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加的幻想乡 第53章 三愿门耳根法门
“女帝阁下!
佛音之唵和哞,信息写入以后,更新商城!“
[叮,傻子·沙加,命令已经执行完成,商城已经更新!]
“女帝阁下!
开始记录,三愿门佛法!
信息写入到,三愿门耳根法门.
三愿门耳根法门:
一,缘起:
有学生说修习,但是,怎么也摸不着要点,找不到门路.
就询问于我.
我说,我不懂佛法,发来,我看看,我实修下,然后告诉.
就这样,我先读了原文,但是,我不懂佛法,很多名词,不知道什么意思.
我找了一个资料,想了下,仙佛为一.
人修的就是这个身体,想了下丹道的一些后天返先天的道理.
然后就明白了.
我就浅显的写写,自己实修认为的.
二,部分经文摘录: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绝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
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静,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生天官,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静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现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盘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异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十六臂、十八臂、二十臂至二十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终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
其性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威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世音名,遍十方界."
三,行者沙加说:
我不懂佛法,文言文,又不好.
所以,我谈谈自己一下午的实修理解.
1,先说,的大体结构.
我不懂佛法,只是实修,如果有错,请各位佛菩萨见谅!
这是观世音菩萨在向释迦摩尼佛说自己的圆通由来.
在多少劫以前,观世音菩萨,因缘际会,遇见了一位观世音如来佛.
佛呢,教导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三摩地,我不知道是什么,大概是某种成就吧.
菩萨由闻、思,起修,修成了某种成就.
观世音如来佛呢,让观世音菩萨,身成三十二应.
我不知道应是什么?
但是呢.
我从知道修行不是迷信以后,我就发下了第一个大愿,建立自己的神国世界.
后来修行,经历各种事情,又发下了其他大愿.
我不懂佛法,在我看来.
这个应,应该就是愿,是回应,对众生的回应帮助.
愿呢,就是自己的道,就是自己的发心,是帮助众生的一些心愿.
菩萨呢,发了三十二愿,来回应帮助请求的众生,助他们成就.
前面的愿呢,大概是每一个愿,是一类众生.
最后的愿呢,范围很广大.
所以呢,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悲心无量.
是以声闻,帮助无量的众生成就.
观世音菩萨修行过程,大概如下: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绝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菩萨修行成就以后呢,有十四种无畏功德.
我理解的呢,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菩萨是佛种子.
遇见佛,而得传真法.
誓愿以声闻,愿帮助众生成就.
修法成就以后,菩萨有了十四种功德.
2,行者沙加说耳根法门:
我因为不懂佛法,很多名词,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我只谈谈,我实修的事情.
写这篇文章,差不多,花了约十二个小时.
我只是在写文章的这个下午,实际修行了我自己理解的耳根法门.
我还去求了白云观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求了菩萨,我理解的对不.
菩萨言:是.
当然了,这信息可能是假的.
我说,不乱用神通,容易小命没有了,又用了.
反正是我实修的,是不是都是这样了.
凡人啊,只有去努力了.
感恩,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写到这里时候,都晚上十点半了,该休息了.
多的不说.
就说,行者沙加理解的耳根法门.
因为我不懂佛法,很多名词不懂什么意思,我就说我自己的实修理解.
这非常有可能非菩萨之意.
只是我自己的实修理解而已.
再次强调,只是我自己的实修理解,故而名,行者沙加说.
下面开始.
总诀呢,首先几句话,这几句话,我自己有感而写,非原句:
应无所驻而生其心.
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回.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即无,无无亦无.
人平时呢,脑袋里面,念头起伏,杂念四起.
,我说,入静,可以从,神上入手,或者从息入手.
从神上呢,识神退,元神显.
从而进入到,心里无思无想,没有念头产生起伏,但是心里又有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觉在.
此为元神真意,一灵独觉态,是一种没有念头起伏的空灵独觉的状态.
要达到这个状态必须退出识神的状态.
那么要怎么识神退出呢?
方法有好多,总的来说呢,就是把识神的活跃度降低下来,不让思绪那么活跃,不让念头那么多.
或者呢,直接专注的找个事情做,注意力在一个事情上,用一个念头去抑制多个念头的产生,也称为,一念代万念.
原理呢,就是:
从很活跃的多个念头,慢慢平静下来.
让多个念头,变成一个念头.
再后面,一个念头也没有了.
这是大概的后天识神,返还先天元神真意态的原理.
那么来说耳根法门起修.
他们非常相似,原理上.
当然了,凡人努力能成就仙佛.
但是,要想成就仙佛的凡人,必须,有成就的仙佛的基础.
