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50章 孔子的智慧:教育与人生哲学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第150章 孔子的智慧:教育与人生哲学

    353、孔子的智慧:教育与人生哲学

    孔子对鲁国的大师说:“音乐是可以了解的。开始时,它像呼吸一样合拢,然后像纯酒一样流畅,像水晶一样清澈,像丝线一样连贯,最后完成。”“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才对音乐进行了修正,使得雅乐和颂乐各得其所。”

    古代有诗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代,他删除了重复的部分,选取了可以用于礼义的诗篇,上溯到契和后稷,中间描述了殷周两代的辉煌,直至周幽王和周厉王的缺失,从床席之间开始,所以说“以《关雎》的混乱为风的开始,以《鹿鸣》为小雅的开始,以《文王》为大雅的开始,以《清庙》为颂的开始”。孔子为这三百五篇诗篇都配上了音乐,以求与韶、武、雅、颂的音律相和。从此,礼乐得以传承,用来完备王道,成就六艺。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为彖、系、象、说卦、文言等部分做了序。他读《易经》时,三次翻断了韦皮制成的书带。他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如果我还活着,我对《易经》的理解就会更加精湛。”

    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学生,弟子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贡这样的学生,受到的教育非常广泛。

    孔子用四件事来教育学生:文学、行为、忠诚、信实。他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谨慎对待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他很少谈论利益、命运和仁爱。他不愤世嫉俗,不启发愚昧,只举一个例子,不涉及三个方面,就不重复讲解了。

    他在乡里时,像个不善言辞的人。他在宗庙和朝廷上,能言善辩,只是言辞谨慎。上朝时,他与上大夫说话,态度温和;与下大夫说话,态度和蔼。

    他进入公门时,鞠躬致敬;快步前进时,像鸟展翅一样。国君召唤他时,他脸色立即变得恭敬。国君命令他,他不等马车准备好就出发了。

    鱼变质了,肉腐烂了,切割不整齐,他就不吃。席位摆放不端正,他就不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他从未吃饱过。

    他如果在同一天哭泣过,就不会唱歌。看到穿丧服的人或者盲人,即使是小孩子,他也会表情严肃。

    他说:“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能找到我的老师。”“不修养德行,不研究学问,听到义理不能实践,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他让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就让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谐地唱和。

    他不说怪异、暴力、混乱、神灵之类的话。

    子贡说:“夫子的文章,我们可以听到。夫子关于天道和性命的言论,我们却无法听到。”颜渊感叹说:“夫子的高深,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攀,越钻研越觉得坚不可摧。看着他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后面。夫子循序渐进地善于教导人,用文学丰富我,用礼节约束我,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智,就像有所建树一样,卓越而独立。虽然想要追随他,却找不到途径了。”达巷的党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博学多才却没有什么成就。”孔子听到后说:“我执着于什么呢?是驾车吗?是射箭吗?我还是执着于驾车吧。”牢说:“您说过‘不尝试,就不会技艺’。”

    阅读此文,令人深受启发。孔子对音乐的见解、对诗歌的筛选与编纂,以及他对《易经》的深入研究,都展示了他卓越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

    我从书中获得的主要启示是,孔子将音乐视为一种可以理解和掌握的艺术形式,他通过音乐的合拢、流畅、清澈和连贯,表达了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这启示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应该保持耐心和冷静,逐步解决问题,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书中提到孔子对诗歌的筛选与编纂,他从三千多篇古诗中选取了可以用于礼义的诗篇,这体现了他对文学的价值观念和对教育的深思熟虑。这让我们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此外,孔子对《易经》的深入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三次翻断了韦皮制成的书带,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这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将以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为指导,注重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努力做到言行一致,坚守忠诚和信实的原则。同时,我们会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对待问题和困难,不愤世嫉俗,不轻易发表意见,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孔子的智慧:教育与人生哲学》一文让我们受益匪浅。通过阅读此文,我们对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将努力将这些理解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人。

    354、孔子的一生:教育与使命的传承

    鲁哀公十四年春天,哀公在大的野外打猎。叔孙氏的车夫鉏商捕获了一只野兽,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孔子看了野兽后说:“这是麒麟。”便收养了它。孔子说:“黄河没有出现河图,雒水没有出现洛书,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了!”颜渊死后,孔子说:“天命夺走了我的弟子!”当他在西部打猎时看到麒麟,便说:“我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了!”他感慨地叹息说:“没有人了解我!”子贡问:“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我不怨恨天,不责怪人,通过学习低下的事物而达到高深的境界,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就是伯夷、叔齐!”他认为“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他认为“虞仲、夷逸隐居并放任自己的言论,行为中保持清廉,废弃中保持权衡。”而孔子自己则说:“我与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的。”

    孔子说:“唉呀唉呀,君子担忧的是去世后名声不被传颂。我的道路无法行通了,我死后如何让后世了解我呢?”于是他依据历史记载编写了《春秋》,从鲁隐公开始,到鲁哀公十四年结束,共十二位国君。他以鲁国为中心,亲周,故殷,传承了三代。他简洁地撰写文辞,却意义深远。因此,吴楚的君主自称为王,而《春秋》却贬称他们为“子”;践土之会实际上邀请了周天子,而《春秋》却避讳地说“天王在河阳打猎”: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规范当代。贬损的含义,后来有王者兴起时会加以揭示。《春秋》的义理得以施行,天下的乱臣贼子都会感到恐惧。

    孔子在位时审理诉讼,文辞中有些是可以与人共享的,他不会独自占有。至于撰写《春秋》,他笔锋犀利,删减坚决,子夏等人无法增减一字。弟子们学习《春秋》,孔子说:“后世了解我的会因为《春秋》,而责备我的也会因为《春秋》。”

    第二年,子路在卫国被杀。孔子生病了,子贡请求探望。孔子正拄着拐杖在门前漫步,说:“赐,你来得太晚了!”孔子于是感慨地唱道:“泰山崩塌了!梁柱断裂了!智者凋零了!”说着便流下了眼泪。他对子贡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够尊奉我了。夏人殡葬时站在东阶,周人站在西阶,殷人则站在两柱之间。昨晚我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我原本是殷人。”七天后,孔子去世。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

    哀公为他写下了悼词:“苍天不悯,不让我这老人再活一年,让我孤独地坐在位子上,孤单地承受痛苦。唉呀,多么悲哀啊!尼父,不要自律!”子贡说:“国君难道不想在鲁国有所作为吗!夫子曾说:‘礼丧失了就会混乱,名声丧失了就会有错误。丧失意志是混乱,丧失行为是错误。’活着时无法施行,死后却写下悼词,这是不符合礼的。称呼‘我一人’,这是不符合名的。”

    孔子被安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边,弟子们都为他服丧三年。三年期满,大家相互告别离去,都哭泣着,各自表达了深深的哀伤;有的人还留下来。只有子赣在墓旁搭起茅庐,住了六年,然后才离开。弟子和鲁国的人们来到孔子墓旁居住的有百余户,因此这个地方被命名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都会在孔子墓前举行祭祀,而学者们也会在孔子墓前讲解礼仪、举行乡饮和大射。孔子的墓地有一顷那么大。他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弟子们保存下来,后世将其改为庙宇,收藏了孔子的衣冠、琴、车和书籍,一直持续到汉朝,超过了两百年。汉高祖经过鲁国时,曾用太牢的礼节祭祀孔子。诸侯卿相到来时,都会先去谒见孔子墓,然后才处理政务。

    阅读《孔子的一生:教育与使命的传承》一文,我们对孔子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他在鲁哀公十四年春天捕获麒麟的那一刻起,让人被他的智慧和胸怀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