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工厂大海王 > 第499章 利润是负的

工厂大海王 第499章 利润是负的

    杨铭和杨硕一个在一楼,一个在二楼,他们快速将麻包拆开后,又把昨天做好的招牌挂了上去。三个女人负责挂版,她们三人都是熟手,挂起版来信手拈来,而且又快又好。

    一共就做了四个款式,她们也没有重叠,把每个款式的每个颜色都挂上去,而且每面墙上都是重复的款式。

    隔壁档口老板看到他们挂的板衣,微微摇头,心里却在说:“外行呀,这么贵的档口像这样挂版。”

    杨铭几人不屑一顾,就这几个款式,不这样挂怎样挂?

    凌晨三点,一楼的韩都衣库迎来了第一单生意。

    一人从门口走过,只是随便扫了一眼墙上的板衣,当他看到王成芬身上穿的小西装后,又折返回来仔细打量王成芬。

    “老板,这小西装怎么卖的?”

    “三十二块。”王成芬微笑着说道。

    “有没有少?”

    “这个……量超过一百件的话可以少一块钱。”

    “哦,我要不了那么多,几个颜色几个码?”

    “三码三色的。”

    “那我每个颜色每个码拿一件回去卖的试试。”

    “可以的,放心大胆的拿就是了,一个星期卖不掉可以拿来换,换色换码换款都可以。”王成芬说道。

    这是杨铭要求的,做生意一定得是共赢才能长久,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后,客户才会长期和你合作。

    价格也一样,杨铭只准有20%的毛利。那款小西装昨晚就把成本算出来了,二十五块多,卖三十二块。如果后期爆了,成本降下来后,可以给老客户再优惠一块钱。

    那人拿了一款小西装和一款打底衫,却都是舒静蕾和王成芬身上穿的两款,两款便是二十多件。

    二楼的档口暂时只有白雪和杨硕在,他们也开张了。

    “静蕾,回去之后还是弄一个支持换款的牌子挂在门口。”杨铭去逛了一圈之后,回来说道。

    “好。”

    这一招舒静蕾用了半年,确实是一个引流的好手段,客户拿货都拿得爽快一点,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换款时容易积压库存。

    不过,这一点她也有对策,就是临近清尾时打特价,用成本的价格卖出去,并告知客户:“这一款是清仓价,不退不换。”

    市场里有提着保温桶卖早餐的商贩,杨铭买了些早餐,几人将就吃着。

    清晨的时候,是一天中生意最好的时候,那一个小时一楼的档口卖出去三百多件。

    天亮之后,杨铭和杨硕出去转了一圈,找到了舒静蕾租下来的仓库,拿出钥匙打开看了一眼。

    “杨铭,这仓库多少钱呀?”杨硕打量了一眼,问道。

    “六千多。”

    “靠,广州还真是狗屎都值钱呀!这么一点地方,除了一个破卷闸门啥都没有,也值六千多?”

    “哼,”杨铭哼了一声,说道,“别人卖的是位置,不是卖的装修。”

    仓库是很简陋,连个货架都没有,不过离万佳近,方便客户找到。

    “我们去看一下,看哪里有货架卖,去买几个回来。”

    两人没走多远就看到一家卖货架、手推车的档口,讲好价后,杨铭买了两组,老板答应送货。

    组装的时候,货架直接抵达天花,杨硕又去买了一副梯子回来。

    中午十二点,王成芬打来电话,让杨铭去档口,准备收档回去。

    “怎么这么早就回去?卖的怎么样了?”杨铭问道。

    “到点了,这个时候已经没什么人了,而且款式太单一,不太好卖。”

    “这么早就没什么人了?”

    “是呀!这边的生意早一些。”

    万佳的档口开门比深圳东门那边还要早,不过,收档也早,很多老板都是下午一点多就收档,然后去中大买布料。

    “好,我们马上上来,”杨铭挂断电话,又对着杨硕说道,“走,今天先回去,剩下的明天你自己安装。”

    回去的路上,杨铭了解了今天的销售情况,一楼卖了两万出头,二楼一万七八。

    “利润有多少呀?”杨铭问道。

    “利润不到一万,房租、管理费、人工、生活费两万五,净利润为负一万七。”王成芬掰着手指头,慢条斯理地说着。

    舒静蕾心虚不已,这事是她促成的,与她脱不开关系。

    “没关系,万事开头难,如果一开始就能赚钱,那不人人都来搞批发的?那还有我们什么事?”杨铭说道。

    舒静蕾和白雪的表情也自然了许多。

    “今天我们就回东莞,尽快再拿些款式过来生产,先把产品线丰富起来。”杨铭又说道。

    把舒静蕾和王成芬送到中大轻纺城后,杨铭载着白雪和杨硕回了厂里。

    杨铭则是回到酒店将房间退了又回到厂里。打开电脑,查看这几天推广的情况,又找出来十几款打底衫、打底裙、t恤之类的便宜款式,让王艳今天就把板衣寄过来。

    布料和辅料以后是交给舒静蕾去采购的,这样一来,舒静蕾需要了解这边的价格,王成芬也需要了解,毕竟以后是要查账的。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后,杨俊又组织大棚种植户开了一个会,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一家蔬菜运输公司。

    以后公司将以市场价来收购大棚里的蔬菜,同时,档口也将转让给公司。

    既然成立了公司,一个档口显然不够,杨俊又去荆州的蔬菜批发市场租下一个门面。除此之外,还以六千块一个月的价格,签约了一台四米二的货车,用来每天给批发市场配送蔬菜。

    为了节约成本,杨俊只请了四个人去分别负责两个地方的销售工作,大棚这头则由村干部负责采购,账目每天都由村里的会计结算。

    一开始,他们以低于批发价五毛的价格收购,到下午收档一结算,一天下来除去所有开支,还能有个一两百块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