不然呢,寸步难行,也修不出来什么的.
净业清身,修德历心,这些都是基础.
不然,出问题了,修行没有进步了,别怪没有说.
应无所驻而生其心.
那么心为什么会驻呢?
所谓的驻啊,就是说,停留了,留在那里了.
其实,也就是迷失了,也就是被迷走了,也就是被迷住了.
就是说,神不能自主,识神啊,被牵引走了.
沉迷,痴迷到什么上面了,识神就会消耗神光,沉迷于用之中.
而识神一直消耗,一直在用,元神也不能归位,就是早去之道啊.
那么修行人呢,修的是先天精气神,但是人出生后,先天依附于后天,平时是后天为用.
所以,人要修先天神,那么,就不能被后天意识牵绊住,就不能让后天意识一直在用,在消耗.
人修行呢,后天返先天.
在神上,首先不能让识神沉迷,不能让后天意识主宰神,而是要识神退出,让先天元神出来.
有了先天的材料,才好去修行丹道.
所以呢,无所驻的是什么呢?识神.
生其心,是什么呢?就是说,返还元神.
不让识神做主,牵制住自己.
那么识神,就不会被迷住了.
意识不迷住了,识神不做主,退出了,元神就出来了.
一般意义上的,浅显意识(识神,平时的我)不那么活跃了,退出了,隐藏意识(元神,空灵的知觉状态)就出来了.
识神无所驻就不会被迷,不迷,没有那么活跃了,静下来,元神就出来了,也就是性就回来了.
回者何意呢?就是回归,归位,就是,识神退出,元神归位之意.
识神退出,元神就回归原位了,也就是,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回.
所谓,心死,神活.
那么,元神回来了,保持住,一灵独觉,心里没有念头产生,没有念头思绪起伏.
那么,进入元神真意态了,不存在后天态了,没有念头思绪,没有跟随外物而起伏,就是,见无所见,闻无所闻.
也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只是保持着一灵独觉,保持着空灵的状态,并没有念头产生.
去观心,心里也没有什么,没有放任何东西,心里没有任何牵挂,也没有任何存在痕迹,没有了心.
去观形,也没有任何定形,形也不存在,没有形的定义,没有产生形.
去观物,也没有任何物,因为没有把物当成一个物,见物而不是物.
用耳根法门,举个简单的例子,听而不闻.
这里呢,有一段文字:
风吹旗幡在动.
有言论提问,谁在动.
有言论回答:旗子在动.
有言论回答:风在动.
禅宗老祖言:汝等,心,在动.
沙加说:
风吹旗幡在动.
但是,如果你没有去识别,没有解析,没有起心动意,你怎么知道,风吹旗幡在动,呢.
风吹旗幡在动.是一种客观现象,确认存在.
但是,没有你没有用你的六根之识,识别,没有去解析它,没有去见,没有去感受,没有意识到,你怎么形成了它在动的概念呢?!
如同一个墙,后面遮挡的东西,看不见,六根之识别不到,怎么会知道有什么东西呢?
正是因为你,起心动意,用了你的六根之识,识别,解析,你才有了它在动的概念!
人出生以后,先天为主,隐藏,后天为用,显现.先天后天,本是一根而生.
修行就是后天返先天,后天退出,先天就归位,就出来了.
因为用了后天的六根之识,故而,说,风吹旗幡在动.
所以呢,是,先动了心,起心动念了,然后用了六根之识,去识别,去意识,去解析了,才知道在动.
先有心动,后才知道,风吹旗幡在动.
故而,有言论回答,风动,旗幡动.
而禅宗老祖说,汝等是心动.
说了半天原理,那么简单的来说,耳根法门.
先说一般入静的过程顺序.
一般入静的过程就是:
1,后天思绪起伏,念头不定,后天呼吸.
2,开始平静,逐渐的,念头减少,呼吸细微绵长.
3,进入空灵,无思无想,但是心里又有知觉在,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呼吸上,若有若无,甚至呼吸消失,停止了.
4,突然世界,自己的身体等等,所有的一切全部消失,好像只有一个知觉在.
进入了像是在梦中,似睡非睡的状态.
我称为,后天态,过渡态,初步先天胎息态,大虚无态.
第一阶段:听而声闻.
可以在静坐的时候,放着轻松,让人平静的音乐,也可以是容易引发人情绪的音乐.
刚开始呢,被音乐吸引,音乐的声音传入到人的耳朵.
然后呢,心神意识被音乐所吸引,此时,就是,听到而闻.
人听到了音乐的声音,被音乐所吸引.
人的意识,注意力放在音乐上,声音传来,耳听音乐而知觉声音,心神意识被音乐所吸引.
