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 > 第230章 《私塾先生的生涯》

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 第230章 《私塾先生的生涯》

    那么,有钱人家请的私塾先生所收取的修金,是与东家商定的,而食宿则由有钱人家免费提供。但东家免费供应伙食的情况下,其“修金”就是“红包”。

    古代清贫人家,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倾尽所能,虽说不上砸锅卖铁,但尊重老师,让老师好好教孩子是他们的目的。

    私塾先生没有假期,全年只有清明、端午各一天假,直到年底的十月初十才放假,过完春节后的正月十五上班。主要民间有一个俗语,叫“先生不吃十二月的饭”,因此私塾先生在十二月都回家了。

    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古代王朝的发展,得益于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人才都出自于私塾,因此私塾教育很关键,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私塾学不好,启蒙教育失败,人生也基本就废了,所以大家都很看重读私塾的成绩。

    古代百姓家里非常看重教育,都期盼自己的孩子科举成名,光宗耀祖。因此他们会在家里的房厅中挂上“天地君师”。寓意就是子女成才,家族诗书济世,当然也表达了对私塾先生的敬重。

    私塾地位不高,民间还有句俗语:“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

    私塾先生们在人们眼里就是落魄的书生。

    选拔标准:

    那么古代选拔私塾先生的标准是什么呢?古代选拔的标准很高。品行第一,学识也要高,“必择人品端正,学问通彻,不嗜烟赌,而又不作辍、不惮烦、勤于讲解者,方足以担当此任。”

    古代私塾先生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也有童生,当然还有其他情况,比如被贬的官员,他们都是科举考试的才子,还有一些当地有学问有名望的人。

    古代体罚学生是一种严厉的表现,家长都希望老师严格,“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爱你,不必送来读”,再现私塾先生以严的声望才能常吃这碗饭。

    那么,现在要把三婶婆的屋子定为“私塾”,以杨柳为代表开设了门馆,现有教员有多高的文化呢?

    杨柳就读过省城女子学堂的培训班,相当于小学六年级毕业。在培训班63名女生中,十岁的杨柳考试全班前六名,这个是不简单的。已经上了女子学校花名册,被女子学堂正式录取了。也就是说,杨柳是正规学校考核出来的小学毕业生,马上就要步入中学部。

    如果以开“门馆”当职业,那杨柳文化程度不够,还差多了。若是单以启蒙幼儿班教师任职,则有些许资格。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认为。

    无意中破屋成“门馆”,杨家人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命运?但具体裁决自然由权威部门定夺。

    许阿宝父亲对着隔壁邻居是这样说的:“杨柳老师到底有多少文化我不知道,但教我儿子是绰绰有余。阿宝从不认识字,私塾先生来到家里也发脾气,还把人赶走,整天在巷子里东跑西跑,宁家巷子大部分家长和小孩都讨厌他,还把人家家里东西损坏。自从去了三婶婆家,在杨柳先生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基本的字,又从杨老师那里学到了做人。现在每天放学到家里就是做作业,又是念书,规规矩矩吃饭!我老婆是说风水到了,但我要说明的是,遇到杨老师的贵人,家里才有好风水。如果没有杨老师,我这儿子变得有多坏,不敢想象。每天只有一个铜板给杨老师,这是最微博的酬金,两个月才合一块银元。试想,在福州省城哪哪家私塾先生肯这么便宜呢?我们大家将心比心,别人也要吃饭的,我们不能说儿子学到了知识,去抹掉别人的功劳,这样是不道德的,是没有人情味的!”

    阿宝母亲说:“杨老师确实是好人,杨家人不会欺穷爱富,有的家的小孩子拿一把米去,一只萝卜去,杨老师也不会生气,这些小孩子坐下,一样和我阿宝学知识,甚至有些孩子还干脆在杨家吃饭,大家想一想,如果小孩只是手上抓一把米,杨家可能还要倒贴。我也是出门的人,我们老家在江西,漂泊他乡不容易。我们家还有手艺,杨家没有手艺,靠13岁的小孩挑水,一天买的7两米,还请三婶婆一块吃饭,这日子过得更艰辛。”

    阿宝父母亲也代表群众,也代表了整条宁巷子,所有前来三婶婆家拜杨柳小先生为师的心声了。

    小孩子回到家里也说:“妈妈我们拿一颗青菜过去读书,还在杨老师家吃饭,在她家吃饭吃得很饱!”

    小孩子是真诚的,说话不会掺假。李可娥一视同仁,即使小孩不拿一颗菜来,照样坐下来跟着读书写字,这样有时候留下吃饭。

    看起来杨家母子在那段落魄的日子里,还是得到很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