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小农民 第759章 东港府学堂
热门推荐:
刘天仙的穿越老公
山野风情小傻医
穿成贫家小可怜,我将全村带旺了
权财巅峰,从第三次离婚开始高升
傻子成精了,她会说话了
重生救赎之路
网游之这个杀手是牧师
前世被团灭?重生拉着残王入洞房
开局军火库,我让女帝跪舔
没有打下安山全境,可不是潘小安目光短浅。
实在是越往北走,当地人对于宋人的认同度越低。
如果说潘小安在宋地发动战争,那只是宋人关起门来,自己的家事。
可潘小安进攻金国,那妥妥的就是侵略。
金国人可以容许辽人,因为他们地域更近,血缘更亲。
但他们对于宋人,是不够友好,且带着鄙夷的。
这种观点,在南宋时更加突出。尤其是蒙元之后。干脆把人分做四等。而宋人就是第四等。
到了明朝,北地人也不认同明人。一直到清朝,他们认同了,但还是把明人当做了末等。
基于这个原因,潘小安没有想好,该如何治理这些地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反抗激烈的北地人。
当初辽国人的办法是杀,后来金国人的办法是杀,后来鞑靼人的办法是杀,再后来后金人的办法,也还是杀。
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后,全是血淋淋的生命。
这不是潘小安想要的。可是,能有更好的办法吗?
潘小安还在思索。他想要寻求一种更温和的办法。
而经营东港府,就是他的一种实验。
东港府,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宋人,渤海人,女真人,契丹人,鞑靼人,还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
潘小安让琼杰向他们表现出善意。对他们就像对宋人一样,既不过分关照,也不当成异族人对待。
唯有公平公正,才是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
潘小安想看看这个办法,可不可行?
至少在这两个月,东港府的一切还很顺利。
因为有官府免税,又给予他们物资,还给他们建造房屋等等。
这样看来,他们的思想,也在慢慢改变。
终于,潘小安还是在八月的时候,用出了最强杀手锏:学堂。
东港府三县二十镇二百六十村落,开始建设学堂。
学堂以教汉语汉字为主,但保留各族自己的语言。
五岁适龄儿童就可以去上小学,学年制为五年。五年之后,自选继续深造,或者学习技术。
十四岁以后,就可以毕业,出来工作。毕竟这时候人的寿命少,十四五岁,很多人就已经成家立业。
虽然,潘小安在金州府把年龄给定在了十八岁。但还是有很多人不遵守。
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你有你的章程,人家有人家的办法。
多数人遵守,这规矩就算是立住了。
学堂建起来,招生的火爆场面,并没有出现。
虽然是小孩子,但在家里干活并不比大人少。像是七八岁的孩童,放羊割草,都能当大人使唤。
而五六岁的孩子,在家里捡柴,烧水,做饭,也是干的很精通。
这个时代,在村子里没有闲人。
看着琼杰交上来的报表,潘小安也无奈的叹口气。
整个东港府有人口十五万众。而适龄儿童就有三万多。
可来学堂上学的,仅仅只有千余人。这还多数集中在东港府内。
很多村子,连一个学生都招不到。
“琼杰,不是所有政策,都会得到响应的。有些政策,就是施行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有成果。”
琼杰还以为潘小安会暴跳如雷。没想到潘小安并没有发火。
“小安大人,是手下无能。”
“不不不,你们的辛苦和付出,我都看在眼里。
各村的学堂,我自己去查验过。三间草瓦房,盖的很不错。
便是村里的老师,你们也是找的品行端正之人。这些都是你们的功劳。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你们尽力了,我自然不会苛责你们。”
琼杰感动。他的心里被一团热气包裹。“小安大人,要不要立法?”
潘小安摇摇头,“不可。古语有云‘皇权不下乡’,这句话不是说,皇权管不到乡村。
而是说,法不可轻用。什么都用法律来规定,就等于没有了法。
法失去了威慑力,就成了一纸空文。”
“那这学堂?”琼杰问。
“你呀。这不是还有千余人吗?有一千人,咱们就培养一千人。
有一百人,咱们就培养一百人。就算是只有一个人,咱们也要好好培养。
只有让民众看到了咱们的决心,看到了学习文化的妙用。
到时候,不用咱们号召,不用咱们免费,他们自己就是花银子,也会来上的。”
琼杰点点头。“愚公移山,山总会被挪走。”
“对喽,就是这个道理。把这个故事,让老师讲给孩子们听。就当作今年开学的第一课。”
八月初八这天,东港府学堂开始上第一课。
潘小安来到东港府的府前街小学堂。
这个学堂总共有三个班,每班三十六人。
这是学生满额的三个学堂之一。琼杰让潘小安来这个学堂讲课,也是为了他的体面。
东港府学政,学堂校长和两个老师,等在学堂门口迎接。
潘小安骑着黑枣马来到学校门前。见校长和老师等在外面,便慌忙下马。
“小安大人”众人给他行礼。
“老师们勿要多礼。以后东港府的孩童,就交给你们。你们的责任重大啊。”
“不敢。能为金州东港府出一份力,是我们的荣幸。”
潘小安笑了笑,“咱们去学校里看看吧。东港府的未来,可都在这里啊。”
这些人讶然。“不过几个放羊娃而已,小安大人何故当成珍宝?”