人的心神,识神,在听声音,在闻,在知道声音,甚至情绪融入其中,在回应声音.
注意,第一阶段.
主要是,从后天态,向过渡态,过渡.
也就是从后天态,解放出来,开始,平静下来,逐渐的入静.
第二阶段:听而不闻.
后面,因为被声音吸引,注意力在音乐中,多念头的状态改变了,慢慢的开始平静下来,念头开始减少.
当平静下来,念头不再起伏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可以主宰自己的识了.
让自己什么也不想,也就是一个安静的知觉,让保持住.
让自己的心神,意识从音乐中,脱离开来.
这时候,听到了声音,但是像绝缘体一样,反弹了声音,并没有回应声音.
保持着空灵的知觉,没有去回应声音,注意力没有在声音上.
没有思绪念头,保持无念,保持安静,保持空灵的状态.
不去产生念头,不去回应声音.
你动你的,我六识不动,心意不起,念不生,即是,我静我的.
专注的保持着,这种,无思无想,没有念头起伏的,一灵独觉的知觉空灵状态.
当然,可能保持空灵一会,听到声音了,又被音乐吸引了,注意力,意识又跑了.
那种空灵的状态,又退出了.
人要做的,就是,让空灵的状态,保持住.
即使听到声音,也没有被吸引,也就没有念头的产生,思绪的产生.
如果退出了空灵状态,继续再来.
当然,刚开始,或许,比较难成功,或许成功了,就坚持一会.
又产生了念头,又有思绪,又被声音吸引了,空灵消失了.
但是没有关系,继续,让自己进入,空灵的知觉.
声音是声音,声音传入耳朵,因为人的感知听闻,注意到了声音,而变成了人所闻知的声音.
实际上,声音是声音,人是人.
声音传入耳朵,人因为闻知了声音,所以变成了人知的声音.
但是,如果没有人的闻知,那么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人就像一个绝缘体.
人就像是,海边的礁石.
海浪打过来,冲刷到礁石上.
但是礁石,屹立不动,任由海浪冲刷,然后退去.
彼此就是两个事物.
礁石任由海浪冲来冲去,屹立不动,并没有随海浪而去,不是跟海浪一体.
礁石就是礁石,海浪就是海浪,海浪就是再冲刷,它来它去,礁石也不是海浪,没有像一个整体,随海浪而去.
它强任它强,大风拂山岗.大风再强,吹拂过山岗.山岗依然是山岗,风依然是风.
人就像是海边的礁石.
声音好像流水一样,流入到了人的耳朵.
但是,人保持住空灵,没有注意力被吸引,没有听到声音而回应,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跟随声音而去.
故而人是人,声音是声音,声音没有在人这里变成声音.
声音如流水而来,但是人保持空灵,屹立不动,而没有因为声音,起心动念,产生念头,没有随着声音而去,没有被声音吸引,没有注意力随声音而去.
人有耳朵的结构,声音强制的传入耳朵.
但是,人没有被声音吸引,产生识,人专注的保持着空灵.
声音在没有被人识,没有被人解析,就没有在人这里形成,人闻知的声音.
声音来,声音去,声音是声音.人依然是人.
没有变成,声音来,人感知声音,声音变成了人感知的声音.
即使耳朵听到了,但是人没有闻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识别,所以,声音没有在人这里变成声音.
听而不闻.听到了不闻知,故而,没有声音.
大自然的万物是大自然的万物,但是因为被人解析了,理解了,就成了人知道的万物.
如果,人不去解析,理解,只是专注的保持着空灵,那么自然,在人这里,就没有万物.
只有一个空空荡荡的人.
注意,第二阶段.
是从过渡态到初步先天胎息态.
这里是神上,主要是进入一灵独觉的空灵状态.
一定要在开始平静下来,入静的时候,也就是基本没有什么念头起伏的时候.
一定要在这个时候,顺势的,从过渡态到一灵独觉态.
千万不要在没有平静下来的时候,念头思绪四起的状态下,去强制的控制念头,强制性的,听声音,然后再从声音上,把注意力转移开.
千万不要这样做,这是识神用事.
我只是在理上说,人有耳朵的结构,那么声音响起传入耳朵,意识注意力被吸引,人知道了声音.
那么,我理解的修耳根法,就是说,人进入空灵,不起心动念,不被声音吸引注意力意识,只是专注于保存着空灵.
这样呢,就是即使耳朵听见了,但是人不闻知.
第一阶段,人耳朵听到了,人闻知,知道了声音.
第二阶段,人耳朵听到了,但是人在空灵的一灵独觉态,而没有闻知、起心动念,故而不知声音.
