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 第273章 尽忠报国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 第273章 尽忠报国

    “官家,妙哉,在这个位置放上一支偏师,足可以令广南西路之敌不敢轻举妄动。”

    “嗯,不错,再加上占据琉求岛,广南东路东西两翼将稳如磐石。”

    “官家圣明,事不宜迟,还请官家下旨。”

    众人对个战略相当满意,一时间情绪高涨。

    和群情激昂的群臣相比较,赵昺心里可就黯然多了。

    在这个硝石靠熬尿,土化肥靠捏屎的南宋小朝廷,赵昺的心情能舒畅才奇了怪。

    第三海军的事情讨论完毕,赵昺转过头又看向赵与珞问道:“兴王,锦衣卫那边,你一共有多少人马?战兵又有多少?”

    “回官家,锦衣卫原本有一万人马,但为了监察各地以及侦查鞑子动向,散出去的人马颇多,故战兵仅有三千余人。”

    “太少了,兴王要抓紧时间了。”

    “臣明白,臣目前正在扩招之中,只是锦衣卫要求颇为严格,不光是身体素质,武功高低,更重要的忠诚可靠。每一名应试者都是臣亲自把关的,故而进展迟缓,请官家见谅。”

    “嗯,有劳兴王了。”听到每一个新人都亲自考察,赵昺还是很满意的。

    “臣分内之事,当不得辛苦。”

    自从锦衣卫出现贪腐事件并被连降两级之后,赵与珞可以说事必躬亲。

    看着已经出现白发的赵与珞,赵昺心有不忍,对其又是一番勉励。

    “何人愿往琉求走一趟?”

    “末将愿往!”苏景瞻、谢洪永几乎同时站起来,争先恐后,大声说道。

    至于说文天祥、张世杰和陈吊眼手底下也没几艘船,自然不会去争抢。

    “两位卿家奋勇争先,朕很欣慰,不过广南东路也离不开人手,所以只能去一人。苏卿,还是你替朕走一趟吧。”

    “臣遵旨!”被直接点名的苏景瞻洋洋得意,连忙大声回道。

    之所以让苏景瞻去,无非是因为赵昺看中了其名门之后的出身。

    既然琉求有不少地方基层官吏,让名满天下的东坡先生的后人去琉求会更好的得到读书人的拥护,日后做起事情来,也方便很多。

    谢洪永纯粹的武将,打仗可以,若兼顾民政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而且如果派一名武人前往的话,或许会在抵达琉求的那些读书人心中产生一丝的抵触。

    赵昺本来人手就不足,不可能在琉求这个地方既安排一名守将,又派出去一名文官。

    故而,综合考虑之下,苏景瞻比谢洪永更适合一些。

    “官家,臣……”谢洪永眼巴巴的瞅着赵昺,心有不甘。

    “谢卿啊,苏军长去琉求之后,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留在广南东路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赵昺适时地安抚一下略感失落的谢洪永。

    “臣明白了!不管在什么地方,臣都恪尽职守。”谢洪永行了礼,目光坚定地说道。

    “哈哈,朕没有看错人,诸位都是朕的股肱之臣!诸位当以岳帅为榜样,尽忠报国!”

    岳母当年给岳飞后背刺的字是“尽忠报国”,因为当年高宗皇帝手书“精忠岳飞”四个字制作成旗帜,赐给岳帅。

    久而久之,“尽忠报国”就变成了后世的“精忠报国”。

    ……

    万里之遥的大都,大安殿。

    肥胖的忽必烈端坐在龙椅上,由于刚刚平定亲儿子真金的叛乱,加上搜捕暗中支持真金的势力,六十多岁的忽必烈看起来很是虚弱,显得疲惫不堪。

    虽然身体虚弱,但身为上位者透露出来的王者之气还是很强大的。以至于台下的几位大臣个个屏声息气,丝毫不敢流露出任何异样。

    伯颜、张弘范、阿术、相威、李庭、李恒等武将站在那一动不动。

    在这个节骨眼上,众人生怕自己被牵扯到一丝瓜葛,故而人人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一言不发地站着,谁也都不想触这个霉头,

    在这些武将旁边,站着着一位老者,其一身文官打扮。

    “众卿家为何一言不发?”装死人?忽必烈有些生气。

    “……”

    “阿术,说说吧,究竟怎么一回事,南朝竟然能让你大败而归?”忽必烈声音不大,但却让在场的众人压力巨大。

    “回大汗皇帝陛下,臣有罪,请陛下治罪。”阿术倒也聪明,并没有先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些借口,而是跪在那先请罪。

    “起来吧,先说说具体情况。”

    太子真金的造反已经诛杀了太多的涉事人员,此时的忽必烈也不好再杀掉自己的左膀右臂。

    “谢大汗!罪臣有些轻敌,加之南朝新式武器太过凶残,以至于大败而归。”

    阿术脑海中似乎又出现那种可怕的爆炸,一朵朵烟雾腾起之后,数丈之内寸草不生,太可怕了。

    “若不是阿答海拼死为臣断后,臣恐怕就回不来了。阿答海在最后时刻交给罪臣一件南朝武器,臣幸不辱命,已将其带回大都。”

    “哦,此物是何模样?现在何处?”

