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别人亮剑,我亮导弹! > 第134章 李云龙的思考

别人亮剑,我亮导弹! 第134章 李云龙的思考

    挂断电话后,李云龙沉了一口气,也感觉自己草率了。

    想建重装合成团的想法,有点属于头脑一时发热的意味。

    会开坦克倒是不难,一个人培训个两三天就能凑合着开起来,只有一个熟练度的区别。

    这种坦克自动化程度很高,充分站到了驾驶员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且开起来也很轻松,比开大货车轻松多了。

    并不存在没个几十斤的力量,连刹车都踩不下去的情况。

    新解锁的坦克,驾驶位就是向着简单化设计的。没有用操纵杆,而是用的方向盘。步战车也是如此设计的。

    这样,大货车驾驶员,到车里看看,基本上就会开了。

    开这种坦克就和开汽车差不多。

    只有在进行极限运动时,比如行进间突然来个原地掉头,操作上稍复杂一些。

    大多数人,每天都有坦克开的前提下,开上几个月,驾驶技术就绝对可以算得上老手了。

    以开汽车为例,假如一个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开车,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开车。

    那么一天至少能开六百公里左右。一个月下来接近两万公里。

    开过两万公里路的司机,虽然也算不上老司机,但至少不能算作新手。

    而在后世学车的学员当中,一个月时间,转向灯和雨刷开关分不清的大有人在!

    这并不是说后世学车比现在学车更难,而是投入的总时间的区别。

    后世学车一个月,真正在车上驾驶的时间,有的连一个小时都不到。

    我们再回到坦克驾驶方面。

    对坦克的使用来说,“驾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观测设备、雷达、火控系统、导弹、敌我识别系统、导航系统等等,现在都没几个人会用。

    而这种坦克先进到了乘员只有两名的程度,上述这些工作都是除驾驶员外另一个人完成的。

    没有人可分担工作。

    如果两名战士当中有一人牺牲了,或者失去了战斗力。如果外面的步兵没人能够补充的话,基本只能将坦克停在一个地方,驾驶员当武器手,将坦克变成固定堡垒。

    而且维护保养怎么办?越是高精尖的东西,维护保养就越复杂,费用也就越高。

    虽然这型坦克在维护保养方面进行了优化。

    一些部件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出故障后可以整体更换。便于维修。

    但再怎么优化,那也是坦克而不是农民家里的马车!

    仍然有一些维护保养工作颇具技术含量。

    在维护保养费用方面,也很可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比如后世俄曼瑞克的b2隐身轰炸机,每架飞机每年维护就得花8亿俄曼瑞克元。

    还有,我军缺乏折磨你古董里按那样的装甲战指挥人才。

    步坦协同怎么协同法?和远程炮兵、防空兵如何配合等等,都是难题。

    重装合成团,关键点就在于多兵种协同作战。

    高科技武器,没人会用,等于废铁啊!

    甚至有可能还不如废铁。废铁不会伤到自己人,而且还能卖了换钱。而高科技武器,用不好了会伤到自己人。

    假如行军途中,后面的坦克发现一个装甲目标,连忙用反坦克导弹想将其炸毁,结果导弹拐了个弯,给自己的坦克来了一下……

    那是不是连废铁都不如了?

    这还只是自己同一支部队之内,发生误伤的概率要小于不同的队伍之间。

    半岛战争,俄曼瑞克的飞机,没少轰炸自己的步兵。

    反而对排着整齐的队伍,还热情地向自己挥手的志愿军视而不见。

    后来,俄曼瑞克的步兵看到自家的飞机来了,气愤地用高射机枪对着飞机射击!

    飞行员见下边有人对空射击,更加坚定地认为正面的人是志愿军,更加卖力地执行轰炸任务。

    这说明误伤自己人,在战场上绝对不是什么稀罕事。

    再好的装备也要有人会用才行。

    这个时候要建设装甲部队用来对付鬼子,ZtZ-41A型主战坦克,还真不见得有特三四坦克好用!

    特三四坦克更适应当时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准,没有那么多的高科技装备。

    随着装备技术含量的增加,操作难度呈抛物线样改变。

    先由低到高,再由高点降下来。

    这是因为,武器的更新换代,往往先要考虑到威力,当威力提高满意之后,再更新换代的时候才考虑操作的难易。

    比如反坦克武器由火箭筒到反坦克导弹,威力在提升,操作难度也在提升。

    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实现发射后不用管,难度就又降了下来。

    现在希森特姆公司提供的武器,还是以威力为第一考虑因素。

    因为操作的复杂性,加大了装备部队的难度。

    就比如当初的155榴弹炮,如果没有炮兵天才王承柱,不知道要晚多少个月才能形成战斗力;甚至可能这段时间长度要用“年”来计算。

    稍微懈怠一下,说不定就赶不上抗倭战争了。

    再比如当初若不是工程兵们日夜不停地研究铺路、架桥设备的使用。

    就凭当时山西一带的道路状况,那些155榴弹炮哪也去不了,只能待在一个地方当固定火力点。

    不仅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还得抽出大批步兵来保护他们。

    还有远程火箭炮,如果不是恰好有人学习无人机特别快,远程火箭炮误差就会很大,威力也就大大下降了。

    还有特种战天才刘为国、导弹天才萧占武等等,都是在恰当的时候,恰好发现了他的天份。

    但是这类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比如自己想建立重装合成团,不能保证一定会出现一个装甲战天才,而且还是一个接受能力超强的天才!

    最靠谱的,还是需要普遍提高战士们的文化水平才行,这样才能培养一大批人才,再优中选优。组成一支高科技部队。

    这段时间需要多久呢?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等一百年吗?等不起啊!而且,百年树人也不是说培养一个人要一百年的意思。

    而是指的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教育。

    不管怎么说,慢慢培养人才总是太慢。

    要获得人才,还要想其他的办法。

    一句话:缺人才!

    极度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