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在元末种粮食 > 第三百一十章 官员考评

我在元末种粮食 第三百一十章 官员考评

    两人分别之时,一个是脱脱亲信,位高权重,自信昂然,一个因不忍目睹徐州被屠,精神饱受摧残,狼狈无状。

    如今两年过去,贾鲁再无当初的自信和神采。

    倭国的艰苦生活让他日渐憔悴,仿佛老了十岁,贾班则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仿佛年轻了十岁。

    这一刻,贾鲁忽然醒悟,自己愚忠异族,戕害同胞,虽一时风光,终难逃悲惨下场。

    贾班凭着心中一点良知,毅然决然与他分道扬镳,如今堂堂正正为汉人政权效力,终于如鱼得水,重获新生。

    贾鲁只觉万念俱灰,暗下决心,就算死在江都,也不会再和刘聚一起返回倭国。

    张阳泉并不知他心中巨变,朝他微笑道:“贾公,你年纪也不小了,倭国生活艰苦,何不留在江都,与令弟一起生活?”

    贾鲁还未说话,刘聚急道:“楚王殿下,贾公现在为鄙人效力,还请让他随我返回倭国!”

    张阳泉面色一冷,道:陪你回倭国做什么?把火炮研制出来,献给倭人吗?

    刘聚暗道:“我们的火炮没有你那种改良火药,威力大打折扣。再说了,你的敌人在中原,管这些事做什么?”

    这话他自然不敢明说,赔笑道:“贾公就算造出火炮,也和元廷的火炮差不多,绝不是大王您的对手!”

    张阳泉道:“你不必多言,就算是旧火炮的制造技术,也不能流落到倭人手中!”

    刘聚大急,单膝跪地,道:“楚王殿下,没有贾公的火炮,倭国天皇必定不会饶我,我这个守护也当不成了呀!”

    张阳泉淡淡道:“这是你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实在不行,你可以不回倭国,在江都府落户!”

    刘聚急忙朝贾鲁打眼色,贾鲁拱手道:“多谢楚王殿下,老朽其实也不打算回倭国了!”

    刘聚又惊又怒,死死瞪着贾鲁。

    贾班沉着脸道:“刘聚,伱还想威胁我兄长不成?”

    刘聚咬了咬牙,闷声道:“不敢。”

    贾鲁看了刘聚一眼,心中微微有些歉意,朝他说道:“刘将军,倭人并不了解火炮,你只需命铁匠打造一根铁管就行,倭国炼铁水平不错,应该能造出来。”

    刘聚哼了一声,不答。

    张阳泉忽然道:“贾先生,你说倭国的炼铁水平不错?”

    贾鲁拱手道:“是的,倭人从唐朝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炼铁手艺,后来十国时期,唐朝的手艺大部分失传,反倒是倭国保存下来!”

    张阳泉皱眉道:“现在的冶炼手艺还不如唐朝吗?”

    贾鲁道:“大部分手艺自然与过去相比有所长进,不过有些手艺因为失传,反而不如以前。”

    贾班跟着道:“兄长说的一点不错,尤其是唐朝的棠溪宝剑、陌刀等手艺,失传后实在可惜……”

    张阳泉沉吟了半晌,道:“倭国有陌刀的制造方法吗?”

    贾鲁道:“没有,他们当初只得到了横刀的冶炼技术,后来按照本土需求,将刀身和刀柄加长,刀刃变窄,也就成为了现在的倭国刀!”

    张阳泉点点头,又道:“你说倭国工匠也能打造出火炮?”

    贾鲁道:“正是,自倭国派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文化后,也像唐朝一样,设置了专门的匠户,在倭国称为铁铸匠家,一直持续至今,他们的炼铁手段一直传承,颇有可取之处!”

    张阳泉眼中闪着亮光,忽然朝刘聚道:“刘将军,你愿不愿意为本王效力?”

    刘聚先是一愣,随即大喜:“鄙人愿为楚王殿,啊不,愿意为大王效力!”

    如果有江都军当他的靠山,那就根本不需要火炮,他这个肥前守护一样当的稳稳当当,也不需要看倭国天皇的脸色。

    张阳泉点点头,道:“很好,将来我迟早会用兵倭国,等打下了倭国,我答应让你管理那里一片地方!”

