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元末种粮食 > 第一百一十五章 自领扬州大总管

我在元末种粮食 第一百一十五章 自领扬州大总管

    次日午时,江都城四门城墙上各出现三张告示。

    第一张是安民告示。

    告知所有人昨晚发生的一切,让大家不用惊慌。如今北门军治理江都,凡受到士卒滋扰者,皆可以去总管府告状。

    第二张是抚恤告示。

    凡是被西门军劫掠过的城西民户,都可以去总管府登记。只要核实无误,总管府会下发粮食,帮助这些民户渡过难关。

    第三张是讨元檄文。

    檄文中列举元朝剥削百姓的种种罪状。北门千户张阳泉决定自领扬州大总管,举兵推翻元朝,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富足安康的好日子!

    三张告示一出,在城中引起轩然大波。

    百姓们们对北门军印象极佳,又深恨孛罗不花和蒙古人压迫,个个拍手称快。

    士绅富户们一早便受到沈千千和卞英邀请。大家聚在一起通了气,心中的不安也消除了不少。

    不过也不是所有富户都受到邀请,蔡家便没有收到请帖。

    蔡员外对此又悔又怒。

    悔的是自己站错了队,怒的是沈千千借机报复自己。沈千千如今炙手可热,他们蔡家将来在江都的日子必定难过。

    巳时左右,蔡恒出去打听消息回来,蔡员外急忙问:“你妹妹如何了?”

    蔡恒倒是颇为镇定,慢慢走到椅子上坐下,说:“王府已被攻破,小妹和镇南王都被下了总管府大牢。”

    蔡员外道:“能救出来吗?”

    蔡恒摇了摇头:“总管府以前的官员全部被停职,只有孙弘一人保留。他一向和咱家不对路,只怕不会帮忙。”

    蔡员外身子朝后一靠,长叹道:“这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咱们在江都苦心经营这么久的关系网,瞬间化为乌有。”

    蔡恒沉默了一会,道:“孩儿以为父亲不必太悲观。”

    蔡员外深知儿子见事透彻,精神一振,道:“怎么说?”

    “父亲担心的无非是沈千千打压我们家。然而据我所知,张阳泉治理城北时,从未帮助沈家或卞家欺压别人!”

    蔡员外心中一动,道:“不错,我倒差点忽略了此事。”

    蔡恒又道:“至于救小妹出狱,也不是没有机会,我预计朝廷很快会派大军来攻打江都。我们若能帮助守城立功,就有机会在张阳泉面前开口。”

    蔡员外皱眉道:“你想让咱们全族都投靠张阳泉?”

    蔡恒正色道:“父亲,咱们除了这条路外,别无选择!朝廷若是打下江都,必定屠城,可不会听咱们解释!”

    蔡员外悚然一惊,呐呐道:“不错,不错,他们干的出来,徐州就被他们屠了!”

    蔡恒道:“若论在江都的底蕴,别说沈千千,谁也比不上我们。我相信张阳泉一定有用得上我们的地方!”

    蔡员外眸中闪过一道异芒,傲然道:“那是自然。无论他想在江都做什么,只要咱们家全力配合,都教他事半功倍!”

    接下来几日,总管府上上下下,俱是一派忙碌。

    张阳泉虽自领扬州大总管,然总管府下辖数十衙门。

    有枢密分院、同知衙、司狱司、司农司、盐使司、织染提举司、人匠提举司、宝钞提举司、籍田署等。

    将来要想安心打仗,少不得要梳理好后勤管理。

    他任命郭念生为扬州副总管,总揽总管府一切内务,拜请孙弘继续担任同知,给郭念生打副手。

    孙弘一开始颇有推托,后见张阳泉语气恳切,这才答应下来。

    何太公又向他提了一个建议,建一座招贤馆,聘请江都诸多有名望的才学之士,挑选合适之人,在总管府任职。

    张阳泉深以为然,为显敬贤之态,命人将镇南王府改为招贤馆。

    秦记酒楼、秦记布庄和秦记瓷铺也都保留下来。酒楼瓷铺依然由杨荥、舒婷管理,布庄则换为徐嫂负责。

    不过名字和招牌都改了,改为扬州大酒楼,扬州大布庄和扬州瓷器铺,都是公家产业。

    这三个产业主要是为龙潭寨寨民提供就业岗位。

    如今龙潭寨入主江都,寨民们便有了很多选择。留在山寨的人可以分山田,也可以进寨中的几个作坊做工,都有工钱。

    想离开山寨的人既可以进村,也可以入城。

    郭念生把江都数千村庄都划分为甲保镇,十户一保,十保一甲,十甲一镇。

    入村的寨民都可以担任甲长或者镇长。入城的寨民则分配房屋,可以去酒楼、瓷铺和布庄做工,也可以自谋发展。

    军事上,张阳泉设立江都军,自领大元帅,任秦苓君为总教习,名义上只负责训练士卒,实际上总揽一切军务。

    又在鸡砀山北面建立马场,由秦苓思担任场主,负责马务的所有事项。

    除开官员任命外,分田则是最为重要之事。

    现下已是五月,城郊田地里的占田稻已快成熟。既打下江都,张阳泉自要让江都百姓们都种上高产的“绿银占”!

    撇开稻谷产量,要想提高百姓种田积极性,分田到户是必不可少之事。

    根据总管府账册记录,江都共有八千多顷良田,其中半数是官田,属于朝中官员勋爵所属。

    这些田自然全部没收。剩下一半却都属于城中富户、世族所有。

    每个朝代濒临灭亡,往往都是因百姓田地被占,降低社会生产力,活不下去了才造反。

    只要百姓手中有田,天下基本上就不会乱。

    然而百姓是弱势群体,根本守不住自己的田。

    为防止这种情况,张阳泉决定采用后世的借田法,一文钱借一百年。

    如此田产属于公家,民户也无权卖田,世家大族再如何巧取豪夺,也无法兼并百姓的田产。

    如此一来,百姓们就永远有一条退路。

    不过要想实施这种田法,就必须先把田产收为公有。

    强行没收他人田产,总归不好听,张阳泉只好让人放出分田消息,希望这些人能够自觉一些,主动上交。

    在分田消息放出的第一时间,蔡家最先到总管府,把他们家的两万亩良田全部献上,动作比沈千千和卞英还快。

    有他们带头,其他富户、世族们也都很配合。

    毕竟这是乱世,刀子可不认人,红巾军便打着摧富益贫的旗号,所以富户世族们都识相得很。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配合,有一部分没落世族对此非常愤慨。

    他们不事生产,全靠放田收租过活。田产一收,他们便无法生计。

    这些人勾聚一团,抱团取暖,对外放出各种谣言,想要阻挠此事。

    结果被蔡家得知后,转头就把这些人举报了。

    郭念生亲自请这些人喝茶。

    这些人也不敢再硬顶,每家献上一些粮食和钱示好。

    接着,他们就委婉表示最近听到些流言蜚语,说总管府要没收每一家田产。大家心里都不踏实,胆小的都想搬离江都了!

    这些人本想用这法子威胁总管府,结果郭念生根本不吃这一套,还说他们要离开的话,愿亲自送他们一程。

    这些人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悄悄卖田。

    按理来说这个当口不会有人肯买田,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还真有人买,而且又是蔡家!

    谁家卖田他们立刻就买下,掉头就献给总管府。

    如此一来,别说张阳泉了,连秦苓君、郭念生等人也都对蔡家多了些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