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割据自立后,我强娶了敌国太后 > 第1483章 初稿出来了

割据自立后,我强娶了敌国太后 第1483章 初稿出来了

    果然。

    冯方女突然收到冯不破的书信,不由又惊又喜。

    自从双方开战以来,冯不破就再也没有派人给冯方女送过书信了。

    冯方女聪明过人,知道冯不破是为了避嫌。

    这段时间,冯方女在杨枫跟前,也是越发乖巧听话。

    在燕王府中,冯方女更是刻意与诸女都打好关系。

    没办法,毕竟是两国交战嘛,伤亡自然是在所难免。

    冯方女是大吴国人,万一因此受到牵累,所以还是越低调越好。

    而实际情况,冯方女的低调确实还是给她带来了不少的好处的。

    当然,跟这场战事燕州并未处于下风也有些关系。

    不然的话,若是大吴国打得燕州抬不起头来,使得燕州每天都伤亡无数,只怕冯方女的日子不会怎么好过了。

    接到冯不破的书信之后,冯方女没有着急着拆开看看,而是赶忙去找杨枫了。

    得知杨枫正在书房跟手下人议事,冯方女就在外面等着。

    杨枫跟手下人议事,自然是商议登基称帝的大事。

    任何朝代,登基称帝,都是最大的事。

    顺承的,还好一些。

    就是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

    只要是皇位继承人没有问题,国内不乱,也就是一场登基大典的事而已。

    但又因为是新旧权力交替,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带给国家的变化是巨大的。

    而新的朝代建立,就更复杂了。

    复杂在,那些从龙之功者的封赏。

    就像尉迟海啊,诸葛先啊,等等,他们追随杨枫,为的是什么?

    士为知己者死?

    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毕竟,哪有那么多的高风亮节,那么多的士为知己者死,大部分人都是奔着封侯拜相而来的。

    一个人,不管是文才,还是武才,不管是寒窗十年,还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最后不都是为了能出人头地,为了封妻荫子,为了荣华富贵嘛。

    毕竟,再高尚的人,哪怕自己真的无欲无求,但老婆孩子呢,不能让他们也无欲无求吧。

    就跟1467章所说的那件事情,一部分人认为,我从百姓中来,就不该搞特权。

    另一部分,也是一大部分人认为,老子提着脑袋打天下,现在天下打下来了,老子就该享受特权。

    其实,他们想要的特权,更主要的是为了子孙后代。

    杨枫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关于如何大封群臣,确实需要好生一番斟酌。

    所以,这些天,杨枫虽然足不出燕王府,但着实也没闲着。

    杨枫将这个工作交给了诸葛先,让诸葛先先出一份初稿,然后二人再商议。

    杨枫麾下是文武,重量级的文武,诸葛先是第一个追随杨枫的。

    不管是能力,还是忠心,诸葛先在杨枫跟前,都是排第一位的,杨枫对他的信任也是没有第二个人可比。

    诸葛先是放荡不羁的性格,但在这件事情上,他可不敢有丝毫的放荡不羁啊。

    毕竟,每一个人的封赏对错,不单单关系到大燕国的稳定与否,也关系到这个人子孙后代的地位。

    虽说,在燕州,准确说是未来的大燕国,世家门阀是不可能会存在的,但一些爵位还是可以一直传承下来的。

    所以,诸葛先对燕州所有功臣的功劳进行了好一番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对比,然后才拟出了一个封赏群臣的初稿,今天交给杨枫审阅了。

    对比是很关键的。

    例如,张三立了不少功劳,李四也立了不少功劳。

    然后,张三和李四都被封赏了。

    结果呢,张三不服气,说他比李四的功劳大,凭什么封赏不如李四。

    而李四也不服气,说自己的功劳比张三大得多,凭什么封赏只比张三多一些。

    这个问题,是最难解决了。

    因为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都会把自己的功劳扩大,从而觉得对方的功劳没有那么大。

    这种错觉方面的认识,不能说是他们错了,而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

    所以,历朝历代的功臣在受封之后,都会有大量的人不满意,认为自己吃亏了,认为皇帝不公。

    他们或许不敢寻皇帝的麻烦,却会在别的方面进行发泄,以至于每一个朝代的刚开始,都会经历一段不太稳定的时期。

    聪明的皇帝呢,得知情况之后,会一一找这些滋事的大臣谈话,把事情说开。

    都是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彼此还是能有理解的,最后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不聪明的皇帝呢,就会认为,是他的皇权受到了挑衅。

    朕刚刚开创一个新朝代,你就挑衅朕的权威,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

    所以,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佞臣跳出来,替皇帝分忧解难。

    或者暗中搜集他们对皇帝不满的证据,或者栽赃嫁祸,或者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些不满的功臣给咔咔了。

    功高盖主,皇帝本就担心这些老家伙们不好管,现在你又跳出来闹事,正好顺手解决了,也算是不给太子留下隐患,一举两得。

    不过呢,帮助皇帝制定封赏的那个大臣,绝对会是一个焦点,也会是矛盾点。

    这个活儿啊,代表着皇帝对他的绝对信任。

    但同时啊,这个活儿,也意味着会得罪人啊。

    可若是因为能得罪人,你就不接这个活儿了,你口口声声的忠心不二岂不是都是假的了。

    所以,就算是诸葛先这样的智者,也只能是苦着脸把这个活儿接下,然后绞尽脑汁,尽可能公平公正地提供初稿,供杨枫参考。

    诸葛先做事很细,初稿除了对这个人的官职和爵位建议之外,还罗列了这个人的所有功劳,以及对这些功劳的批注,也就是评价。

    意思是,我这样建议封赏,其实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初稿很长,杨枫又看得很仔细,所以耗时就很长。

    冯方女等了一个多时辰,也没有等到杨枫议事结束,于是就只能先回去,等明天再说。

    晚上的时候,冯方女也是可以见到杨枫的。

    只不过,晚上是服侍杨枫沐浴,现在可不止是冯方女一个人了。

    冯方女没办法跟杨枫私说,就不太方便了。

    只能,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