    刘聚单膝跪地,欣喜道:“多谢大王!”

    张阳泉又道:“这次你回倭国,我会让一些铁匠与你随行,你只有一个任务,配合他们,让他们学习倭人的炼铁技术!”

    刘聚赶忙道:“末将领命!”

    张阳泉看向贾班,道:“贾监丞,这件事你和刘将军下去好好商议一下!”

    贾班迟疑了一下,道:“大王,能否让家兄也加入军械局?他的头脑比臣灵活多了,只要将心思都放在冶炼手艺上,对新火炮的研制必有益处!”

    张阳泉看了贾鲁一眼,道:“就怕贾公不愿为我军效力!”

    贾鲁深吸一口气,拱手道:“老朽自知造下不少罪孽,如今方才醒悟。只要大王不弃,贾鲁愿将余生都奉献在火炮研制之中!”

    张阳泉欣然道:“如此甚好,那贾公先在军械局挂个都事的职位,待立了功劳,我再给你封赏!”

    贾鲁道了声谢,与贾班、刘聚一起退下。

    张阳泉朝椅子上靠了靠,微微露出踌躇之色。

    他知道秦苓君父亲当初被杀,与贾鲁治河有关,也不知她得知自己用贾鲁后,会不会生气。

    正思索间,忽听脚步声响,一人从外面径直走了进来。

    能不通报就进书房的只有秦家姐妹,来者正是秦苓君。

    张阳泉见她面色凝重,只当她听说了贾鲁的事,赶忙起身,解释道:“夫人,你听我说……”

    秦苓君愣了一下,奇道:“你要说什么?”

    张阳泉盯着她看了一会,见她不像兴师问罪的样子,试探道:“你急急忙忙过来找我何事?”

    秦苓君面色一凝,道:“夫君,刘福通打下汴梁了!”

    张阳泉面不改色,平静道:“我知道他迟早会打下来,没什么好在意的!”

    秦苓君微微侧头,道:“刘福通和毛贵兵锋猛锐,已经在河南压制住了元军,你真的一点不担心?”

    “担心什么?”

    秦苓君摇头笑道:“能问出这种话,看来你真的胸有成竹了。也罢,你忙吧,我不打扰你了。”

    张阳泉迟疑了一下,终于还是开口了。

    “夫人,我让贾鲁进军械局了!”

    秦苓君怔了怔,默然许久,问道:“他对你很有用吗?”

    “我军要继续强化火器,就必须更多的工匠人才!”

    秦苓君点点头:“我知道了。”

    张阳泉赔笑道:“你不会生气吧?”

    秦苓君微微一笑,道:“我是不顾大局的女人吗?其实那天见了林海,我就想清楚了,父亲的死不怪任何人。就算你现在把脱脱带到我面前,我也懒得杀他了!”

    张阳泉伸出一根大拇指:“夫人胸襟广阔,令人佩服!”

    秦苓君横了他一眼,转身走了。

    没过多久,亲卫来报,郭念生求见,张阳泉命请进来。

    “大王,这是各地新稻的播种情况,另外还有所有官员的考评。”郭念生递过一份公文。

    张阳泉伸手接了过去,默默看了一会,发现越靠近江都的地方,新稻种植率普遍较高。

    唯一例外的是吴县,距离江都颇远,然而种植率却达到了九成以上,吴县县令陆一鸣也因此得到“甲”的考评。

    张阳泉细细看完,抬头问道:“你们可拟订了对优秀官员的晋升吗?”

    郭念生赶忙道:“吕相说一次考评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按照旧制,官员升迁需要三年考评才能调动,咱们就算快一些,至少也应该以一年为限!”

    张阳泉不悦道:“咱们刚刚创业,何必遵循旧制?你们几个尽快拟订一个晋升名单,三天之内拿过来给我看!”

    “另外,把陆一鸣升为平江路同知。”

    郭念生忙道:“是。”

    顿了一下,道:“大王,如今已过了春耕,第二批士子也要下放到各地,不知接下来的官员考核,以什么为基准?”

    张阳泉想了想,道:“以商税和民生为主,既要吸引商人,促进商业繁荣,增家商税。也要多修桥修路,提高基础建设。”

    郭念生拱手道:“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