因为注意力意识没有被声音吸引,没有闻知声音,保持空灵,所以,声音是独立的声音,人是独立的人..
没有因为人的注意力意识被吸引,声音而变成人知道闻知的声音.
这样来修空灵,元神真意.
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空灵,主要是,声音是独立的声音,人是独立的人.
去掉了念头意识,就是单独的空灵.
识神退出,元神归位.
所以,一定要在过渡态即将完成,甚至最好是初步先天态下去修.
千万不要后天态下去修,容易识神用事,出问题.
平时的后天态,情绪起心(膻中穴附近),思绪起于脑.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起情绪时候,从心器官(膻中穴附近)起.
思绪产生,有念头起伏产生的时候,是从脑器官.
除了情绪与思绪念头,人还有一个真意点.
后天态时候,真意点,在脑器官附近.
而如果平静下来,逐渐的进入到平静中.
会突然发现,真意点,已经离开了脑.
真意点,可以在身体到处游逛.
不仅仅是局限在脑器官那里了.
后面,进入一灵独觉的空灵的时候,更是如此.
甚至随着空灵的保持,会进入到虚无的状态.
如果是,真意点,离开了脑的时候,去修,听而不闻.
那效果比较好,感觉不会出问题.
第三阶段:法喜充满.
在开始第一次的成功,保持着空灵的状态以后,真意点也就是知觉,保持着这种空灵.
后面随着,空灵的成功次数越多,保持的时间越长.
这个时候,心里好像抹了蜜一样的甜美,身心都处于一个种喜悦舒畅的感觉中.
好像是酷热的夏天,吃了凉爽的冰棍一样.
从空灵的知觉中,畅美舒适喜悦的感觉,传满了整个身心.
整个身心都很舒服.
身心处于一种空灵舒服的状态.
注意,第三阶段.
这个状态,应该是时间比较长的状态.
这个状态,能在静坐中,一直保存住,再进入下一个阶段.
不要盲目的想着,生活中,平时修行.
等稳定了,状态稳定了,再说.
第四阶段:逐渐增强.
原来是实修了一下午,认为第四阶段是,空性出现.
不知道佛家的空性,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这个大虚无,我定义为空性.
但是吧,那是实修一下午,毕竟时间短,还不能定论.
所以,定义的第四阶段,必须按长时间实修,经历的状态来定.
我文言文也不好,不知道具体菩萨说的是什么.
但是我根据实修发现,这个阶段,应该叫,逐渐增强.
这个阶段,有几个关键词语.
敏感,守与失.
上面的状态,是在静坐中出现的.
但是呢.人不只是有静坐的,还有平时的状态.
静坐中,可以保持,但是平时中,想要保存静坐中的状态,并不是那么容易.
有过上面的经历,到了生活中,平时,会突然发现一个事情.
那就是敏感.
会发现突然对声音很敏感.
以前不在意的声音,生活的各种声音,都来了.
人就会发现,人开始对声音很敏感.
以前不在意的各种声音,现在都开始,好像放大了十倍,往人耳朵里钻.
各种声音好像放大了十倍,出现在人的耳朵里.
这个时候,依然,要守住空灵状态,当声音流入耳朵,声音在耳朵响起,注意力不被声音引走.
这个阶段,因为敏感,所以,要增强守住空灵的状态,保持住空灵状态不失.
但是呢.
静坐中,针对一种类声音,就是播放的音乐,好成功.
生活中,这个时候,又比较敏感了,各种声音又多.
太容易失败了.
这个声音守住了,同时可能其他声音又来,又失败了.
所以这个阶段呢,我的实修感知,就是逐渐增强.
就是说,守住的次数越来越多,空灵的状态,时间越来越长.
不知道,我实修的感悟,这几个阶段,是不是菩萨说的意思.
这个阶段,就是逐渐增强,守住空灵状态.
出现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变化词汇,就是,敏感,守与失.
敏感啊,各种声音,都来了,甚至感觉放大了十倍出现了一样.
这个时候,守,很重要的.
总是在,守与失,之间徘徊.
至于大虚无,我感觉估计,必须,生活中也一直保持着守,才能在生活中出现.
因此,第四阶段,逐渐增强.
第五阶段,估计才是,不听不闻,也就是虚无,空性出现.
注意,第四阶段.
一定要在静坐中,能长时间保持了,比较稳定了,再开始生活中的训练.
因为生活,有万物,非常容易,有意识的去做什么,容易识神用事,容易出问题.
最好呢,就是修行前,修下,清理下身体的能量场.
