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47章 孔子的政治困局:从鲁国到卫国,一位圣贤的无奈与坚守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第147章 孔子的政治困局:从鲁国到卫国,一位圣贤的无奈与坚守

    347、孔子的政治困局:从鲁国到卫国,一位圣贤的无奈与坚守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代理了大司寇的职务,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他的学生说:“君子在祸患来临时不恐惧,在福分来临时不喜悦。”孔子说:“有这样的说法。但不是也有句话说‘乐于以尊贵身份礼遇他人’吗?”于是,孔子处决了扰乱鲁国政事的大夫少正卯。他参与管理国家三个月期间,卖粥和猪肉的人不敢哄抬价格;男女行人分开走路;路上没有人拾取遗失的物品;各地的旅客到达城邑时,不需要找官员,都能得到满意的接待。

    齐国人听说了这些,感到害怕,说:“孔子治理政事一定会使鲁国强大,鲁国强大了,我们的土地就会受到威胁,我们就会被吞并。为何不主动割让土地呢?”黎鉏说:“请先尝试阻止孔子,如果阻止不了再割让土地,这难道会晚吗?”于是,他们挑选了齐国八十名漂亮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跳舞,还有三十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送给了鲁国国君。他们在鲁国城南的高门外陈列女乐和马车,季桓子穿着便服去观看多次,准备接受礼物,于是他对鲁国国君说要去周游,整天都去观看,对政务变得懈怠。子路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了。”孔子说:“鲁国现在将要举行郊祭,如果他们向大夫们分发祭肉,那我还可以留下。”桓子最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三天没有处理政务;在郊祭时,又没有向大夫们分发祭肉。孔子于是离开了,住在屯地。师己来送行,说:“先生,您没有过错。”孔子说:“我可以唱首歌吗?”他唱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让她们离开;那些妇人的谒见,可以让她们死去。优哉游哉,希望就这样度过余生!”师己回去后,桓子问:“孔子说了什么?”师己如实告诉。桓子叹息说:“先生是因为那些婢女责怪我啊!”

    孔子于是前往卫国,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里。卫灵公问孔子:“在鲁国,您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六万斗粮食。”卫国人也给孔子六万斗粮食。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诋毁孔子。灵公派公孙余假去孔子那里窥探。孔子担心获罪,住了十个月,离开了卫国。

    在前往陈国的路上,经过匡地,颜刻作为随从,用马鞭指着说:“上次我来这里,就是从那个缺口进的。”匡地的人听说了,以为他是鲁国的阳虎。阳虎曾经虐待过匡地的人,于是匡地的人扣留了孔子。孔子长得像阳虎,被拘留了五天。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老师您在,回我怎么敢死!”匡地的人越发紧追不舍,孔子的学生们害怕。孔子说:“文王已经去世,文化不就在这里吗?天如果要毁灭这种文化,那后来的人就无缘接触到这种文化了。天如果不毁灭这种文化,匡地的人能对我怎么样!”孔子让随从们假装是卫国的甯武子的臣子,然后才能够离开。

    离开匡地后,孔子经过蒲地。一个多月后,返回卫国,住在蘧伯玉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的君子不认为与我丈夫结为兄弟是耻辱的,一定会见我。我愿意见他。”孔子推辞了一番,最终还是去见了她。夫人在细葛布的帷幕后,孔子进门后,面向北行稽首礼。夫人从帷幕后拜了两拜,她身上的玉佩发出清脆的声音。孔子说:“我不在故乡时,见到了礼节就要回应。”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要是做了不应该的事,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在卫国住了多月,灵公和夫人一同乘车,宦官雍渠坐在旁边,他们出行时,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大摇大摆地穿过市场。孔子说:“我还从未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于是,孔子对此感到厌恶,离开了卫国,经过曹国。这一年,鲁定公去世。

    《孔子的政治困局》这篇文章,详细描绘了孔子在鲁国和卫国两地的政治遭遇,让我们对这位古代圣贤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挫折与坎坷。他在大司寇的位置上,虽然有所作为,却也遭遇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困扰。他的学生们提醒他,君子在祸患来临时不恐惧,在福分来临时不喜悦,而孔子则用“乐于以尊贵身份礼遇他人”来回应当时的困境。

    孔子在鲁国的三个月,试图以自己的德行来影响国家,但却遭遇了来自齐国的干扰。齐国人的恐惧和黎鉏的阴谋,让孔子的政治理想变得遥不可及。他最终离开了鲁国,住在屯地,而师己的送行,更凸显了孔子在政治上的无奈和孤独。

    在卫国,孔子同样是坎坷不平。他在卫国的日子,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却也遭遇了来自灵公夫人的压力。南子的邀请,让孔子陷入了一场政治与道德的斗争。他在卫国的日子里,虽然有所作为,却也深感政治的腐败和黑暗。

    这篇文章让我深感,孔子的一生,既是充满智慧和德行的一生,也是充满挫折和困扰的一生。他在政治上的困局,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圣贤的无奈和坚守。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总的来说,《孔子的政治困局》这篇文章,让我们对孔子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他的智慧和德行有了更深的敬佩。这位古代圣贤的生平,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精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启示。

    348、孔子流浪记:困境中的智慧与坚韧

    孔子离开曹国,前往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害孔子,于是砍倒了他们练习礼仪的大树。孔子只得离开。弟子们说:“我们可以快点走。”孔子说:“上天赋予我德行,桓魋能对我怎么样!”

