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帝:山河少年行 > 第143章 学以致用方为大道,壮大自身才是根本

帝:山河少年行 第143章 学以致用方为大道,壮大自身才是根本

    当秦子玉踏上第二段书山之路时,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在漫长的跋涉中,他仿佛看到了一线光亮,那是知识的曙光,是他一直追寻的智慧之光。

    如果说上一阶段的任务是储备知识,那么这一阶段就是提炼改造,并将所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儒家有言:“三人行,其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秦子玉的心中,他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可以成为自己成长的借鉴。

    他感慨着,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用心去发现,就能不断提升自己。别人的优点,学了之后可以让自己找到正确的做事方法;别人的缺点,见识了之后可以让自己避免踩坑。

    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吃过了的亏,才能让人拥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才会竭尽全力的避免重蹈覆辙。

    接着,秦子玉的脑海中浮现出诸葛武侯的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话如警钟一般在他耳边回荡。他深知,即使是微小的善举也能积累成大善,而哪怕是小小的恶念也可能引发大恶。他暗暗发誓,要时刻保持警觉,不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追求至善至美。

    对于善行,哪怕是再小也必须要认真对待。对于恶行,哪怕是可以忽略不计也不能去做。防微杜渐,就是告诫所有的人,习惯成自然,一旦疏忽大意,就有可能积小恶成大恶,最终毁掉了自己。

    秦子玉深知“读书使人明智”的道理,他渴望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之门。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对负能量的知识进行批判,剔除其中的糟粕,只留下精华,为自己所用。

    他相信,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书山中找到真正的宝藏,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在这条充满艰辛的书山上,秦子玉坚定地向前走着。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那线光亮迈进。

    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智慧人生。

    此刻的秦子玉,还是依附于既有的道德评价体系。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的事情,那就拼了命的去做;大多数人排斥的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碰触。

    在这一阶段,他以道德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引导世人追求世人所谓的大善。

    在前行的过程中,秦子玉逐渐领悟到书山第二阶段所蕴含的磨砺真谛。如果说第一层是看山是山,那么这一层的读书境界或许可以被称为看山不是山。

    具体来说,在第一阶段,秦子玉所吸收的正、负能量知识,其所有的标识都源自他人的认知,或者说是作者根据世人的认知进行归纳总结的成果。

    这些知识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的是别人眼中的世界,而秦子玉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理解和内化。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秦子玉开始意识到,这些知识并非绝对的真理,它们只是一种参考,一种基于他人经验和观点的总结。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看法也会存在差异。

    这一阶段的磨砺,让秦子玉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问题。他不再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开始思考、质疑、探索,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它需要勇气去挑战既有的观念,需要耐心去挖掘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

    这是吸收别人的善恶,成就自己的善恶,并以善自居,不遗余力的打压别人的善,从而令世间只有唯一的善恶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秦子玉经常会感到困惑、迷茫,但正是这种痛苦的挣扎,让他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逐渐走向成熟。他开始理解,真正的知识并非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悟去获得。

    这种看山不是山的境界,让他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如果说读书使人明智,那么理解并化为己用就是真正的大智慧。

    在第二阶段,秦子玉经历了一番深刻的思考,终于恍然大悟——无论是正能量知识,还是负能量知识,只要能帮助他构建起自己的思想道德体系,那就是有价值的知识。

    别人心中的正与邪,对秦子玉来说只是一个参考。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于正邪的判断标准也会有所差异。

    秦子玉深知,他要做的是借助前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从中汲取智慧,进而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为人处世准则。

    所谓的善与恶,其实只是源于自身的认知和判断。他希望用自己的善恶观去感染他人,让更多的人认同并遵循建立在善恶基础上的行为准则。

    秦子玉逐渐地领悟到,在这第二阶段,实质上是在构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他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为了扞卫自己的利益。

    当利益一致时,他们会紧紧相拥,共同取暖;而当利益相互冲突时,他们则会毫不犹豫地分道扬镳。

    这种利益分为表面利益和核心利益。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世人会不由自主的向往强者,并修正自身的善恶观念,从而迎合规则制定者。也就是放弃个性,主动变成大多数人认可的角色。

    如果正能量的知识对自己不利,那么他也会决然舍弃。相反,即使是负能量的知识,在他眼中,也可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看山已非山,只因一切皆以秦子玉自身利益为基石,知识的存在意义仅是为了巩固与加强。秦子玉不再拘泥于前人对正负能量的划分,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精心挑选符合要求的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正负能量体系,从而塑造自己的三观。

    以长久以来的杀人偿命为例,那些为了匡扶正义而采取的暴力行为,不仅无需付出代价,反而应当得到奖赏。因此,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唯有审时度势,方能走上正道。

    在这个过程中,秦子玉逐渐明白,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每一个选择都有其背后的考量和代价。他学会了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而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事物的善恶。

    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做出决策。

    同时,秦子玉也意识到,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他开始关注那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知识,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道路上,秦子玉也曾遭遇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审时度势,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在逆境中不断前行。

    最终,秦子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正负能量体系。这套体系不仅为他带来了实际的利益,更让他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成长。

    回首往昔,秦子玉感慨万分。他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成功,而在于不断地探索和成长。

    通过这段经历,他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财富,更拥有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特别是带领学生军修筑绿林城,看起来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亏本买卖,可是却调动了绿林城各方势力的积极性,从而衍生出了更多金钱之外的新利益。不仅打造了攻守同盟,还为深层次的合作构建了信任基础。

    秦子玉在经历了漫长的思考和求索之后,终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这看山不是山的真正主体,其实是自己。也就是说,他将自己视为世界的唯一核心,用自己的是非善恶观念去要求别人认可并遵照执行。

    在他的世界里,但凡有人对这一核心体系产生丝毫的动摇,都必定会引发他内心的轩然大波,遭致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

    这种对自我中心的坚定扞卫,就如同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任何敢于挑衅他的个体或群体,都会被他毫不留情地用拳头予以说服教育。

    他深知这种执着可能带来的伤害,但却无法抑制内心对自我的坚守。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曾感到孤独和迷茫,但对真理的追求让他无法放弃。每一次的冲突都让他在痛苦中反思,每一次的打击都使他更加坚定地走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

    随着秦子玉的不断深入,他终于明白了书山的真实作用。其实就是辅助打造自我体系。从修身养性开始,到引人向善。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体系。第一阶段是储备阶段,实行的是拿来主义。不管能不能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对了。

    如今到了第二阶段,就是提炼和扩张阶段,把别人的认知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再用自己的知识打造唯一的价值体系。

    在这一阶段,核心价值在于一个“争”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唯有胜利者,方可布道天下,方可成就大道。

    秦子玉终于悟了,世间资源有限,走到巅峰的机会有限。唯有力压对手,才能更上层楼。

    新的高度自然会有新的对手,只有不断的胜利,才会成就全新的自己。

    世界万事万物,唯争永恒。人所站的高度,决定了对手是谁。而对手的高度,才能决定斗争模式。

    秦子玉终于懂了,学习成长的意义,在于走到更高的层次,从而剔除大部分不受规则约束的对手,同时确保自己有能力对抗那些不守规矩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