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明空心语 > 第5章

明空心语 第5章

    (五)心

    在生命宇宙观,【心】属于构成生命宇宙的五种基本范畴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和心性一直都是儒释道文化共同的核心。

    在视角学中,【心】不再作为核心范畴,而是将视角作为核心范畴,并将使【心】同样视为一种视角。这种变化其背后的逻辑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合理?下面即对此进行说明。

    将【视角】作为核心范畴,并将【心】视为一种【视角】,即【心视角】,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在视角学以及视角学的生命宇宙观中,【视角】之所以能够成为比【心】更重要的核心范畴,是基于【视角】的以下特性:

    1)视角是生命的核心本体。

    视角是生命永远无法脱离的存在,生命无法离开心而存在,同样也无法离开视角而存在。视角的具体作用可以隐匿而不显,比如感知、认知、觉知,但视角之本体却并未消失,不会变成彻底的虚无,只要有触发视角作用的机缘,视角的感知、认知、觉知作用即立刻随缘显发。这是生命之根本,如果没有视角之本体,也就不可能发生感知、认知、觉知的作用,也就无所谓生命和生命的存在。

    2)视角是心的核心内涵。

    生命之所以离不开心,也离不开视角,乃是因为视角与心并非是不同的本体,而是本自一体。甚至可以说,心与视角是同生命本体的两个不同的名字。心,强调的是主体性,视角,强调的则是这个主体性之中的最核心的“智慧之眼”。只是,此“智慧之眼”被映现在自己视角下的各种现象迷惑而看不到自己的超越性时,生命即会在一种妄心造作的梦境中沉沦、流转,只有当此“智慧之眼”恢复了本有的清明,不再被“视界”迷惑时,心才会从幻境中解脱出来,生命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3)视角是达成生命究竟超越的核心路径。

    视角学,其研究核心即是生命觉醒的智慧,所谓生命觉醒,就是生命主体性之中最核心的智慧之眼的自觉、自明。尚未觉醒的生命,此“智慧之眼”虽然本自具足,但一直在沉睡,或者说进入了一种类似于梦境的幻境之中。这时的视角就是普通的视角。视角学,即是以普通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对视角的观照,不断扫除蒙蔽智慧的迷惑之尘。以视角观照视角,是一种强有力地扫除迷惑唤醒智慧的方法。当通过对自己视角的观照不断地超越和提升自己的视角,智慧的光明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开启。这既是向生命本体智慧回归的过程,也是不断超越自我扫除迷惑达到觉醒的过程。当扫除了所有的迷惑,本心的光明赤裸呈现,生命本有的智慧之眼也恢复了它本有的清明。这时就会发现,本心和究竟超越的视角,同样是同一生命智慧本体的不同名字而已。而超越的视角——在视角学中称之为超级视角,同样也是一种视角,而且是最究竟的智慧视角。这样一条生命自我提升、自我升华、自我超越之路,正是以视角为核心,以不断地观照和超越自己的视角而实现的。

    基于以上三点,在视角学中,【视角】比【心】更重要,更值得深入研究。

    2、用【视角】取代【心】作为核心范畴,还在于,与【心】相比,【视角】具有巨大的便利性。

    1)【心】总是那么难以把握,而【视角】却具有了很大的客观性。视角一词最原始的含义——看待事物的角度,一直伴随着生命视角提升、升华、超越的各个阶段。这一点看似简单至极乃至微不足道,但却正是这一点赋予了视角巨大的便利性。所有对视角的讨论,都不会视为对生命主体本身的否定——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视角一词的原始含义,使得我们总是将视角看成一个人所使用的“工具”,这使得改变视角、提升视角、升华视角成为改变生命、提升生命、升华生命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视角是可把握的,可观照的,可分析的,可鉴察的。当我们说,要改变【心】的时候,会感觉难以下手,当我们说,要改变视角的时候,目标一下子就清晰起来。

    2)视角的便利性还在于,对【视角】的讨论,不会变成对生命主体的否定。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心如何时,相当于对一个人整体性的评价,如果这种评价带有否定性,就相当于在整体上否定了一个人。而当我们说一个人的视角如何时,看上去就变成了某种局部性的评价,不涉及生命的整体。而且不同的视角皆具有其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引导一个人转变视角也不是对这个人本身的否定。这使得视角成为非常便利的工具,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生命的改变,同时将可能造成的抗拒性阻力降到最低。

