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北宋:摊牌了,谁说我赵祯没儿子 > 第80章 不是,面熟你就喊我来么到

北宋:摊牌了,谁说我赵祯没儿子 第80章 不是,面熟你就喊我来么到

    赵和内心大惊,猛地抬起头,发现汝南王不偏不倚,看得正是自己!

    我尼玛!

    不至于吧,您堂堂汝南郡王,天子之下爵位最高之人,为何无独有偶就看到自己了!

    我靠,要暴露了......

    他目光有些不自然地看向官家所在的侧间,心里想着官家你都如此照料小人了,能不能来个破局之道?

    与此同时,赵祯也是在侧房看着崇政殿内的这些,不由得暗自松了口气。

    幸亏刚刚任守忠聪慧,察觉到了以平民身份受到官家邀请入宫而来的赵和或许可能面临什么问题,自己也给他安排了一个所谓的名头。

    而殿内,无数人纷纷看向赵和,注意力无疑是放到了他的身上。

    “小郎君好生年轻俊逸,之前倒是从未注意过,像是之前没来过?”

    “如此玉树临风,怕不是某家的杰出子弟,正所谓英雄出少年,怕是已经准备好一首不错的诗句了。”

    “只是好奇家中是什么人......”

    在场宗室之人,皆是议论纷纷,每个人的脸上带着这个年纪应有的慈祥,毕竟他们此刻也是将赵和认为是宗室中人,皇家嘛,没别的,就是宗室比较团结,毕竟爵位什么的都摆在这了,不能随随便便就能提升的,跟大家搞好关系是很不错的。

    汝南郡王赵允让,此刻也是看着赵和,面带温淳笑意,让人看不出破绽和内心用意。

    赵和大脑急速运转。

    汝南王不认识自己是应该的,毕竟只是虚空交手,未曾见过。

    况且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商贩,没可能会被汝南王见过的。

    但是‘赵和’这个名字,汝南王肯定是知道的。

    那就肯定不能说自己是赵和了,否则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他还是打算用先前的说辞,蒙混过关。

    赵和拱手道:“在下是第一次来汴京,关于元日的诗句在下已经斟酌好了......”

    他正打算开口,赵允让开口制止道:“小郎君,行酒令的规矩可曾忘了?”

    当下便是有人笑道:“都是自家人,没什么的,说了又有何妨?”

    “对啊,我等又不会去说你坏话,哈哈!”

    若自己真是宗室中人,说了便是说了,哪里会去顾忌什么。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不是啊!

    一众人仍是在看着他,等待着下文。

    而赵和也深知,若是此时不说,恐怕就会被怀疑了,届时麻烦就大了。

    要是官家不赏赐自己,哪里会有这么多的事情啊!

    赵和心思急转,正准备编个名字出来。

    正在此时,一旁的任守忠笑着开口道:“这位郎君,本是江宁郡主之后,早年读道家学说入迷,不顾郡主劝阻毅然去云游四方,如今到的汴京,不想说自己的家世,是怕给郡主抹黑。”

    赵和当即一愣,呆呆地看向任守忠。

    哈?你们难道不知道我是假冒的?

    难不成自己是和那个江宁郡主之后长得十分神似?

    当下,一众人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此事确实不太好开口。”

    “倒也没什么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后有人笑道:“在下是扬州县主,也是听说过江宁郡主之事,记得当时令慈发了很大的火,在你走后寻人令都发到了我这里,不成想今日倒是见到了。”

    “哈哈,离家出走的少年,倒是有意思!”

    赵和一看,居然还有人佐证,自己这运气是不是也太好了?

    而此刻,赵允让脸色如常,可心中已然是掀起惊涛骇浪。

    关于那江宁郡主家的子嗣出走一事,他也有所耳闻,当时闹得动静确实极大,已经过了几年有余。

    若是对比时间,赵和来到汴京不到两月,而那江宁郡主家的子嗣早就不知道离家多久。

    如今身在何方,并无人知晓。

    难不成真是来到了汴京,而后在汴京生活?

    郡主招亲,那孩子自然是随夫家姓,如此一来,倒是能解释的通。

    可赵允让看向赵和强装淡定的神情,却是手指都在颤抖,无疑是察觉到了什么。

    但此刻,他没打算继续开口,即便赵和的身份是被隐瞒了,可官家已经动手圆场,他若是再喋喋不休,恐怕就要惹得官家厌恶了。

    如此一来,倒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赵允让缓缓开口笑道:“既然如此,想必这些年小郎君也是积累了不少才学,不妨一说。”

    立刻便是有人接话道:“若是诗词不过关,可是要连罚三杯的,正好也惩戒一下你这离家的举动。”

    “正是如此了!”

    赵和也是心中暗自松了口气,笑着说道:“自当如此,那在下便替各位助兴一番。”

    当下,所有人,包括偏房的赵祯,也是在看着赵和。

    其实无论赵和拿出来的诗句是好是坏,总之这关算是能过得去,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影响。

    不过当父亲的,还是想看看自家儿子的才学如何,毕竟范仲淹也教他两个月了。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熙,怂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此诗一出,众人皆是沉默了一番,开始品味这诗词的独到之处。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这诗词气象倒是颇大,令人不由自主地便开始感慨。

    无关别的,光说这诗词,意境极好,有天地转向山河,再由景移到这宴席之上,不光是应景,更是和题啊!

    赵和说完之后,内心也是为写出这诗词的叶颉告罪一声。

    对不起了,实在是大势所趋啊!

    赵祯细细品味着这首诗词,最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愧是自己的儿子,不愧是范仲淹所教授出来的啊!

    满意了!

    在场众人也是纷纷议论道:“这诗倒是殊为不错,各方各面都是极好,小郎君果然有文采。”

    “果然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如此底蕴,当真是令人佩服。”

    “哈哈,妙啊,那这酒水就免了,小郎君你这次打算选谁?”

    赵和想了想,随便选了一个,终于坐下,稍微安心些许。

    算是蒙混过关过去了!

    难不成自己今天当真是那江宁郡主的子嗣撞面了?

    气运之子了这属于是!

    宴会继续,在场众人也是欣然聊着,而得知了赵和的身份,身旁的人也是不断对他搭话。

    赵和依然是随意敷衍两句,这落在周围人的眼里,一下子就变了。

    之前是不善言辞,现在是清风高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