宁愿修的没有效果,也不要出问题了.“
佛音之唵和哞,信息写入以后,更新商城!“
[叮,傻子·沙加,命令已经执行完成,商城已经更新!]
“女帝阁下!
开始记录,三愿门佛法!
信息写入到,三愿门耳根法门.
三愿门耳根法门:
一,缘起:
有学生说修习,但是,怎么也摸不着要点,找不到门路.
就询问于我.
我说,我不懂佛法,发来,我看看,我实修下,然后告诉.
就这样,我先读了原文,但是,我不懂佛法,很多名词,不知道什么意思.
我找了一个资料,想了下,仙佛为一.
人修的就是这个身体,想了下丹道的一些后天返先天的道理.
然后就明白了.
我就浅显的写写,自己实修认为的.
二,部分经文摘录: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绝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世尊,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
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静,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生天官,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静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有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现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盘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异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十六臂、十八臂、二十臂至二十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终生得大自在.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
其性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威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世音名,遍十方界."
三,行者沙加说:
我不懂佛法,文言文,又不好.
所以,我谈谈自己一下午的实修理解.
1,先说,的大体结构.
我不懂佛法,只是实修,如果有错,请各位佛菩萨见谅!
这是观世音菩萨在向释迦摩尼佛说自己的圆通由来.
在多少劫以前,观世音菩萨,因缘际会,遇见了一位观世音如来佛.
佛呢,教导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三摩地,我不知道是什么,大概是某种成就吧.
菩萨由闻、思,起修,修成了某种成就.
观世音如来佛呢,让观世音菩萨,身成三十二应.
我不知道应是什么?
但是呢.
我从知道修行不是迷信以后,我就发下了第一个大愿,建立自己的神国世界.
后来修行,经历各种事情,又发下了其他大愿.
我不懂佛法,在我看来.
这个应,应该就是愿,是回应,对众生的回应帮助.
愿呢,就是自己的道,就是自己的发心,是帮助众生的一些心愿.
菩萨呢,发了三十二愿,来回应帮助请求的众生,助他们成就.
前面的愿呢,大概是每一个愿,是一类众生.
最后的愿呢,范围很广大.
所以呢,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慈悲心无量.
是以声闻,帮助无量的众生成就.
观世音菩萨修行过程,大概如下: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绝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菩萨修行成就以后呢,有十四种无畏功德.
我理解的呢,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菩萨是佛种子.
遇见佛,而得传真法.
誓愿以声闻,愿帮助众生成就.
修法成就以后,菩萨有了十四种功德.
2,行者沙加说耳根法门:
我因为不懂佛法,很多名词,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我只谈谈,我实修的事情.
写这篇文章,差不多,花了约十二个小时.
我只是在写文章的这个下午,实际修行了我自己理解的耳根法门.
我还去求了白云观的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像,求了菩萨,我理解的对不.
菩萨言:是.
当然了,这信息可能是假的.
我说,不乱用神通,容易小命没有了,又用了.
反正是我实修的,是不是都是这样了.
凡人啊,只有去努力了.
感恩,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写到这里时候,都晚上十点半了,该休息了.
多的不说.
就说,行者沙加理解的耳根法门.
因为我不懂佛法,很多名词不懂什么意思,我就说我自己的实修理解.
这非常有可能非菩萨之意.
只是我自己的实修理解而已.
再次强调,只是我自己的实修理解,故而名,行者沙加说.
下面开始.
总诀呢,首先几句话,这几句话,我自己有感而写,非原句:
应无所驻而生其心.
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回.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即无,无无亦无.
人平时呢,脑袋里面,念头起伏,杂念四起.
,我说,入静,可以从,神上入手,或者从息入手.
从神上呢,识神退,元神显.
从而进入到,心里无思无想,没有念头产生起伏,但是心里又有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觉在.
此为元神真意,一灵独觉态,是一种没有念头起伏的空灵独觉的状态.
要达到这个状态必须退出识神的状态.
那么要怎么识神退出呢?
方法有好多,总的来说呢,就是把识神的活跃度降低下来,不让思绪那么活跃,不让念头那么多.
或者呢,直接专注的找个事情做,注意力在一个事情上,用一个念头去抑制多个念头的产生,也称为,一念代万念.
原理呢,就是:
从很活跃的多个念头,慢慢平静下来.
让多个念头,变成一个念头.
再后面,一个念头也没有了.
这是大概的后天识神,返还先天元神真意态的原理.
那么来说耳根法门起修.
他们非常相似,原理上.
当然了,凡人努力能成就仙佛.
但是,要想成就仙佛的凡人,必须,有成就的仙佛的基础.
不然呢,寸步难行,也修不出来什么的.