    “大汗,此物目前在臣家中妥善保管。此物异常凶残,点燃之后五丈之内玉石俱焚,罪臣不敢将此物呈于大汗。”阿术心有余悸地说着。

    “太史令,你精通算学,通晓天文,你怎么看?”忽必烈看向文官打扮的一位汉臣。

    “回陛下,臣通过都帅的描述,已经略微猜到一二。此物应该是和铁火炮一类的投掷类武器。临战之时,点燃火绳,投掷于阵前,以爆炸杀伤对方人马。”

    说话的这名文官就是元朝着名的科学家王恂。

    世人皆知郭守敬,却不知王恂。

    但王恂可以说在学问方面和郭守敬相差无几,而且此二人又生活在同一时代。因为郭守敬的名气更大,对天文学的贡献更高,故而后世大多只知道郭守敬,而不知道王恂这位大科学家。

    历史上忽必烈令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授时历》的编制工作。只不过这个时空,赵昺的穿越,导致郭守敬的归正,《授时历》便无法在元朝出现了。

    《授时历》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1281年开始实施,其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仅仅比后世365.2422日为一年的精度相差了25.92秒。

    明朝的《大统历》基本就是《授时历》的翻版。

    “太史令,我朝是否能够仿制?”作为一代雄主的忽必烈,那眼光不是一般人可比的,敏锐地看到问题的关键。

    古代,能称王称霸的没有一个傻子,能开国的更是人中龙凤。

    “回陛下,此物并没有什么难度,无非就是内装火药,插入一根火绳罢了。昔日金国和南朝火拼之时便已经出现,只不过昔日的铁火炮并没有都帅所说的如此厉害。”王恂回答道。

    “朕也曾见识过太史令所说的铁火炮,实在难以想象数丈之内玉石俱焚。”忽必烈看了一眼阿术,心中笃定此人是不敢欺瞒圣听的。

    事实上,蒙元在西征的时候,火药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只不过还停留在火药箭、火药球等这类原始火器上。

    “大汗,臣句句实言,不敢欺瞒大汗。”阿术注意到忽必烈正在看向自己,连忙说道。

    “嗯,朕知。”忽必烈摆手道。

    “太史令,另外阿术所说的可以发射弹丸的武器,卿家以为又是何物?”

    “回陛下,南朝曾有一能人名曰陈规,此人是南朝明法科进士。靖康二年,金兵南下,盗匪四起,知德安府的陈规造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率六十余人,持火枪、柴草、猛火油等物自西门而出,焚天桥,并以火牛阵冲击金兵,须臾皆尽,横拔砦去。”

    “大约二十年前,南朝开庆年间改进长竹竿火枪,名曰突火枪。微臣以为,都帅所说的情况属实。臣斗胆猜测,都帅所遇到的应该是用铁筒代替了竹筒的突火枪。”

    (靖康二年为1127年,开庆这个年号宋理宗只用了一年,即1259年。)

    陈规(1072年—1141年),字元则,密州(今属山东潍坊)人。 南宋军事技术家。守德安时(1127年),发明了一种管形火器,这种火器是全世界最早的管形火器,比突火枪早了132年,被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太史令,此物是否可以仿造?”忽必烈再次询问道。

    “回陛下,臣不懂打造,更不懂战阵。恕臣愚钝,臣只能为陛下提供一些思路。”

    “哦?”

    “臣愿意一试,还望陛下调拨一些铁匠供臣使用,只是臣也不能保证能否仿制成功。”感受到忽必烈不善的目光,王恂赶紧再次开口说道。

    隔行如隔山,听着容易,做着难,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更加艰难。而且在各种制造工具、材料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就算把图纸给你,都未必能把产品做出来。

    “哈哈,好,甚好,咳咳……咳咳。”忽必烈听到王恂愿意尝试,情绪猛地激动起来,咳嗽不止。

    众人看到忽必烈剧烈咳嗽,宫人们一阵忙碌,身旁的大太监更是疾呼太医。

    太医们匆匆忙忙一路小跑着赶过来,号脉之后又喂下汤液,一番折腾之后,忽必烈情况好转一些。

    “李恒!泉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忽必烈对于泉州之事,甚为恼怒。

    “罪臣在!回大汉,泉州情况更加可怕,数十斤重的铁弹从南朝战船上发射,可达六里!不消片刻,城墙开裂,城楼倒塌,实在是恐怖如斯,将士们着实难以招架。”

    “这又是什么东西?”忽必烈心中怒骂不止。

    “大汗,南人称之为火炮,娃娃头颅一般粗细,着实恐怖得很,以至于泉州船厂烬灭。请大汗恕罪。”

    “哼!蒲寿庚呢?”忽必烈冷哼一声。

    “蒲寿庚自从泉州失利之后,一病不起,每日药石不断。”跪在地上的李恒大气不敢出一下。

    “哼,废物!”忽必烈怒骂道。

    也不知道是在骂蒲寿庚还是在骂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