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让你唱歌救场,你红遍大江南北 > 第114章 才华横溢,博物馆馆长邀约

让你唱歌救场,你红遍大江南北 第114章 才华横溢,博物馆馆长邀约

    “就算加上你今天发现的这些,现存的《永乐大典》也不过是上万册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此话一出,全民揪心。

    承载着龙国五千年文明的《永乐大典》几乎消失殆尽,这是整个民族的痛。

    正因为它极具意义,才更显现出今天发现的残卷之珍贵。

    张亿山的这句话,已经让无数观众破防了。

    “我靠,张亿山有毒吧,这话说得我想哭。”

    “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太不容易了,遭受列强百年欺辱还能振作起来,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比我们牛。”

    “《永乐大典》的散佚史也是民族的血泪史、国家的衰败史,它的意义远比我们想的要深远得多。”

    “要不苏秦改行去开挖掘机吧,我感觉他自带bUFF,随手一挖就是历史文物。”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但是被网友逮住之后,那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先是直播弹幕霸屏,满屏幕都是“苏秦改行开挖掘机”的请愿。

    紧接着是热搜空降,#求苏秦转行开挖掘机考古#的话题在围脖大爆。

    那些天天盼着上热搜的明星们眼都红了。

    自己求爷爷告奶奶都得不到一个上热搜的机会,可苏秦倒好,这么稀奇古怪的话题都能上?

    现场的苏秦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网友们恶搞,此时他们正在迎接匆匆赶来的官方人员。

    一辆警车,一辆商用面包车。

    三个警员护送着一个老者和三个年轻人,还带着几个专业工具箱。

    “《永乐大典》在哪儿?快给我看看。”

    老者一过来就紧张地东张西望,恨不得立即把《永乐大典》抱在怀里。

    领头的警员朝众人敬了一礼,然后介绍道。

    “我是镇派出所所长汪平,这位是湘南省博物馆的馆长杜逸明教授,以及他三位副手。”

    深谙人情世故的何老师,立即跟他们打招呼。

    但杜逸明的眼里完全不在乎这些客套,心里只挂念着《永乐大典》。

    “你们能不能去旁边了,别影响我研究《永乐大典》。”

    霎时间。

    何灵和汪平都尴尬不已。

    好在苏秦灵活,立即将东西双手封上。

    “杜教授,《永乐大典》在这儿,您快研究研究是不是真的。”

    杜逸明连忙把东西小心翼翼地接过来,然后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

    他这一看就是一个多钟,其他人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喘。

    而直播间的观众,已经把杜逸明的牛逼战绩全都扒了出来。

    曾任鲁东大学考古学教授!

    曾任帝都博物馆馆长!

    国内历史研究十大传奇人物之一。

    现任湘南博物馆馆长,湘南历史系主任,北大考古系可做教授……

    足足一个版面的牛逼头衔,把无数人震惊得目瞪口呆。

    终于,杜逸明的头抬了起来。

    “这是真的,如假包换的《永乐大典》。”

    “这位同志,你可是为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考古研究做了突出贡献啊!”

    “对了,你叫什么名字?”

    直到这时候,这个考古痴才想起自己还不知道对方名字。

    苏秦则是没有半点架子,前线地回应道。

    “杜教授,我叫苏秦,苏东坡的苏,秦始皇的秦。”

    当何灵把整个发现过程告诉杜逸明后,杜逸明爽朗地大笑起来。

    “苏秦,好名字啊!”

    “六国之相,合纵抗秦,你如今的气势也不必当年的苏秦差多少。”

    听到这个评价,众人皆是震惊不已。

    历史上的苏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

    年轻时与张仪、孙膑、庞涓同师鬼谷子,毕生中最精彩的成就就是合纵连横,执掌六国相印。

    杜逸明把眼前的苏秦跟历史上的苏秦相提并论,这已经是极高的赞誉。

    苏秦却是一点都不恃才傲物,反而变得更加谦虚。

    “杜教授过奖了,我比之历史上的苏秦不及万分之一。”

    杜教授一点都不接受的他的谦虚,反而夸得更加详细。

    “你仅凭石棺一角就能判断出这是大明墓葬,更是对《永乐大典》的历史了如指掌,光凭这一手就超越了多数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不过我左思右想都不明白,这几十本《永乐大典》怎么会出现在明朝的私人墓穴里。”

    《永乐大典》从着成之日起就意义非凡,备受重视,也是历代帝王权贵争夺的宝物之一。

    这么贵重的东西,不应该出现在毫不起眼的墓穴才对。

    不过这难不倒苏秦,他很快就给出一个答案。

    “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

    “于是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最后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

    “但问题是一万多册的《永乐大典》到乾隆年间仅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更是个不解之谜。”

    “历史学界顾炎武《日知录》更是断定大典‘全部皆佚’,成为多数人认可的猜测。”

    苏秦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一个铺垫而已,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凡是能被选中进入编纂组的都非凡人。”

    “他们有的字迹漂亮,有的学富五车,有的过目不忘,有的机灵聪明……”

    杜逸明的眼前像是被打开了一条窗缝,一个若隐若现的答案正在呼之欲出。

    “你是说……这些《永乐大典》残卷跟那些抄书的人有关。”

    “对!”苏秦斩钉截铁地说道。

    “根据我从一些偏门史书上看到的记载,这些《永乐大典》残卷极有可能是被抄录者偷偷带出来的。”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他们回家之后偷偷抄的第三,第四甚至更多副本。”

    “他们知道《永乐大典》的意义非凡,所以小心收藏,再偷偷带进棺材里。”

    苏秦引经据典,一口气讲了二十几分钟。

    关键是这些知识不是他章口就来的胡编乱造,而是连典籍、出处、朝代都交代得非常清楚。

    虽然杜逸明还没一一查证,但以他对历史文献的敏感度,觉得苏秦说的极有可能都是真的。

    他不由地赞叹道。

    “苏秦,你真是个奇才啊。”

    “你这个思路直接跳出了我们惯有的思维,为考古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大门。”

    他忽然伸手进兜,掏出一张朴实无华的名片。

    “我代表湘南博物馆,正式邀请你参加下周一的文物研讨会,不知你是否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