净业清身,修德历心,这些都是基础.
不然,出问题了,修行没有进步了,别怪没有说.
应无所驻而生其心.
那么心为什么会驻呢?
所谓的驻啊,就是说,停留了,留在那里了.
其实,也就是迷失了,也就是被迷走了,也就是被迷住了.
就是说,神不能自主,识神啊,被牵引走了.
沉迷,痴迷到什么上面了,识神就会消耗神光,沉迷于用之中.
而识神一直消耗,一直在用,元神也不能归位,就是早去之道啊.
那么修行人呢,修的是先天精气神,但是人出生后,先天依附于后天,平时是后天为用.
所以,人要修先天神,那么,就不能被后天意识牵绊住,就不能让后天意识一直在用,在消耗.
人修行呢,后天返先天.
在神上,首先不能让识神沉迷,不能让后天意识主宰神,而是要识神退出,让先天元神出来.
有了先天的材料,才好去修行丹道.
所以呢,无所驻的是什么呢?识神.
生其心,是什么呢?就是说,返还元神.
不让识神做主,牵制住自己.
那么识神,就不会被迷住了.
意识不迷住了,识神不做主,退出了,元神就出来了.
一般意义上的,浅显意识(识神,平时的我)不那么活跃了,退出了,隐藏意识(元神,空灵的知觉状态)就出来了.
识神无所驻就不会被迷,不迷,没有那么活跃了,静下来,元神就出来了,也就是性就回来了.
回者何意呢?就是回归,归位,就是,识神退出,元神归位之意.
识神退出,元神就回归原位了,也就是,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回.
所谓,心死,神活.
那么,元神回来了,保持住,一灵独觉,心里没有念头产生,没有念头思绪起伏.
那么,进入元神真意态了,不存在后天态了,没有念头思绪,没有跟随外物而起伏,就是,见无所见,闻无所闻.
也就是,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只是保持着一灵独觉,保持着空灵的状态,并没有念头产生.
去观心,心里也没有什么,没有放任何东西,心里没有任何牵挂,也没有任何存在痕迹,没有了心.
去观形,也没有任何定形,形也不存在,没有形的定义,没有产生形.
去观物,也没有任何物,因为没有把物当成一个物,见物而不是物.
用耳根法门,举个简单的例子,听而不闻.
这里呢,有一段文字:
风吹旗幡在动.
有言论提问,谁在动.
有言论回答:旗子在动.
有言论回答:风在动.
禅宗老祖言:汝等,心,在动.
沙加说:
风吹旗幡在动.
但是,如果你没有去识别,没有解析,没有起心动意,你怎么知道,风吹旗幡在动,呢.
风吹旗幡在动.是一种客观现象,确认存在.
但是,没有你没有用你的六根之识,识别,没有去解析它,没有去见,没有去感受,没有意识到,你怎么形成了它在动的概念呢?!
如同一个墙,后面遮挡的东西,看不见,六根之识别不到,怎么会知道有什么东西呢?
正是因为你,起心动意,用了你的六根之识,识别,解析,你才有了它在动的概念!
人出生以后,先天为主,隐藏,后天为用,显现.先天后天,本是一根而生.
修行就是后天返先天,后天退出,先天就归位,就出来了.
因为用了后天的六根之识,故而,说,风吹旗幡在动.
所以呢,是,先动了心,起心动念了,然后用了六根之识,去识别,去意识,去解析了,才知道在动.
先有心动,后才知道,风吹旗幡在动.
故而,有言论回答,风动,旗幡动.
而禅宗老祖说,汝等是心动.
说了半天原理,那么简单的来说,耳根法门.
先说一般入静的过程顺序.
一般入静的过程就是:
1,后天思绪起伏,念头不定,后天呼吸.
2,开始平静,逐渐的,念头减少,呼吸细微绵长.
3,进入空灵,无思无想,但是心里又有知觉在,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呼吸上,若有若无,甚至呼吸消失,停止了.
4,突然世界,自己的身体等等,所有的一切全部消失,好像只有一个知觉在.
进入了像是在梦中,似睡非睡的状态.
我称为,后天态,过渡态,初步先天胎息态,大虚无态.
第一阶段:听而声闻.
可以在静坐的时候,放着轻松,让人平静的音乐,也可以是容易引发人情绪的音乐.
刚开始呢,被音乐吸引,音乐的声音传入到人的耳朵.
然后呢,心神意识被音乐所吸引,此时,就是,听到而闻.
人听到了音乐的声音,被音乐所吸引.
人的意识,注意力放在音乐上,声音传来,耳听音乐而知觉声音,心神意识被音乐所吸引.