    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他独自站在城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但是从腰部以下却比大禹矮三寸。他疲惫不堪,像条丧家的狗。”子贡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笑了,说:“外貌,这些都是次要的。说我像丧家的狗,确实啊!确实啊!”

    孔子于是到了陈国,住在司城贞子家里。一年多后,吴王夫差攻打陈国,夺取了三个城邑后离开。赵鞅攻打朝歌。楚国围攻蔡国,蔡国迁都到吴国。吴国在会稽山打败了越王句践。

    有一只隼鸟落在陈国的朝廷上死了,箭矢穿透了它,箭矢是楛木做的,石头做的箭头,箭长一尺有余。陈湣公派使者去问孔子。孔子说:“隼鸟来自远方,这是肃慎人的箭。从前武王攻克商朝,打通了与九夷百蛮的道路,让他们各自带着贡品来贡献,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于是肃慎人贡献了楛矢和石砮,箭长一尺有余。先王想要展示他的美德,所以用肃慎人的箭分给了大姬,配给了虞胡公,并封在陈国。把珍宝玉器分给同姓的人,表示亲近;把远方的职务分给异姓的人,让他们不要忘记服从。所以把陈国分给了肃慎人的箭。”试着在故府中寻找,果然找到了。

    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正值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两国轮番攻打陈国,吴国也侵犯陈国,陈国经常受到攻击。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这些学生狂妄而简单,追求进步却忘记了初衷。”于是孔子离开了陈国。

    经过蒲地,正逢公叔氏据蒲反叛,蒲地的人阻止了孔子。孔子的弟子中有名叫公良孺的,他用自己的私车五辆跟随孔子。公良孺人长得高大,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以前跟随先生在匡地遭遇过困难,现在又在这里遇到困难,我的命已经够苦了。我和先生再次遭遇困难,宁愿战斗而死。”他们打得很激烈。蒲地的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只要您不去卫国,我们就放您走。”他们与孔子盟誓后,放孔子从东门离开。孔子于是前往卫国。子贡问:“盟誓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这是要挟下的盟誓,神明不会听从。”

    卫灵公听说孔子来了,很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他问孔子:“蒲地可以攻打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们认为不可以。现在蒲地是我们用来对付晋国和楚国的,如果我们攻打蒲地,恐怕不合适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死志,妇女有保护西河的决心。我攻打的对象不过是四五个人。”灵公说:“好。”但最终没有攻打蒲地。

    《孔子流浪记》通过讲述孔子及其弟子们在流浪途中的遭遇,展示了孔子在困境中的智慧与坚韧。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孔子生平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启示录。

    孔子在遭遇司马桓魋的迫害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冷静与坚韧。他坚信自己拥有上天赋予的德行,桓魋无法对他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这种信念使他在困境中保持坚定,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在郑国,孔子独自站在城东门,疲惫不堪,像条丧家的狗。但他对于自己的外貌并不在意,反而对那位形容他的人产生了兴趣。他认为,一个人的外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德行。这种豁达的心态,使他能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不断前行。

    在陈国,孔子住在司城贞子家里,见证了吴王夫差攻打陈国、赵鞅攻打朝歌、楚国围攻蔡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不仅关注国家大事,还关注民生疾苦。他通过解读隼鸟落在陈国朝廷上的死因,揭示了历史的奥秘,体现了他的博学与智慧。

    在困境中,孔子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他在陈国住了三年,尽管晋国、楚国和吴国轮番攻打陈国,但他仍然坚守信念,传播道德与智慧。然而,他也意识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适合他们继续前行。于是,他决定离开陈国,寻找更合适的地方传播自己的思想。

    在返回的途中,孔子再次遭遇困境,蒲地的人阻止他们前行。但孔子并没有屈服,他与弟子们并肩作战,最终成功离开蒲地。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展现了他的勇敢与坚毅。

    最后,孔子来到卫国,得到了卫灵公的赏识。尽管灵公最终没有采纳孔子的建议攻打蒲地,但孔子在卫国的这段时间里,仍然努力传播自己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孔子流浪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传播智慧与道德的孔子。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正是这种坚韧与智慧,使他成为了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