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1980:回到京城当顽主 > 第33章 人不能怕事儿

重生1980:回到京城当顽主 第33章 人不能怕事儿

    这天,报社的人跑过来采访。

    方梅实在没辙了,跑过去把胡涵给揪了过来。

    “这位就是落苏。”

    方梅嘴笨,被采访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她把胡涵抱起来往椅子上跟放尊佛爷似地一墩,一脸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

    “啊!”对面一男一女俩记者,嘴张得都能放进一整个儿馒头了。

    “对啊,我就是。”胡涵嬉皮笑脸地坐着,毫不客气,“您二位是不是先把嘴闭上,我都看到你们扁桃体了。”

    “您……您真是落苏?”记者还是不敢相信。

    “如假包换。”

    “我们一直以为落苏是个二三十岁的男同志呢。”女记者反应比较快,马上举起相机要拍照。

    “你先别拍。”胡涵用手挡住了脸。

    “我估计好多读者也把我当成了小说里的男主角,所以你们先不要把我的年龄公布出去,这也让读者多一些想象的空间。”

    “那我们也不能欺骗读者啊?”男记者有点儿不愿意。

    “那我也可以不接受采访,你们自己选吧。”胡涵也不乐意了,“你们这是求着我,采不采访我真的没所谓。”

    “您别生气,我同事没什么经验,我们不公开您的真实身份和年龄总可以吧?”

    女记者比较上道,回头瞪了男记者一眼,她想着不管公不公开身份真无所谓,反正他们也抢到了头个采访的机会,不能不照顾人家的情绪。

    这年头记者都是公家单位的,采不采访都一样拿工资,还没有后世娱记那么照死了卷。

    “小说很少有两个人共同创作,您两位在写作的时候是如何分工的?”

    “方姐姐负责写,我负责改。她负责出情节,我负责调结构。她负责出素材,我负责选择。”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您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更多起到的是一个编辑的角色?”

    “也可以这么说,方姐姐的文笔和经历都是她的财富,我只不过是个帮她理财的账房先生。即使没我帮忙,顶多再过两年她也能自己写出来。”

    方梅感激地看了胡涵一眼,有些事情只有他们两个知道。

    虽然胡涵说得很谦虚,但她知道,这部小说里有多少是胡涵的心血,没有他帮忙方梅绝没有信心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再说了,现在的很多杂志编辑都是人浮于事,每年有多少作者投稿?选上的可能也就是几百分之一。

    “对于大部分写作新手来说,不仅得不到任何修改意见,甚至连退稿都很不及时。

    “像方梅之前投稿,很多时候退稿的时候连信封都没打开过就给打回来了。”

    胡涵又是一顿输出,这年头还算实事求是,用不着干一行就拍全行业的马屁,生怕屎都吃不到热的。

    没出名之前可以唯唯诺诺,但出了名之后必须重拳出击。

    “您说的这段,我们可以原文刊登吗?”女记者问道,但也只是问问。

    记者难道还怕事儿大吗?

    “当然可以,我一个小孩,我怕谁啊?”胡涵又抖了抖。

    “我能问一下,您是跟谁学的写作吗?”女记者还是被震惊了。

    “您听说过哪位作家是学习学出来的吗?”

    “那倒没有。”

    “所以说,只要看书够多,不会写也就会写了。你看方姐姐这一屋子书,但凡一个人能有这个阅读量,怎么也都会了。”

    胡涵在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其实方梅这一屋子书他也没看过几本,但主要是前世积累得足够了。

    再加上回到80年代,很多写作套路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有人认为您和方梅写的这个题材属于伤痕文学范畴,不知道您是怎么看的?”

    “我个人的看法是,其实没有所谓的伤痕文学。”换依旧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现在的作品大多是现实题材,而现实是很多人都受过伤,留下了伤疤。大家并不是在有意显露自己的疤痕,更不是故意赞扬自己的疤痕。所以说,伤痕并不是主题,而是底色,更是现实。只要我们不是有意回避,直抒心意那就算不上所谓的伤痕文学。”

    “其实我很讨厌别人给作品扣各种帽子,大运动时候是扣反这个反那个的帽子,现在则是把有些东西给庸俗化,甚至是扣上外部势力的帽子。主要就是为了推卸历史责任。出现了社会现象和问题不追根究底找原因,却老想着粉饰太平。谁多说两句就是无病呻吟,就是居心不良。天下悠悠众口他捂得住吗?”

    记者听完胡涵说出的这些话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这孩子是妖怪吧?这么惊世骇俗的话他随口就来,可能自己家社长都没这么清晰的认识。

    两边这一聊就是多半天,中午的时候胡涵还特意拉着两位记者去下了顿馆子,也算是小小地贿赂了一把。

    最后宾主尽欢依依惜别。

    胡涵也算是老江湖了,自己说什么心里是有数的,踩线不越线是基本功。

    自己貌似是大嘴胡说,但主要是希望这篇报道能够再次提高作品的社会关注。

    但人家写采访稿随便在关键问题上来点儿笔误就够你喝一壶的。

    所以,先兵后礼,可以既让对方认真听自己说话,也能搞好关系,省得背后让人家下绊子。

    方梅其实对这次采访的内容是有些担心的,她虽然是个女汉子,但好歹心思细腻。

    胡涵则打包票说没关系,等着看好就行了。

    没过两天,采访就在报纸上登出来。

    结果果然如胡涵所料,又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广泛的讨论。

    无他,因为这个叫做“落苏”的作家说话太大胆了,或者可以说是口无遮拦。

    接着很多评论也跟着发声,有的是声讨“落苏”太放肆,妄议国事,但大部分都是借着这个机会批判大运动给国家和青年带来了时代的悲剧。

    一时间围绕着小说《心是一条河》的讨论再次火爆。

    接下来就是,刚刚由作者方梅和落苏自费出版的小说书籍疯狂畅销,在书店买要至少排几个小时的队,就这样还不一定买得着。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胡涵本人,对于时代舆论的发展他是完全知道走向的。

    怕个毛!

    真要是不能说的,报纸也不会刊登出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