人的心神,识神,在听声音,在闻,在知道声音,甚至情绪融入其中,在回应声音.
注意,第一阶段.
主要是,从后天态,向过渡态,过渡.
也就是从后天态,解放出来,开始,平静下来,逐渐的入静.
第二阶段:听而不闻.
后面,因为被声音吸引,注意力在音乐中,多念头的状态改变了,慢慢的开始平静下来,念头开始减少.
当平静下来,念头不再起伏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可以主宰自己的识了.
让自己什么也不想,也就是一个安静的知觉,让保持住.
让自己的心神,意识从音乐中,脱离开来.
这时候,听到了声音,但是像绝缘体一样,反弹了声音,并没有回应声音.
保持着空灵的知觉,没有去回应声音,注意力没有在声音上.
没有思绪念头,保持无念,保持安静,保持空灵的状态.
不去产生念头,不去回应声音.
你动你的,我六识不动,心意不起,念不生,即是,我静我的.
专注的保持着,这种,无思无想,没有念头起伏的,一灵独觉的知觉空灵状态.
当然,可能保持空灵一会,听到声音了,又被音乐吸引了,注意力,意识又跑了.
那种空灵的状态,又退出了.
人要做的,就是,让空灵的状态,保持住.
即使听到声音,也没有被吸引,也就没有念头的产生,思绪的产生.
如果退出了空灵状态,继续再来.
当然,刚开始,或许,比较难成功,或许成功了,就坚持一会.
又产生了念头,又有思绪,又被声音吸引了,空灵消失了.
但是没有关系,继续,让自己进入,空灵的知觉.
声音是声音,声音传入耳朵,因为人的感知听闻,注意到了声音,而变成了人所闻知的声音.
实际上,声音是声音,人是人.
声音传入耳朵,人因为闻知了声音,所以变成了人知的声音.
但是,如果没有人的闻知,那么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人就像一个绝缘体.
人就像是,海边的礁石.
海浪打过来,冲刷到礁石上.
但是礁石,屹立不动,任由海浪冲刷,然后退去.
彼此就是两个事物.
礁石任由海浪冲来冲去,屹立不动,并没有随海浪而去,不是跟海浪一体.
礁石就是礁石,海浪就是海浪,海浪就是再冲刷,它来它去,礁石也不是海浪,没有像一个整体,随海浪而去.
它强任它强,大风拂山岗.大风再强,吹拂过山岗.山岗依然是山岗,风依然是风.
人就像是海边的礁石.
声音好像流水一样,流入到了人的耳朵.
但是,人保持住空灵,没有注意力被吸引,没有听到声音而回应,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跟随声音而去.
故而人是人,声音是声音,声音没有在人这里变成声音.
声音如流水而来,但是人保持空灵,屹立不动,而没有因为声音,起心动念,产生念头,没有随着声音而去,没有被声音吸引,没有注意力随声音而去.
人有耳朵的结构,声音强制的传入耳朵.
但是,人没有被声音吸引,产生识,人专注的保持着空灵.
声音在没有被人识,没有被人解析,就没有在人这里形成,人闻知的声音.
声音来,声音去,声音是声音.人依然是人.
没有变成,声音来,人感知声音,声音变成了人感知的声音.
即使耳朵听到了,但是人没有闻知,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识别,所以,声音没有在人这里变成声音.
听而不闻.听到了不闻知,故而,没有声音.
大自然的万物是大自然的万物,但是因为被人解析了,理解了,就成了人知道的万物.
如果,人不去解析,理解,只是专注的保持着空灵,那么自然,在人这里,就没有万物.
只有一个空空荡荡的人.
注意,第二阶段.
是从过渡态到初步先天胎息态.
这里是神上,主要是进入一灵独觉的空灵状态.
一定要在开始平静下来,入静的时候,也就是基本没有什么念头起伏的时候.
一定要在这个时候,顺势的,从过渡态到一灵独觉态.
千万不要在没有平静下来的时候,念头思绪四起的状态下,去强制的控制念头,强制性的,听声音,然后再从声音上,把注意力转移开.
千万不要这样做,这是识神用事.
我只是在理上说,人有耳朵的结构,那么声音响起传入耳朵,意识注意力被吸引,人知道了声音.
那么,我理解的修耳根法,就是说,人进入空灵,不起心动念,不被声音吸引注意力意识,只是专注于保存着空灵.
这样呢,就是即使耳朵听见了,但是人不闻知.
第一阶段,人耳朵听到了,人闻知,知道了声音.
第二阶段,人耳朵听到了,但是人在空灵的一灵独觉态,而没有闻知、起心动念,故而不知声音.
