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85章 崇祯的疑心病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385章 崇祯的疑心病

    视频继续直播,

    “这年八月,那位爱捉迷藏、痴迷木工的熹宗皇帝,死了。

    因他没有子嗣,所以皇位便由他的亲弟弟朱由检继承,改年号为崇祯。

    崇祯帝登基时,才年仅十七。

    不过他虽年少,却精明强干,与他那玩物丧志的哥哥截然不同。

    他不动声色地铲除了魏忠贤的阉党势力,

    最终逼得魏忠贤自杀,

    干净利落地为朝廷剔除了一个毒瘤。

    魏忠贤死后,那些曾附和他的大臣,或被杀头,或被充军,而曾被魏忠贤排挤的袁崇焕,则得以重新起用。”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袁崇焕应召从老家赶至北京。

    崇祯帝在宫中召见了他,询问辽东防务事宜。

    两人一番深谈,崇祯帝对袁崇焕的见解深表认同。

    袁崇焕提出了诸多要求,如确保粮草供给、排除干扰等,崇祯帝都一一答应。

    至于具体的守辽东策略,袁崇焕认为有三原则可用:

    其一,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其二,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

    其三,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崇祯帝雄心勃勃,对袁崇焕的这些提法,都表示了赞同和照办的意思。

    他赐给袁崇焕一柄尚方宝剑,

    以示信赖和支持,

    命他总督宁远防务。”

    见苏治竟然在视频里少见的夸赞起了自己,崇祯帝的腰杆都不由得挺直了。

    “不过袁崇焕还未抵达宁远时,那里便发生了兵变。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军队没粮也没饷了。

    当时中央财政困窘,财富都被各级官员和地主搜刮一空,国库空虚,无法拨发军饷。

    袁崇焕建议动用内帑来发饷,但崇祯帝却是个爱财如命之人,听了袁崇焕的建议后大为生气,从此对袁崇焕心生芥蒂,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

    不久后,袁崇焕又诛杀了皮岛大将毛文龙,这又进一步引起了崇祯帝的猜疑。

    皮岛位于辽东南岸部海中,地势险要,北可联络清军,东可控制朝鲜,西南则可护卫胶东半岛的蓬莱、登州。

    皮岛守将毛文龙曾抗击满清有功,但后来却成了魏忠贤的义子,且贪污横行、不法妄为,甚至曾写信给皇太极表示:‘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

    袁崇焕为了稳定局势、消除隐患,于崇祯二年七月伏兵捉住了毛文龙,宣布了他的十二条罪状,并请出尚方宝剑将其诛杀。

    袁崇焕随后向崇祯帝报告了诛杀毛文龙的原因和经过,崇祯帝听后十分惊讶,认为他擅杀大将,别有用心。

    但因当时正依靠袁崇焕来抗击清军,所以并未加以责备。

    皇太极深知自己的力量难以与明朝抗衡,因此一直寻求议和。

    然而崇祯帝却极其傲慢,根本不予承认。

    尽管袁崇焕从中调停,但始终未能成功。”

    “于是,崇祯八年十一月,皇太极率兵十余万,绕开袁崇焕驻防的宁远,从西路直奔北京。

    经过艰难行军,清军成功攻进了长城,进逼遵化,明军纷纷溃退。

    清军攻克遵化,巡抚王元雍自杀身亡,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也战死遵化城下。

    清军攻下遵化后,便直扑京师。

    此时,袁崇焕率兵火速来援,并沿途留下军队以截断清军退路。

    十一月十日,袁崇焕抵达蓟州。

    但清军却绕过蓟州西进,接连攻下三河、香河等城。

    袁崇焕又急忙带兵去保卫京师,驻兵于北京广渠门外。

    清军的猛烈进攻让崇祯帝魂飞魄散,京师一片慌乱。

    袁崇焕的到来让崇祯帝心神略定,于是对袁崇焕赞赏备至。

    当时,袁崇焕觉得自家部队远道而来,身心疲劳,所以请求入城休息,但崇祯帝心中疑忌未消,借故推托不许其部队入城。

    袁崇焕又请求屯兵外城,崇祯帝也不答应,只是催促他尽快与清军交战。

    袁崇焕以两昼夜三百余里的速度紧急增援京师,此时已是人困马乏。

    但在崇祯帝的催促之下,他还是不得不与清军接战。”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苦,两军相持了很久。

    袁崇焕身穿铠甲,冲锋陷阵,两胁下受了几处箭伤。

    后来清军终于不支,退到南海子边休整。

    崇祯帝见清军没有退远,便急不可耐地催促袁崇焕追击,甚至想要围歼敌人。

    此时虽然明军来了几路人马,袁崇焕也统一了指挥权,但决战时机并不成熟。

    万一出城决战,清军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来与明军拼命,明军很有可能溃退。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北京城野就危险了。

    因此,袁崇焕选择坚持坚守不战,也算是正确的决策。”

    “然而,崇祯帝却又开始怀疑袁崇焕了。

    他认为袁崇焕不听自己的命令,是在拥兵自重,还想挟制自己,甚至谋权篡位。

    就算没那么严重,恐怕也是想强迫自己采用他一贯主张的与清军议和的策略。

    这么一想,崇祯帝那颗刚愎自用而又傲慢的心灵,就又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此时,清军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京郊的百姓深受其害。

    而崇祯帝身边的太监也多在京都置有田产,都痛惜自己财产损失惨重。

    想来想去,他们把怨愤都发在了袁崇焕的身上,说清军是袁崇焕引来的,他是想要挟皇上与清军议和。

    一时间,谣言不知怎么就漫天而起,甚至大骂袁崇焕是‘汉奸’,弄得人心惶惶,真假难辨。

    竟然还有人站在北京城的城墙上,往城下袁崇焕士兵的头上扔石头,一边扔一边骂‘汉奸兵’。”

    “崇祯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疑心更重,开始恐慌起来。

    恰在这时,皇太极依照《三国演义》中的‘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节,使起了反间计。

    就在这之前,清军捉到了两名明宫派在城外负责养马的太监,一名叫杨春,一名叫王成德。

    在撤回途中,皇太极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成等人监守。

    这三人是归降清军的汉人。

    到了晚上,鲍承先与宁完成二人依照皇太极所授的密计,大声‘耳语’道:‘这次撤兵,并不是我们打了败仗,而是皇上的妙计。

    你看到吗?皇上单独骑了马逼近敌人,敌军中有两名军官过来参见皇上,商量了好久,那两个军官就回去了。

    皇上和袁崇焕已有密约,大事不久就可成功了。’

    两名太监正躺在旁边,把这些话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姓杨的太监见敌军撤退时十分慌乱,便趁敌军的‘疏忽’逃奔而归,并马上把这些话报告了崇祯帝。

    崇祯帝听了这些话,以他多疑而又忮刻的性格,当然是马上相信了。

    他立刻召袁崇焕进宫,在宫中将其逮捕下狱。”

    崇祯帝看到这儿,整个人都懵了,

    “不是夸奖我么……怎么一下子,又被批斗了?”

    朱元璋的灵体忍不住一巴掌拍在崇祯头上,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你小子这疑心病,比老子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