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西游红孩儿,我功德赶超如来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皆是虚妄~

西游红孩儿,我功德赶超如来 第一百一十四章 皆是虚妄~

    第121章 皆是虚妄~

    牛胜英自然是连忙拿出了如意宝珠,这也正是他对抗邪气的资本。

    当然如意宝珠虽则可以升级成真的珠子,但牛胜英晓得如今暂时没这个必要。

    毕竟光是拿出了如意宝珠,这个阿七的情况就已经有所缓和。

    “你们这样可不是办法,必须得祛除身上的邪气才行。”

    可问题来了,林阳还真没有这个办法。

    首先这七个小孩不像杨二郎那般有着强大的实力能够自身就冲破邪气。

    那么邪气侵袭这几个小孩就像是找到了适合它们生长的温床一般。

    那么要帮这些孩子祛除邪气,基本就是需要有大神通者才行。

    那么很显然,牛胜英不会是那个人。

    所以牛胜英明白,要拯救这七个孩子,靠他一个人是行不通的。

    甚至于,牛胜英晓得这件事他暂时就是无能为力的。而且这件事也不好找人帮忙。

    这七个孩子是天庭的逃犯,他不捅出去就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这要是拉其他人下水可不好。

    “这颗珠子,是别人赠予我的。虽则对我而言很重要,但如今的你们显然更需要。它能保护你们不被邪气进一步侵袭。但治好你们,我真的无能为力。”

    而听牛胜英这么说完,这阿一倒是直接跪下,要给牛胜英磕头。

    可不是,这位圣婴大王的出现让她明白了,世间是有好人的呀。

    “不必谢我,你们不害人,不作恶一方,才是你们能获得这个珠子的原因。”

    待说完这句话,牛胜英便要转身离开。

    “恩公!谢谢你!如若有机会相见!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必定报答恩公的恩情!”

    ……

    待牛胜英出了密林,却是不禁挠头:“奇了怪了,这林子还真容易让人迷路。”

    牛胜英晓得他能找到这阿一他们那还多亏了斩仙剑。斩仙剑比起斩妖剑的加强可不是一点半点,最厉害的,便是能够“开路”。

    此开路之意便是指斩仙剑能够斩破“幻觉”“幻境”以及“虚妄”!

    而大概这密林的形成就是与阿一自身的能力有关吧,算是他们七人的保命能力。

    而此时见到牛胜英,老猪是连忙迎上来:“怎的?有没有打死那几个怪物。”

    “哪有什么怪物。”

    “没有怪物?不可能呀,俺老猪可不骗人。”

    牛胜英笑道:“走了一圈,真就没找到。算了,我也不找了。”

    老猪倒也是挠了挠头,此时也是跟在了牛胜英的身后。

    “你这就不问了?”

    “你都这么说了,那就是真的吧。再者说了,那些怪物如何俺老猪又不在乎。”

    牛胜英只能感叹,这不愧是老猪。

    毕竟老猪这人对事情还就是不深究,只能说如此而言是有好有坏吧。好处就是老猪虽然吃过人,肚子也有坏水,但坏不到哪去。

    坏处嘛,老猪的实力不济,大概也就是这方面的缘故。

    牛胜英晓得,大多数事都有两面性。简单来看如此,细看或者认真看又是另一个答案。

    就好比西游阴谋论的流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电视剧和营销号文章,比看小说容易太多了。

    看电视剧,有视觉和听觉两种信息,不用特别专心地全神贯注,也可以获取到一部分信息,因此以这种方式了解原着,是非常轻松的。但影视剧在改编过程中,即使完全遵循原着,天生也会丢掉很多文字信息。更别说还有很多导演和编剧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剧情进行大幅度修改了。

    而营销号文章,相比于原着,要短小得多,且有“观点”有“解析”,这种碎片化的处理,大大降低了知识的获取难度。只是这些观点和解析,有多少是遵循原着,有多少是合理推断,有多少是断章取义,有多少是胡编乱造,没看过原着的人,就很难分辨。

    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说法,说真假美猴王那一回,被打死的是孙悟空,后面是六耳猕猴跟着唐僧取经。理由是如下:

    1.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他既然能预知未来,怎么可能会自己去雷音寺找死,必然是有恃无恐。

    2.在这一难之前,孙悟空和唐僧一直有矛盾,而之后唐僧再也没念过紧箍咒,很明显是孙悟空换了个人,没有之前那么顽劣了。

    3.谛听不敢说,因为这是佛祖的策略。

    4.什么菩提和如来是师兄弟,相互斗法之类的。

    你要是只看过电视剧,或者看断章取义的营销号,那这些确实很有说服力。因为电视剧里,两个猴子一般都是装扮一样,化同样的妆,有的可能直接是同一演员拍的,确实无法区分。

    但只要你看了原着,立马就明白了。

    孙悟空和沙和尚一起去花果山捉妖时原文的描写:

    【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真个二人同驾云而去。不多时,果见花果山。按下云头,二人洞外细看,果见一个行者,高坐石台之上,与群猴饮酒作乐。模样与大圣无异。】

    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开始交手时的描写:

    【这大圣怒发,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铁棒上前骂道:“你是何等妖邪,敢变我的相貌,敢占我的儿孙,擅居吾仙洞,擅作这威福!”那行者见了,公然不答,也使铁棒来迎。二行者在一处,果是不分真假。

    再看两人到各处陈述前情时的描写,只放一段,其他都差不多:

    大圣口称:“万岁!万岁!臣今皈命,秉教沙门,再不敢欺心诳上;只因这个妖精变作臣的模样,……”如此如彼,把前情备陈了一遍。“……指望与臣辨个真假!”那行者也如此陈了一遍。】

    结尾打死六耳猕猴处:

    【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像,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抡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看完原着,恐怕没有人会觉得被打死的是孙悟空吧?因为原着在这一段为了区分两人,旁白对孙悟空的称呼一直是“这大圣”或者“大圣”,对六耳猕猴的称呼一直都是“那行者”。

    但电视剧肯定不可能加这种旁白,也不可能为了区分两人,把名字标在旁边吧?最初原创这个观点的那位,应该还是熟悉原着的,但是故意开脑洞,吸引人眼球。而后面跟风的一堆营销号,基本都是自己一知半解,半瓶水晃荡罢了。

    回到这边,老猪虽则对事情不深究不去琢磨,但至少不会去卖弄自己的一知半解,这点倒也还算不错。

    “那国师小兄弟,咱们什么时候开饭呢?”

    牛胜英脸一黑:“我不是给了你一篮包子么!”

    “那些只是垫肚的,不算数的。”

    牛胜英晓得,他真就是养了一头猪了。

    关键是这猪还不能宰了过年……

    不行!这亏可不能吃!得让这猪去耕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