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 第162章 萧相国与汉室崛起:功高盖世,恩深似海

智慧解码:史籍中的智慧故事 第162章 萧相国与汉室崛起:功高盖世,恩深似海

    377、萧相国与汉室崛起:功高盖世,恩深似海

    萧相国何是沛丰人,因为他文才出众,没有敌手,所以成为了沛县的主吏掾。

    高祖还是平民时,何多次利用自己的吏事才能保护高祖。高祖担任亭长时,何经常跟随左右。高祖被征召到咸阳,其他吏员都送了三钱,而何独送了五钱。

    秦朝的御史监郡官与从事官常常为此争论。何于是被分配到泗水卒史的事务中,成绩排名第一。秦朝的御史想要入宫奏报征召何,何坚决请求,得以避免前往。

    等到高祖起兵成为沛公,何经常担任丞督事务。沛公到达咸阳后,诸将都争相分取金帛财物,而何却首先进入秦朝的丞相御史府,收集了秦朝的律令图书并藏起来。沛公成为汉王后,任命何为丞相。项王与其他诸侯焚烧了咸阳后离开。汉王之所以能够详细了解天下的险阻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以及百姓的疾苦,都是因为何得到了秦朝的图书。何推荐了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些事情都记载在淮阴侯的事迹中。

    汉王率军东征,平定了三秦,何作为丞相留在巴蜀,负责安抚和供给军粮。汉二年,汉王与诸侯一起攻打楚国,何守卫关中,服侍太子,治理栎阳。他制定法令,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如果有需要,就上报汉王,得到批准后执行;如果来不及上报,就按照实际情况便宜行事,事后上报。关中的事务,如户口转移和漕运供给军需,汉王多次失去军队逃走,何总是能够及时补充关中的兵员。因此,汉王将关中的事务全权委托给何。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何。鲍生对丞相说:“大王亲自衣不解带,多次派遣使者慰劳您,是因为对您有疑虑。为了您考虑,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和能够胜战的族人全部前往军营,这样大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于是何采纳了他的建议,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评定功绩进行封赏。群臣争功,一年多功劳都没有决定。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坚固的甲胄,手持锐利的武器,多的经历了一百多战,少的也有几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不同的功劳。现在萧何从未有过战功,只是凭借文墨议论,不战而居功臣之上,这是为什么?”高帝回答说:“你们知道打猎吗?”众人回答:“知道。”高帝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众人回答:“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逐杀戮野兽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示猎物所在的是人。现在你们只是能够捕获奔跑的野兽,功劳如同猎狗。至于萧何,发现踪迹指示,功劳如同猎人。而且你们只是个人跟随我,多的也不过两三人。现在萧何全家数十人都跟随我,这样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都不敢再说话。

    萧相国,名何,一字建国,沛丰人。他以卓越的文才与吏事才能,不仅在沛县崭露头角,更在汉室崛起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的故事,是忠诚、智慧与决断的交织,是汉室从草创到统一的历史见证。

    萧何的才华,在秦朝末年的混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在沛县担任主吏掾,更在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就多次利用自己的吏事才能保护他。随着高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亭长,萧何始终伴随左右,为他出谋划策。这种深厚的主仆情谊,为日后萧何在汉室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秦朝末年的混乱中,萧何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忠诚,逐渐得到了高祖的信任。他担任丞督事务,为高祖出谋划策,推荐人才。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他推荐了韩信,使这位军事天才得以大展宏图。而他之所以能够得到秦朝的律令图书,也是因为他独到的眼光和行动。这些图书为高祖提供了宝贵的情报,使他对天下形势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萧何不仅是高祖的得力助手,更是关中地区的守护者。在汉王东征时,他留守巴蜀,负责安抚和供给军粮。在关中地区,他制定法令、建立宫室、治理栎阳,保证了关中的稳定与繁荣。在高祖多次失去军队、逃走的过程中,萧何总能及时补充关中的兵员,为汉室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汉五年评定功绩进行封赏时,虽然群臣争功激烈,但高祖却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他解释说,打猎时追逐杀戮野兽的是狗,而发现踪迹指示猎物所在的是人。群臣的功劳如同猎狗,而萧何的功劳如同猎人。而且萧何全家数十人都跟随高祖,这样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这一比喻既显示了高祖对萧何的深深感激与信任,也揭示了萧何在汉室崛起中的核心地位。

