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第82章 无奈的投降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第82章 无奈的投降

    随着选拔的结束,新任的军官们开始走马上任,新的岗位,新的开始。

    那些做了调整的普通士兵则带上行李、装备寻找自己的长官报到。

    天色已晚,军营餐厅里人头攒动。

    吃饭期间,赵昺深入士卒之中,与士卒们打成一片,足足又刷了一波存在感。

    文天祥、张世杰、陈吊眼三人皆戎马一生,也都是为国捐躯。

    从忠诚度来讲,毋庸置疑的。

    而文天祥的胞弟文壁,曾任惠州知府。

    崖山海战后,元军折返至惠州城,文壁在城中只有几百兵马,南宋已经灭亡的情况下被迫开城降元。

    也算是保全了文氏一脉香火。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然,家国亦不能双亡。

    这也是正常的操作。

    为国尽忠,为家族留下香火,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很多大家族的名士也会在自己赴汤蹈火、为国尽忠的同时,想办法保全家族中的一条血脉,以保证香火不断。

    在完全无法挽回的情况下,这也是人之常情,不应该过多的指责。

    难道文壁不投降,南宋就能起死回生么?

    又比如前文提到的钓鱼城守将王立。

    至少比那些主动投敌当了叛徒、又急匆匆充当引路人的无耻之徒强上百倍千倍。

    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诸葛亮在蜀汉,诸葛瑾在东吴,诸葛诞在曹魏。

    在朱家老四靖难的时候,徐达的两个儿子也是两边押宝。

    反正不管谁赢,都是你们朱家的人当皇帝,肉还是烂在锅里。

    对于文天祥亲弟弟文壁的投降,赵昺是可以理解的。

    最重要的是,文壁投降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

    在赵昺心里,主动投敌和被迫投降,那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人们可能从心里上更看重那些宁死不降、视死如归的。

    所以才有了关于钓鱼城守将王立出城投降这件事,争论了近八百年之久。

    虽然张世杰有各种缺点,甚至和陆秀夫一起把持朝政,排挤文天祥。

    并且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给予文天祥任何支援。但是不可否认张世杰“宋末三杰”的称号,这一点没什么可商榷的。

    人无完人,赵昺自然是知道的,最重要的是赵昺有信心带着张世杰让其慢慢转变过来。

    ……

    因为总兵力不足,所以新军的每一级建制严重缺员。

    三支新式皇家陆军,每军只有一万人,加上海军的两个军各一万人。

    目前赵昺掌握的总兵力也就六万余人,其中还包括了一万余人的辅兵。

    以此等劣势的兵力对抗蒙元数十万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的存在。

    不过也有好消息,自从临安出降之后,蒙元已经把主力部队调回北方以应对其内部不断发生的各种叛乱。

    故而,蒙元在南方的兵力亦不足。

    崖山海战,蒙元张弘范和李恒的总兵力也不过四五万人。

    这便是赵昺和南宋难得的喘息机会。

    手握新式火器的赵昺有信心在即将爆发的第一次海战中完胜阿里海牙,甚至只要部署得当,战术正确,有可能全歼来犯之敌。

    还是人口基数太少!

    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

    目前的赵昺只能寄希望于昌江制造局那边一切顺利吧。

    第二天。

    新式陆军在三位军长的带领下各自返回驻地。

    三支陆军,每军暂时只有六百支火绳枪。

    这每一军的六百火枪手都是参加过碙州伏击战的老兵。

    每队二百人,分成五个横队。

    第一排一百二十人在前排举枪、瞄准、射击,转身从人缝中一边后退一边装填弹药。

    接着是第二排上前,举枪、瞄准、射击,再次转身从人缝中后撤并装弹。

    然后是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上前……

    从第一排射击开始后撤、到第五排射击完毕,不过三十秒钟时间,五排火枪手就已经射击完毕。

    这就是定装弹药的优势,如果是往枪筒里倒火药那绝对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火枪太少,不够分配。在没有火枪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手持木棍练习着五段击战术动作。

    之所以采用五段击战术,还是因为火绳枪射速问题,不论怎么练习每分钟能打三枪的都是精锐了。

    除了那个怪胎杨娃子不算。

    不得不承认,天赋的是存在的。

    没有天赋,练到累死也达不到别人的高度。

    队列的排数增加了,也就给前面率先开火的火枪手们更多的时间装填弹药,这样才能形成源源不断的持续的射击。

    这些参加过碙州伏击战的老兵情况好很多,虽然只是一场小小的伏击战,但至少也是实战中使用过火器的。

    对于其他那些还在处于反复训练如何装填弹药的火枪手们,情况就差太多了。

    忙中出错,要么忘了把纸壳弹丸压实,要么忘了别的步骤。总之,第一次摸枪的火枪兵们错误百出。

    这种混乱的局面还是在训练场上,而且是在完全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日常训练。

    等真的到了战场,有了伤亡之后,心里高度紧张,可能真的不战而溃了。

    与此同时,新军有限的炮兵部队也在紧张的训练着。

    操练的多,打炮的次数却很少。

    火炮太费钱的。

    炮兵们前期的训练无非就是熟练如何操作炮车,熟练的装填子铳,关闭炮闩,熟悉上下仰俯装置如何操作等等。

    火炮搬到战船上,目前的情况为零。

    水师的炮手们也只能用几门少的可怜的火炮在匠人们的指导下,在陆地上熟悉火炮的操作。

    冷兵器部队的训练还是那些老一套,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赵昺走走看看,情况不容乐观。

    虽然心里很着急,但赵昺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干涉那么多,放权,而不是瞎指挥。

    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吧。

    除了等待,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

    等训练成果,等装备制造。

    在纠结中慢慢等待。

    好在李恩他们做事也很踏实负责,昌江制造局那边每生产出一批火器,马上派人运过来。

    这些火器又被迅速分发到部队里,这样算下来每个军的火器数量倒也在慢慢增加着。

    锦衣卫都指挥使赵与珞早在从碙州撤退之前就已经在雷州各地安插了密探眼线,时刻打探着阿里海牙的动向。

    这时候的赵昺突然变得清闲,无事可做的赵昺选择离开军营,回到阔别多日的宫中。

    回到宫中,赵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了杨太后。

    母子之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赵昺把军营里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和孙小五、江小鱼同吃同住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不说不要紧,赵昺这么一说,害得杨太后颇为紧张,担心赵昺的安全。

    期间杨太后面露愠色,不断唠叨着怎么什么人都能跟皇帝住同一个房间。

    以至于从不干涉朝政的杨太后直接给锦衣卫指挥使赵与珞下了道懿旨,责令武垒那个倒霉蛋一定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倒霉的武垒随后被赵与珞叫过去一顿训斥暂且不提。

    和杨太后吃过晚饭之后,赵昺回到自己的寝宫,思考着下一步的打算。

    军事上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除了训练,除了熟能生巧,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赵昺想了想剩下的就是民政、商业和舆论了。

    舆论宣传至关重要,报纸一定要办起来。

    这一段时间可把赵昺累坏了,思考了一段时间,各种事情在心中也有了一些眉目。

    随后,赵昺在宫女静静的服侍下沐浴完毕,躺在床上静静地睡着了。

    朕想静静,

    朕想要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