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华都往事【工作笔记】 > 第176章 地震了

华都往事【工作笔记】 第176章 地震了

    总行的海外行合规工作会议如期举行。

    便于联系,梓涵将会议安排在分行旁边的皇城宾馆,他又联系总务部门,负责接待所有参会的代表。

    总行法规部的领导莅临,自然要和行领导去机场迎接,更何况这次祝民生副行长过来,他还要做一场精彩的演讲。

    晚宴,行领导安排在曲江大唐芙蓉园,这里的仿唐宴席奢华且难吃,但是没有办法,很多时候,排场一定是要讲的,即使大家都觉得还是“苍蝇馆子”的东西好吃、过瘾,这种场合的宴席一般都是寒暄和客套需要的。

    倩总对于皇城宾馆的老旧不是很满意,虽然这也是一座四星级的涉外宾馆,但确实不够档次,假如选择凯悦,应该会好很多,但是总行对于会议标准也有预算,超出预算太多,省行就要贴钱。

    为了办好本次会议,法规部全程负责,法律服务团队的人员全部上阵。

    不过,会议组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梓涵有些哭笑不得:法拉克福分行参会人员可能是接到异性提供服务的电话,以为是会务组特意安排的“额外放松”项目,于是在做完苟且之事后,直接让小姐去会务组结账。

    这位老兄还要求会务组给他印四盒名片,说国内印名片便宜。

    按照总行法规部的要求,会议茶歇期间,要为会议代表准备茶水、茶点和咖啡。于是,会务组就买了立顿红茶和麦氏速溶咖啡。但是,会议代表普遍反映:难喝的要命,太糊弄人了!

    梓涵就不明白了,这不就是国外人需要的茶和咖啡嘛?虽然他曾经在纽约、伦敦学习的时候,这些分行都提供了咖啡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冲咖啡。可是国内就是这种情况啊?再说了,速溶咖啡、袋装红茶多方便啊?

    参会代表提出需要喝星巴克咖啡,梓涵不知道哪里有,只知道不远处的菊花园里有“老树咖啡”,建议他们过去品尝一下。

    哈萨克斯坦的参加会议代表是说俄语的,而会议提供同声传译的都是英语翻译,所以估计这个会议她几乎是听天书了。

    第一次协助总行主办全球会议,大家确实一点经验都没有,梓涵也觉得很多地方差强人意,但是总算顺利结束了,大家可以松一口气。

    会议结束后,梓涵前往总行参加香港华都银行的董事会秘书考试,分笔试、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众多环节。

    由于他之前从来没参加过这样复杂的考试环节,对于那种类似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他有些懵圈,在无领导小组讨论时,他非但没有一点合作意识,而且对于大家达成的共识表示了不满,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之所以认了卯,完全是考虑尽快达成一致,但他始终坚持自己论断的正确性。

    估计监考的老师听到这些话,一定会笑喷的,或者心里疑惑重重:这是哪里来的奇葩?!

    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在所有手段都无法做到公平的时候,考试也许是最公平的手段之一。只是如果考生掌握了考试的技巧,这就如同考试作弊一样,按照考试的路径走,未必就一定鉴别出真正符合岗位的管理者。

    北大街支行的患者丁曾敏同志终于消停了,司徒的朋友李文武约了公安局的一帮子朋友,摆了一桌“大酒”,算是给足了这不识相的患者一个面子。而梓涵的同学通过张总也给丁曾敏一个警告:不能再折腾华都银行了,适可而止,否则后果自负!

    省行通过总行找到人总行相关部门,也消除了对他孩子的征信记录查询,事情圆满解决,虽然花了很多钱,但银行似乎最不缺的就是钱。

    不过,警告和威胁才是促成事端解决的因素。

    恶人必须要恶人磨,银行这种温文尔雅,摆事实、讲道理,领导出面,好像很重视的样子,只会让对方瞧不起,以为银行怕他。

    5月12号这天,司徒邀请大家下午到北大街支行开座谈会,会议的议题,是通报与丁曾敏纠纷最终解决的情况,支行领导对于这些支持北大街工作的行领导、部门表示感谢,可能会后的庆功酒一定少不了。

    下午两点前,梓涵和牛书记等几个人到了支行八楼的会议室。

    会议还没有正式开始之前,大家坐下吃着桌上的樱桃,梓涵突然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看着窗外对面工地上的钢架子在摆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不好!地震了!”司徒第一反应就是向外跑,然后组织大家从办公楼的外挂铁梯子向下跑,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梓涵事后想起这事,假如人员发生了踩踏、拥挤,很有可能有人从梯子上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跑到楼下,大家发现所有大楼下面都站着人,此时手机没有了信号,打不出去。

    汶川发生了强震,周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情况稳定下来以后,他们赶紧回到省行。

    上楼后,梓涵发现自己办公室的铁皮柜位移到了一边,柜子门没有关紧,里面的文件撒落一地,办公室里一片狼藉。

    正常的生活秩序因为地震发生了变化,由于担心余震不断,甚至担心地震有可能蔓延,省行通知近期可以留守值班,没有必要全员在岗。

    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运送过来,此时最抢手的就是帐篷,因为很多小区居民害怕晚上发生地震,不敢待在家里,就在楼下空旷地方搭了帐篷,举家住在楼下的帐篷里。梓涵租住的教师公寓楼下操场就搭了很多帐篷,而操场旁边是一个大垃圾箱,天气逐渐热了起来,垃圾箱散发出阵阵的恶臭,梓涵觉得住在这样的环境里简直受不了,所以一家人继续住在楼上。

    一天晚上,他起来上厕所,发现卫生间里的洗衣机莫名其妙地动了起来,梓涵猜想,这应该是地震了。早上,他听新闻知道,晚上那个时候确实发生了一场余震,地点还是汶川和青木川。

    宝鸡、汉中、安康是地震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所以这些地方的职工最先获得了抗震物资,像帐篷之类是优先获得的。

    总务部拿到了全国各地送来的物资后,就会立刻通知各部门前来领取。

    部门几十号人的帐篷,都是梓涵自己开车去总务部门领取,再搬到办公室,上班后再分发给部门的每一个人。

    开始的时候,物资不够,梓涵和副总老王定了一个规矩:部门总经理室成员先不领取,员工先领,然后是科长或者中级经理,最后才是总经理室成员,而梓涵是最后一个领帐篷的。

    即使这样,还差一些帐篷。梓涵了解到,秦莉莉的老公在宝鸡分行早就领取了帐篷,于是给她做工作,希望她这次先不要领取。

    梓涵本以为,之前因为周总的打招呼,解决了她的中级经理岗位,秦小姐会投桃报李,表现得大度一些,没想到她说道:“这个不合适!宝鸡分行发的是我们家那里的,宝鸡又没有发古城这里的帐篷,我凭什么就不能领取呢?”

    梓涵无语了。而这个时候,法律服务团队很多人都提出:自己不要帐篷。但是,原来稽核部过来的这些人没有一个人说自己放弃的,在他们眼里,帐篷肯定比团队更重要,自己肯定比别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