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满级的我选择在大明当老六 第474章 皇家御用幼师?
“说吧。”
常升躺回来躺椅里,将一旁的折扇展开遮到了头顶。
哪怕明知道不会是什么好差事,可那毕竟是他大侄儿,常蓝两家将来的顶级靠山,他现在有什么事,自己这个当舅舅的,怎么可能不出力?
朱标也慵懒的靠进了躺椅里。
虽然不算那么贴身。
可在规矩森严的大明宫里,就算身为储君,也少有能这样不顾礼法,全无仪态的放松时刻。
他沉默了片刻,终于偏头看向了常升,开口道:“孤想让你接替大本堂,给雄英启蒙。”
“嗯!!!”
常升整个人直接从躺椅中直起。
两眼直勾勾的与朱标对视。
两人都没有说话,但眼神之中的信息交流,两人几乎都心领神会。
‘不,哥们,你认真的?虽然那是我亲大侄,但你让我一个“外戚”直接插手皇储的启蒙?且不说朝廷那帮官员怎么想,只你爹,我叔伯那就过不去。真接了这事,我常家还活不活了?’
望着眼角抽搐的常升。
朱标的眉宇间只透着几分疲惫与无奈,看向长生的目光中透着几分抚慰的歉意。
‘但凡有辙,我也不会把这烫手山芋带给你了不是。’
“所以,是大本堂的那些经筵讲师,成了苏州府那帮官学校定的大儒盘外影响,争夺儒学解释权的第二战场了?”
常升没头没脑的蹦出这么一句。
朱标脸上的惊讶没坚持一瞬,就转化成了理所应当的叹服。
要么说自家这妹夫每每干着这许多出格的事,还经常往他父皇的肺管子上戳还这么活蹦乱跳的,这脑子好使的真让人舍不得啊。
“起初只是一名大儒以书信召集门下弟子出谋划策,其门下一门生,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投到了大本堂一名经筵讲师这儿。”
“其目的,就是想借着大本堂的潜移默化,或是某一次出彩的经筵讲解,得到孤或者皇子皇孙的颂赞,以此加强其师长之于苏州学院内的影响力。”
“有了这先例,而后其他大儒门下弟子纷纷得到启发,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弄清楚了问题的症结,常升也便躺了回去的唏嘘道:
“要么说他们能成大儒呢。”
“都是天底下各顶各的聪明人呐,一下就看清楚了校定的本质。”
事情是他和朱标挑的,是为了打破南方教育垄断,为了将来的公平取仕做的努力,自然不可能让一番苦心付诸东流。
可话又说回来。
他们都有些低估了关乎这场教育解释权“战争”的激烈程度。
以至于明明是为了牵扯南方读书人精力,专注于犁庭扫穴北境的残元势力,恢复民心与生产的清丈行动而画的一张大饼,偏生被他们另辟蹊径的影响到了应天府朝廷。
乃至于直接斗争到了大明宫的大本堂里。
要不是亲身经历。
谁能摸得清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可一方面为了继续牵扯南方读书人的精力,大本堂的这些经筵讲师不能妄动。
毕竟人家讲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儒学,只是关乎流派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只是如今,它们直接影响到了宫里进学启蒙的皇子皇孙的学业。
可谁要说儒学校订里顺应皇室的统治需要去解释儒学不正确,那他可就政治不正确了。
就像元初建立大元朝时,北孔奉忽必烈为儒家大宗师。
虽成后来的孔家世修降表的“铁证”。
可在那时,人家就是靠着这正儿八经的政治正确才延续了自己家族的传承不是。
这无关荣辱。
就是这些“精英知识分子”生存的智慧,也是其千百年来家国天下思想的延续。
可另一方面。
这都直接影响到了皇室第三代继承人,自家的好大侄儿了,他常升还能眼睁睁看着?
偏生现实问题又摆在眼前。
不管,说不过去。
若是管了。
自己的清静,所有牵扯到皇室传承与利益分配的勋贵,以及朝堂上两党的竞争,乃至于天下读书人的目光,还有老朱对他以及常家这个外戚的定位的都将因此牵动。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和可以预见的影响就摆在眼前。
但摒除一切外在因素。
他又是如今朝廷或者说东宫中,唯一有才华,有品行能教导雄英,且自身干净,没有太多牵扯,可以倚重的人选了。
想想都挠头皮。
看着常升这副难为的模样,朱标那包含着几分歉意的脸上又浮现出几分幸灾乐祸的笑容。
常升的脑子,要说老朱家不馋,那是不可能的。
都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若是能让自家好大儿,老朱的好大孙从常升那儿学到点什么,哪怕只是他本事的一二成,也足够老朱家受用无穷了。
肥水还不流外人田不是。
以前没有合适的理由,毕竟常升的性子疲懒,不喜卷入什么无谓的权力争斗,所以宁愿缩在幕后出谋划策。
经筵的讲师又没犯什么错。
让一个明面上的武将之后进大本堂教授皇子皇孙们学问,说出去也是在打他们的脸。
加之老朱也不想常升这么出风头,这个念头朱标虽一早就有,却终究没能付诸实践。
如今误打误撞的,也算是因缘际会,错有错着了。
“姐夫,您想让我教雄英什么呢?”
事儿都摆在了眼前,关乎大明传承的安稳,想躲是无论如何都躲不掉的,也不可能躲。
想要两全其美做不到。
但看清了问题的本质之后,降低影响还是可以的。
朱标也明白了常升的意思。
学习儒学,掌控儒学,这是皇帝统治文人的根基,无可动摇,所以平白把常升塞进去教儒学,那些经筵讲师不会服气,皇子皇孙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得不偿失。
可如果要教别的。
能教多少?教给谁?怎么教?