    3)视角的客观性以及视角的多样性、变化性使得人们能够普遍地意识到不同视角存在的合理性。这使得以视角为桥梁进行沟通,可以将沟通的阻力和障碍降到最低。特别是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文明、文化之间,以视角为桥梁,可以使彼此照见各自不同视角的平等性。不同的视角所见必然不同,而视角本身就是多样化的。各个国家、民族、文明、文化,其独特的视角与这个国家、民族、文明、文化的国情、历史发展过程、人们现实需要有关,不同的视角之间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共同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和谐。视角学,为这样的交流提供了哲学思想上的支撑和交流工具上的便利。

    4)视角本身所独具的主观与客观高度合一的特点,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便利性的桥梁。东方文化以生命主体性文化为核心,心学、心性学特点突出,西方文化以科学理性文化为核心,物质性、客观性、实用性特点突出。而视角则同时具有高度的生命主体性和高度的客观理性,它一头连着东方心学核心智慧,一头连着西方科学理性精神,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绝佳通道与桥梁。视角与视角学的这一特点,必将在未来发挥出其无比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视角学虽然是以东方智慧为核心,但却始终着眼于整个人类,并致力于打通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从而促进整个人类增进沟通理解,增进宽容包容,增进互学互鉴,增进友爱友善,增进和平和谐。

    3、将【心】视为一种视角——心视角,并以视角作为智慧训练的核心,开辟了心性智慧训练的新视角、新方法、新道路。这种新的方法,冲破了东方文化中神秘性的障碍,如宗教名相以及传统心性学固定的概念体系等,使得心性智慧能够以当代人(不仅是当代中国人,还包括当代全世界所有的人)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易于学习、易于实践、易于传播、易于推广的方式,与时俱进,服务当今时代的人们。

    4、以【视角】取代【心】作为核心范畴,并没有降低东方心性学所本具的超越智慧境界,而是以此超越智慧境界为基础,对承载这种超越智慧的形式和训练方法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无损于东方心性学的核心智慧、核心精神,而且将这种核心智慧和核心精神以更具时代特色的载体进行了创造性地诠释,适应的人群更广,更加贴近当代人的根器和需求。视角学彻底摆脱了宗教名相的束缚,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和具有这种精神的载体,同时承载古老而鲜活的东方心性智慧,以人为本的特点更加突出,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亦更加突出。

    5、在视角学中,经过智慧训练之后,将本体性的【超越之心】,以【超级视角】进行表述,用于专指究竟超越后的生命智慧境界。这使得超越智慧的表达更加清晰,指向性更加明确。在视角学中,对【心】这一比较宽泛、比较模糊的概念,从视角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入地分解,对于其具体的视角功能作用以【视角】名之,对于尚未达到超越境界时的生命本体以【心】名之,而对达到了超越境界的生命本体以【超级视角】名之。这使得【心】这一综合性概念按照其内涵构成进行了细分,消解了其模糊性和神秘性,更加有利于有志于学习、研究和实践心学智慧的人快速地把握要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对于意识、思想、心理等传统上归属于【心】的内容,在视角学中,需要以视角为核心,重新进行疏解。同时,在视角学和生命宇宙观中,不再明显地区分主观和客观,外在和内在,而是以全新的维度重新统摄所有的一切,即【超级视角-心-视角-视界-世界】。在这一全新的架构中,原来属于【心】的内容,如意识、思想、观念、心理、情绪、感受等等,都要按照新的架构进行解构。有的内容属于【心】,有的内容属于【视角】,有的内容属于【视界】,有的内容属于【世界】。而有的内容则需要进行分解后分别归于各个范畴。比如某种思想,在视角学中,就需要研究其思想的视角与视界,还要研究这种视角所折射出的世界观、生命观,即更深的视角和视界。对于任何一种研究对象,皆以视角为工具进行逐层扫描、层层透视,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种思想。不仅如此,从视角的角度照见各种思想之间的不同,并在更高的视野看见不同思想之间的相通之处,这也是视角学研究比较独特的内容。不管研究内容是什么,视角学研究的目的都不在于评论谁是谁非,谁高谁低,而是为了丰富生命的视角,为了提升生命的视角,为了升华生命的视角,从而不断提升生命智慧的境界,促进和平和谐。

    雪漠老师常说,一个人的世界高不过他的心。以视角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则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世界高不过他的视角。一个人的世界,其实正是其视角下视界的投影。

    心的高度,取决于视角的高度,心的境界,取决于视角的境界,心是否超越,取决于视角是否超越。

    在视角学里,之所以继续保留【心】这个概念,是为了与传统心学智慧体系进行语言上的对接。【心】这一范畴,一头连着传统心学,一头连着新生的视角学,这既代表着视角学对传统心学智慧的传承,同时也代表着对东方文化思想习惯的尊重和继承。视角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立基于优秀的东方心学文化的根本,汲取信息科技时代的活水,而开出的新的智慧之花。愿这新的花朵为人类世界带来新的美好,新的善美,新的芬芳,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