潘小安不理会别人的想法。“世界属于年轻人,这句话永远都对。”
潘小安来到学堂。
学堂的桌子,是一整张木板。学堂的椅子,就是一个个木墩。
这看起来简陋,但潘小安却觉得很满意。东港府不比金州府,这里的手工业很薄弱。
若是什么东西,都从金州府运送,占用的运输比重将会太大。
学生们见有人来,便停止打闹。他们好奇的打量这个年轻人。
“你是老师吗?”一个胆大的孩子问。
“我是想当你们老师,可我只能给你们讲一节课。”
“为什么呢?”另一个孩子问。
“我的知识储备不够。我要学好之后,才能讲给你们听。”
学生们就笑起来。
实在是越往北走,当地人对于宋人的认同度越低。
如果说潘小安在宋地发动战争,那只是宋人关起门来,自己的家事。
可潘小安进攻金国,那妥妥的就是侵略。
金国人可以容许辽人,因为他们地域更近,血缘更亲。
但他们对于宋人,是不够友好,且带着鄙夷的。
这种观点,在南宋时更加突出。尤其是蒙元之后。干脆把人分做四等。而宋人就是第四等。
到了明朝,北地人也不认同明人。一直到清朝,他们认同了,但还是把明人当做了末等。
基于这个原因,潘小安没有想好,该如何治理这些地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反抗激烈的北地人。
当初辽国人的办法是杀,后来金国人的办法是杀,后来鞑靼人的办法是杀,再后来后金人的办法,也还是杀。
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后,全是血淋淋的生命。
这不是潘小安想要的。可是,能有更好的办法吗?
潘小安还在思索。他想要寻求一种更温和的办法。
而经营东港府,就是他的一种实验。
东港府,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宋人,渤海人,女真人,契丹人,鞑靼人,还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
潘小安让琼杰向他们表现出善意。对他们就像对宋人一样,既不过分关照,也不当成异族人对待。
唯有公平公正,才是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
潘小安想看看这个办法,可不可行?
至少在这两个月,东港府的一切还很顺利。
因为有官府免税,又给予他们物资,还给他们建造房屋等等。
这样看来,他们的思想,也在慢慢改变。
终于,潘小安还是在八月的时候,用出了最强杀手锏:学堂。
东港府三县二十镇二百六十村落,开始建设学堂。
学堂以教汉语汉字为主,但保留各族自己的语言。
五岁适龄儿童就可以去上小学,学年制为五年。五年之后,自选继续深造,或者学习技术。
十四岁以后,就可以毕业,出来工作。毕竟这时候人的寿命少,十四五岁,很多人就已经成家立业。
虽然,潘小安在金州府把年龄给定在了十八岁。但还是有很多人不遵守。
世间的道理就是这样。你有你的章程,人家有人家的办法。
多数人遵守,这规矩就算是立住了。
学堂建起来,招生的火爆场面,并没有出现。
虽然是小孩子,但在家里干活并不比大人少。像是七八岁的孩童,放羊割草,都能当大人使唤。
而五六岁的孩子,在家里捡柴,烧水,做饭,也是干的很精通。
这个时代,在村子里没有闲人。
看着琼杰交上来的报表,潘小安也无奈的叹口气。
整个东港府有人口十五万众。而适龄儿童就有三万多。
可来学堂上学的,仅仅只有千余人。这还多数集中在东港府内。
很多村子,连一个学生都招不到。
“琼杰,不是所有政策,都会得到响应的。有些政策,就是施行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有成果。”
琼杰还以为潘小安会暴跳如雷。没想到潘小安并没有发火。
“小安大人,是手下无能。”
“不不不,你们的辛苦和付出,我都看在眼里。
各村的学堂,我自己去查验过。三间草瓦房,盖的很不错。
便是村里的老师,你们也是找的品行端正之人。这些都是你们的功劳。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你们尽力了,我自然不会苛责你们。”
琼杰感动。他的心里被一团热气包裹。“小安大人,要不要立法?”
潘小安摇摇头,“不可。古语有云‘皇权不下乡’,这句话不是说,皇权管不到乡村。
而是说,法不可轻用。什么都用法律来规定,就等于没有了法。
法失去了威慑力,就成了一纸空文。”
“那这学堂?”琼杰问。
“你呀。这不是还有千余人吗?有一千人,咱们就培养一千人。
有一百人,咱们就培养一百人。就算是只有一个人,咱们也要好好培养。
只有让民众看到了咱们的决心,看到了学习文化的妙用。
到时候,不用咱们号召,不用咱们免费,他们自己就是花银子,也会来上的。”
琼杰点点头。“愚公移山,山总会被挪走。”
“对喽,就是这个道理。把这个故事,让老师讲给孩子们听。就当作今年开学的第一课。”
八月初八这天,东港府学堂开始上第一课。
潘小安来到东港府的府前街小学堂。
这个学堂总共有三个班,每班三十六人。
这是学生满额的三个学堂之一。琼杰让潘小安来这个学堂讲课,也是为了他的体面。
东港府学政,学堂校长和两个老师,等在学堂门口迎接。
潘小安骑着黑枣马来到学校门前。见校长和老师等在外面,便慌忙下马。
“小安大人”众人给他行礼。
“老师们勿要多礼。以后东港府的孩童,就交给你们。你们的责任重大啊。”
“不敢。能为金州东港府出一份力,是我们的荣幸。”
潘小安笑了笑,“咱们去学校里看看吧。东港府的未来,可都在这里啊。”
这些人讶然。“不过几个放羊娃而已,小安大人何故当成珍宝?”
潘小安不理会别人的想法。“世界属于年轻人,这句话永远都对。”
潘小安来到学堂。
学堂的桌子,是一整张木板。学堂的椅子,就是一个个木墩。
这看起来简陋,但潘小安却觉得很满意。东港府不比金州府,这里的手工业很薄弱。
若是什么东西,都从金州府运送,占用的运输比重将会太大。
学生们见有人来,便停止打闹。他们好奇的打量这个年轻人。
“你是老师吗?”一个胆大的孩子问。
“我是想当你们老师,可我只能给你们讲一节课。”
“为什么呢?”另一个孩子问。
“我的知识储备不够。我要学好之后,才能讲给你们听。”
学生们就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