    萧相国的生平事迹,不仅是对忠诚与智慧的赞美,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与忠诚在历史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珍视身边的友情与信任,因为它们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378、从萧何与曹参的位次之争,看千秋功业与一时战功的权衡

    列侯们已经接受了封赏,并且提出了他们的位次,都说:“平阳侯曹参身负七十处创伤,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皇上已经对功臣们进行了表彰,给萧何封赏很多,但是在位次上还没有机会再对他们进行嘉奖,然而心里还是希望萧何能够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君进言说:“群臣的议论都是错误的。曹参虽然在野战中有战略地位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事情。皇上与楚军对峙了五年,经常失去军队,逃亡的次数不计其数。然而萧何却经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不是皇上下的命令,而是多次在皇上最需要的时候提供了数万人的援助。汉军在荥阳与楚军对峙了数年,军队没有粮食,是萧何从关中转运粮食,供应不断。陛下虽然在山东多次战败,但萧何却始终保全关中等待陛下,这是千秋万代的功绩。现在即使曹参等百人死去,对汉朝又有什么损失呢?汉朝得到他们,不必等到他们全部回来。为什么要因为一时的功绩而贬低千秋万代的功绩呢!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曹参排在第二位。”高祖说:“好。”于是命令萧何,赐予他带剑穿鞋上殿的特权,入朝时不必趋行。

    皇上说:“我听说进贤受上赏。萧何的功劳虽然高,但得到鄂君的帮助才更加明显。”于是根据鄂君原先所拥有的关内侯食邑,封他为安平侯。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几人都被封赏,都有食邑。并且增加了萧何两千户的封地,因为皇上曾经从咸阳出发时,萧何送了比其他人都多的钱。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前往邯郸。尚未平定,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了萧何的计策,诛杀了淮阴侯,这些事情都记载在淮阴侯的事迹中。皇上得知淮阴侯被杀后,派遣使者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增加了五千户的封地,并且命令五百士兵组成相国的卫队。各位诸侯都来祝贺,只有召平来哀悼。召平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成为平民,贫穷,在长安城东种植瓜果,因为瓜果甜美,所以被称为“东陵瓜”,这个名字就是从召平而来的。召平对相国说:“灾祸从这里开始。皇上在外暴露,而您在朝中守护,不是被箭石所伤,而是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刚在朝中反叛,怀疑您的心意。设置卫队保护您,并不是因为宠信您。我建议您辞去封赏,不要接受,用您所有的家产来支持军队,这样皇上的心才会高兴。”相国听从了他的建议,高帝非常高兴。

    汉十二年秋天,黥布反叛,皇上亲自率军前去讨伐,多次派遣使者询问相国萧何在做什么。相国为了皇上在军中,就安抚勉励百姓,将所有财产都用来支持军队,就像陈豨反叛时一样。有客人建议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的地位已经是相国,功劳第一,还能再加吗?然而您刚进入关中时,就赢得了百姓的心,十多年了,百姓都依附您,您总是能够得到民心的和谐。皇上之所以多次询问您,是担心您在关中的影响力。现在您为什么不购买更多的田地,用低息贷款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呢?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建议,皇上非常高兴。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深感震撼。这不仅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一篇关于智慧、眼光和权衡的论述。

    首先,曹参和萧何的位次之争,让我们看到了千秋功业与一时战功的巨大差异。曹参虽然身负七十处创伤,攻城掠地,功劳最多,但这些都是一时的战功。而萧何,他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不断的提供军队和粮食,保全关中,这是千秋万代的功绩。一时的战功固然辉煌,但千秋功业才是真正的不朽。

    其次,鄂君的进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眼光。他能够看到萧何的真正价值,能够看到千秋功业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难得的。他的话,不仅改变了萧何和曹参的位次,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再次,萧何的智慧和勇气,让我们深深的敬佩。他在面对封赏时,能够听从召平的建议,辞去封赏,用所有的家产来支持军队,这是何等的智慧和勇气。他的这种行为,不仅赢得了皇上的心,更赢得了百姓的心。

    最后,这篇文章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一个人的智慧和眼光,他的行为和选择,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可以影响千秋万代。我们应该学习萧何,看到真正的重要的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为千秋万代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