见到你了。”

    朱胜的声音少了几分帝王的威压,多了几分郑重与复杂。

    张角微微稽首,动作从容,带着出尘之意:

    “贫道张角,见过陛下。”

    “陛下涤荡妖氛,还此界清宁,贫道代此间枉死生灵,谢过陛下。”

    看着面前的张角。

    朱胜也笑了笑。

    “先生不必多礼。”

    “此战功成,非朕一人之力,亦非大明一国之功。”

    “先生麾下黄巾义士,血染沙场,阻邪祟于危难,护生民于水火,功不可没。”

    “朕深知,黄巾举事,非为祸乱天下,实乃活不下去的百姓,求一条生路。\"

    闻得此言,张角古井无波的脸上,也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

    “陛下能明此节,苍生之幸。然如今禁区变汉州,陛下欲如何对待黄巾呢?”

    朱胜直视张角,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承诺:

    “如今禁区已平,汉州新立,朕自当给你们一个真正能活的太平世道。”

    “凡黄巾将士,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自放下兵刃之时起,尔等便是我大明百姓,与中原迁来之民、本地幸存之民,一体同仁,绝无二致!”

    “朝廷将丈量汉州田亩,按户按丁,公平授田。”

    “官府开仓放粮,助尔等度过难关,重建家园。”

    “凡愿耕者,分田耕种,赋税从优;”

    “愿工者,入工坊劳作,酬劳从公;”

    “愿商者,市集开放,一视同仁。”

    “朝廷更将广设医馆、学堂,凡大明百姓可享之福祉,尔等皆同享之。”

    作为新世纪好青年。

    朱胜对于黄巾,其实是很同情的。

    哪怕这同情,并不符合朱胜现在的屁股。

    朱胜目光再次转向张角,语气转为敬重与诚恳:

    “至于先生,功参造化,心系黎庶。

    “朕知先生所求,非是权势富贵。”

    “此间事了,先生可携亲传弟子,择名山大川,归隐清修。汉州政务军务,自有督师谢玄与朝廷官员料理。”

    “朕在此承诺,除却汉州遭遇倾覆之危,邪祟再起之难,天下动荡之劫,朕绝不扰先生清静。”

    “先生可安心参悟天道,福泽一方。”

    良久,张角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释然:

    “陛下胸怀天下,仁德昭彰,贫道感佩。”

    “陛下之诺,若真能践行,实乃万千黄巾子弟之福,汉州万民之幸。”

    张角深深一揖,这一次,他的动作中多了几分真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