因为注意力意识没有被声音吸引,没有闻知声音,保持空灵,所以,声音是独立的声音,人是独立的人..
没有因为人的注意力意识被吸引,声音而变成人知道闻知的声音.
这样来修空灵,元神真意.
所以,这个阶段,主要是空灵,主要是,声音是独立的声音,人是独立的人.
去掉了念头意识,就是单独的空灵.
识神退出,元神归位.
所以,一定要在过渡态即将完成,甚至最好是初步先天态下去修.
千万不要后天态下去修,容易识神用事,出问题.
平时的后天态,情绪起心(膻中穴附近),思绪起于脑.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起情绪时候,从心器官(膻中穴附近)起.
思绪产生,有念头起伏产生的时候,是从脑器官.
除了情绪与思绪念头,人还有一个真意点.
后天态时候,真意点,在脑器官附近.
而如果平静下来,逐渐的进入到平静中.
会突然发现,真意点,已经离开了脑.
真意点,可以在身体到处游逛.
不仅仅是局限在脑器官那里了.
后面,进入一灵独觉的空灵的时候,更是如此.
甚至随着空灵的保持,会进入到虚无的状态.
如果是,真意点,离开了脑的时候,去修,听而不闻.
那效果比较好,感觉不会出问题.
第三阶段:法喜充满.
在开始第一次的成功,保持着空灵的状态以后,真意点也就是知觉,保持着这种空灵.
后面随着,空灵的成功次数越多,保持的时间越长.
这个时候,心里好像抹了蜜一样的甜美,身心都处于一个种喜悦舒畅的感觉中.
好像是酷热的夏天,吃了凉爽的冰棍一样.
从空灵的知觉中,畅美舒适喜悦的感觉,传满了整个身心.
整个身心都很舒服.
身心处于一种空灵舒服的状态.
注意,第三阶段.
这个状态,应该是时间比较长的状态.
这个状态,能在静坐中,一直保存住,再进入下一个阶段.
不要盲目的想着,生活中,平时修行.
等稳定了,状态稳定了,再说.
第四阶段:逐渐增强.
原来是实修了一下午,认为第四阶段是,空性出现.
不知道佛家的空性,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这个大虚无,我定义为空性.
但是吧,那是实修一下午,毕竟时间短,还不能定论.
所以,定义的第四阶段,必须按长时间实修,经历的状态来定.
我文言文也不好,不知道具体菩萨说的是什么.
但是我根据实修发现,这个阶段,应该叫,逐渐增强.
这个阶段,有几个关键词语.
敏感,守与失.
上面的状态,是在静坐中出现的.
但是呢.人不只是有静坐的,还有平时的状态.
静坐中,可以保持,但是平时中,想要保存静坐中的状态,并不是那么容易.
有过上面的经历,到了生活中,平时,会突然发现一个事情.
那就是敏感.
会发现突然对声音很敏感.
以前不在意的声音,生活的各种声音,都来了.
人就会发现,人开始对声音很敏感.
以前不在意的各种声音,现在都开始,好像放大了十倍,往人耳朵里钻.
各种声音好像放大了十倍,出现在人的耳朵里.
这个时候,依然,要守住空灵状态,当声音流入耳朵,声音在耳朵响起,注意力不被声音引走.
这个阶段,因为敏感,所以,要增强守住空灵的状态,保持住空灵状态不失.
但是呢.
静坐中,针对一种类声音,就是播放的音乐,好成功.
生活中,这个时候,又比较敏感了,各种声音又多.
太容易失败了.
这个声音守住了,同时可能其他声音又来,又失败了.
所以这个阶段呢,我的实修感知,就是逐渐增强.
就是说,守住的次数越来越多,空灵的状态,时间越来越长.
不知道,我实修的感悟,这几个阶段,是不是菩萨说的意思.
这个阶段,就是逐渐增强,守住空灵状态.
出现的几个,比较重要的变化词汇,就是,敏感,守与失.
敏感啊,各种声音,都来了,甚至感觉放大了十倍出现了一样.
这个时候,守,很重要的.
总是在,守与失,之间徘徊.
至于大虚无,我感觉估计,必须,生活中也一直保持着守,才能在生活中出现.
因此,第四阶段,逐渐增强.
第五阶段,估计才是,不听不闻,也就是虚无,空性出现.
注意,第四阶段.
一定要在静坐中,能长时间保持了,比较稳定了,再开始生活中的训练.
因为生活,有万物,非常容易,有意识的去做什么,容易识神用事,容易出问题.
最好呢,就是修行前,修下,清理下身体的能量场.
宁愿修的没有效果,也不要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