这又是一个需划定的问题。
常升躺回来躺椅里,将一旁的折扇展开遮到了头顶。
哪怕明知道不会是什么好差事,可那毕竟是他大侄儿,常蓝两家将来的顶级靠山,他现在有什么事,自己这个当舅舅的,怎么可能不出力?
朱标也慵懒的靠进了躺椅里。
虽然不算那么贴身。
可在规矩森严的大明宫里,就算身为储君,也少有能这样不顾礼法,全无仪态的放松时刻。
他沉默了片刻,终于偏头看向了常升,开口道:“孤想让你接替大本堂,给雄英启蒙。”
“嗯!!!”
常升整个人直接从躺椅中直起。
两眼直勾勾的与朱标对视。
两人都没有说话,但眼神之中的信息交流,两人几乎都心领神会。
‘不,哥们,你认真的?虽然那是我亲大侄,但你让我一个“外戚”直接插手皇储的启蒙?且不说朝廷那帮官员怎么想,只你爹,我叔伯那就过不去。真接了这事,我常家还活不活了?’
望着眼角抽搐的常升。
朱标的眉宇间只透着几分疲惫与无奈,看向长生的目光中透着几分抚慰的歉意。
‘但凡有辙,我也不会把这烫手山芋带给你了不是。’
“所以,是大本堂的那些经筵讲师,成了苏州府那帮官学校定的大儒盘外影响,争夺儒学解释权的第二战场了?”
常升没头没脑的蹦出这么一句。
朱标脸上的惊讶没坚持一瞬,就转化成了理所应当的叹服。
要么说自家这妹夫每每干着这许多出格的事,还经常往他父皇的肺管子上戳还这么活蹦乱跳的,这脑子好使的真让人舍不得啊。
“起初只是一名大儒以书信召集门下弟子出谋划策,其门下一门生,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投到了大本堂一名经筵讲师这儿。”
“其目的,就是想借着大本堂的潜移默化,或是某一次出彩的经筵讲解,得到孤或者皇子皇孙的颂赞,以此加强其师长之于苏州学院内的影响力。”
“有了这先例,而后其他大儒门下弟子纷纷得到启发,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弄清楚了问题的症结,常升也便躺了回去的唏嘘道:
“要么说他们能成大儒呢。”
“都是天底下各顶各的聪明人呐,一下就看清楚了校定的本质。”
事情是他和朱标挑的,是为了打破南方教育垄断,为了将来的公平取仕做的努力,自然不可能让一番苦心付诸东流。
可话又说回来。
他们都有些低估了关乎这场教育解释权“战争”的激烈程度。
以至于明明是为了牵扯南方读书人精力,专注于犁庭扫穴北境的残元势力,恢复民心与生产的清丈行动而画的一张大饼,偏生被他们另辟蹊径的影响到了应天府朝廷。
乃至于直接斗争到了大明宫的大本堂里。
要不是亲身经历。
谁能摸得清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可一方面为了继续牵扯南方读书人的精力,大本堂的这些经筵讲师不能妄动。
毕竟人家讲的都是正儿八经的儒学,只是关乎流派的定义,各有各的说法,只是如今,它们直接影响到了宫里进学启蒙的皇子皇孙的学业。
可谁要说儒学校订里顺应皇室的统治需要去解释儒学不正确,那他可就政治不正确了。
就像元初建立大元朝时,北孔奉忽必烈为儒家大宗师。
虽成后来的孔家世修降表的“铁证”。
可在那时,人家就是靠着这正儿八经的政治正确才延续了自己家族的传承不是。
这无关荣辱。
就是这些“精英知识分子”生存的智慧,也是其千百年来家国天下思想的延续。
可另一方面。
这都直接影响到了皇室第三代继承人,自家的好大侄儿了,他常升还能眼睁睁看着?
偏生现实问题又摆在眼前。
不管,说不过去。
若是管了。
自己的清静,所有牵扯到皇室传承与利益分配的勋贵,以及朝堂上两党的竞争,乃至于天下读书人的目光,还有老朱对他以及常家这个外戚的定位的都将因此牵动。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和可以预见的影响就摆在眼前。
但摒除一切外在因素。
他又是如今朝廷或者说东宫中,唯一有才华,有品行能教导雄英,且自身干净,没有太多牵扯,可以倚重的人选了。
想想都挠头皮。
看着常升这副难为的模样,朱标那包含着几分歉意的脸上又浮现出几分幸灾乐祸的笑容。
常升的脑子,要说老朱家不馋,那是不可能的。
都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若是能让自家好大儿,老朱的好大孙从常升那儿学到点什么,哪怕只是他本事的一二成,也足够老朱家受用无穷了。
肥水还不流外人田不是。
以前没有合适的理由,毕竟常升的性子疲懒,不喜卷入什么无谓的权力争斗,所以宁愿缩在幕后出谋划策。
经筵的讲师又没犯什么错。
让一个明面上的武将之后进大本堂教授皇子皇孙们学问,说出去也是在打他们的脸。
加之老朱也不想常升这么出风头,这个念头朱标虽一早就有,却终究没能付诸实践。
如今误打误撞的,也算是因缘际会,错有错着了。
“姐夫,您想让我教雄英什么呢?”
事儿都摆在了眼前,关乎大明传承的安稳,想躲是无论如何都躲不掉的,也不可能躲。
想要两全其美做不到。
但看清了问题的本质之后,降低影响还是可以的。
朱标也明白了常升的意思。
学习儒学,掌控儒学,这是皇帝统治文人的根基,无可动摇,所以平白把常升塞进去教儒学,那些经筵讲师不会服气,皇子皇孙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得不偿失。
可如果要教别的。
能教多少?教给谁?怎么教?
这又是一个需划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