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手把手教你做公司 > 第43章 创公司上篇——各类高手

手把手教你做公司 第43章 创公司上篇——各类高手

    心学,为什么学心学,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心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心学,内心的力量,如何去学,然后应用,最后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引入2个人,朱熹,王守仁也称王阳明,心学作为儒家的一门学派前面我们就不说了。明朝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非常聪明,就是喜欢下棋,后来父亲教导下,顿然感悟,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立下成大事的志向。后来参加考试考取进士,进入兵部。王阳明在读书的时候,老师曾经问过一个问题,长大了想做什么?其他的人都是统一答案考官职,拿俸禄。只有王阳明说,我想做一名圣人,老师当时就惊讶。这个时候的王阳明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核心在哪里。内心力量已经苏醒,只是领悟还差一个升华。这个升华在哪里?不得不提到朱熹的理学。

    朱熹的理学,讲的是从外物去获得道理,从外出发,王阳明当时就按照书籍所写,去格竹子,竹子高,而挺拔,雅,而清幽。格物致知,就从竹子开始格,格了很久,很久,王阳明始终悟不透其中道理,也没法把朱熹的理学学以致用。经历有了,学问也有,为什么还是悟不透,心里的力量慢慢成长,还差1个契机,便可质变。契机那来,王阳明进官场,年少气盛,有意无意便得罪了很多当朝权贵,于是便被贬到贵州龙场。贵州龙场,是一个汉人很难生存的地方,只有1个说汉话的地方官,说不要招惹那些野蛮人,既然到了龙场,那肯定是困难一波接着一波,前面是瘴气,后面是野人,不改变自己的心态,思想,看来迟早玩完。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不过慢慢的,王阳明就适应了,之所以汉人很难生存并不是外物引起,而是自己的心态崩溃,把瘴气,野人,等等幻想成无法度过的难关,最终导致灭亡,王阳明,一个从小就很聪明的人,适应了龙场的生活后,慢慢开始传学问,解决当地的诸多问题,渐渐的,变成了当地非常守欢迎的地方官。慢慢的,他发现自己的心态变了,事情也好转了,突然顿悟,我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心,我不需要格竹子,因为内心自然认可的道理就是真理,心是内在,而格竹子是外在,心的本质是没有善恶的,善恶是面对事物的判定而产生负面或者正面的思想活动,没有事物的判断就没有情绪,而知道事情的本质是善还是恶由内心判断为良知,而通过读书,经历,自我修养,去掉恶念,培养善念才是格物。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后来王阳明把心学力量应用在官场上面,屡建军功。

    那么问题来了,这4句话如何去用,然后能有延伸么。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跟王阳明的文化经历差距太大的人。曾国藩。曾国藩作为中国的完人,跟王阳明的立志圣人,也有着同样的有趣的故事。

    曾国藩在小时候,读书脑子转的特别的慢,一次小偷在他家里偷东西,结果他回来了,小偷见状,马上躲床下,他拿着书,读着,背着,不停的重复,重复,重复了很久很久,直到天都要亮了,还是背的困难,小偷见状非常生气,说你个笨蛋,我都背下来了,你还没背下来,于是背完文章马上离去。曾国藩的内心非常受打击,他的父亲不停送他去考试,最后考了好几次才考进岳麓书院。参加北京会试终于中试。初来北京,他的做事方法就遭到了抵制,他说话做事基本就按照自己的性子来,于是得罪了非常多朝廷中人。当然也包括皇上,这怎么办?他的内心非常郁闷,碰了壁,反思自己,朝廷有朝廷的规则,他的规则冲突了朝廷的规则,就需要修正,来适应朝廷,于是他改变自己的做事方法,开始往军事发展,有了这一条路了,就知道往那发展了,虽然朝廷的人情世故打击了下他的发展,不过那只是为了飞的更远做铺垫。组件军队。咸丰二年,太平军已经走了大半个中国,给他提供了1个军事机会,于是他便托关系组建了名为湘勇的军队,自己亲自带兵训练,渐渐有了名气,后来扩招的军队素质散漫,他定下严格的军规,开启了传奇的一生。虽然后来随着战绩不断,军队大权在握,他却不封王,而且选择交出兵权。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那么问题来了,心学,如何学?粗浅的认识,可以为见父母自然孝,见朋友自然义,见孩子自然爱。为什么见了父母不孝?见了朋友不义?见了孩子不爱?因为恶念占了心的位置,恶念从那来?生活的环境,不良的习惯,社会习气等等,占了良知的位置。虽然占了位置不过良知依然在,怎么去恶念,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化,然后去实实在在的实践,把文化内化成自己的。化为善念的养分。善念足够强大到你影响他人的时候,福报就来了,你想的善,得到的也是善。当你的善念不够的时候,也足够避祸。因为心中无恶。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在生活中首先是读书,然后是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判断事情的本质,听从心的指导,来做决定,心认为是伤害,是祸事,远离,或者拒绝。认为是善事,是积德,靠近。继续坚持,别让生活或者工作中的碎事,或者不好意思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