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江山,美人 > 第236章 林哥哥和林妹妹

江山,美人 第236章 林哥哥和林妹妹

    “夏儿真棒,哥哥真应该向你学习,你比我看的还要清楚明白。”林夕辰微微笑了一下,脸上的表情突然就释然了很多,宠溺地摸了摸林夏的小脑袋,就像以前林夕辰特别喜欢撸猫一样,林夕辰特别喜欢这样摸亲昵的女孩子的头,当然肯定是人家愿意,并且两个人身份合适,不然林夕辰怕是会挨打挨骂的那种。不过这种时候是因为这些女孩子真的就是还很小,林夕辰又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灵魂,一下子就有点像宠溺小女孩一样,喜欢摸这几个女孩子的头,当然再大一些的话,林夕辰的性格应该是不会再这样做了。

    “哥哥,你怎么那么喜欢摸我的头?”林夏也是很享受两个人之间独特的亲密感,以前男女之间还是有一些边界感的,哪里会有男生这么和林夏相处。而且因为林夏的母亲是夏旻夫人的原因,在沛安县这个军营大院里面,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男生,要么是压根不敢靠近林夏家附近,要么就是懂得男女边界感的异性男生。当然这里的绝大多数男孩子都很清楚,林夏是不太一样的存在。算是这块地方的小公主,身上自带一种疏远感,一种可远观而不敢靠近的美好,所以林夏压根没有这么亲近的异性,同性都基本上并没有,更别说异性了。不过最近林夏也是开心了不少,因为自己母亲特别喜欢林夕辰的原因,林夏有了一个好哥哥,体验到了真正的小公主的感觉,而且林夕辰因为有一些侍女的原因,这些侍女又不是单纯的下人身份。因为林夕辰不拘小节的原因,林夏又有了一些姐姐,朋友,还有一个妹妹。当然这就是紫薯她们,因为紫薯最小,算是妹妹。

    “因为可爱啊,夏儿那么可爱,按耐不住我冲动的小手。”林夕辰也是听出来林夏不是有反感的意思,所以继续笑着回答了心里话。

    “行吧,不过哥哥,你来沛安县这么久了,这段时间什么感觉?累不累啊?辛不辛苦?”林夏也是很善良很温柔地问道。

    “不辛苦,命苦。”林夕辰下意识地回答了一句潮流语言。

    “啊?什么?”林夏有点迷糊,没听懂的样子,眼睛都有了一些迷离的感觉,好像是有一些近视的感觉了。

    “哦,没什么,就是随口一说,我们一会回去练练琴吧。”林夕辰也是一下子反应了过来,然后慌忙转移了话题。

    “好。”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到房间以后,林夕辰和林夏两个人就在房间里面抚琴轻轻唱。这一个美好的画面,让林夕辰和林夏这一对兄妹都很享受和舒心。

    “哥哥,这个歌谣是你写的吗?”林夏真的很喜欢这首叫做水调歌头的词曲,悠扬动听,朗朗上口,而且还充满一种意境美。

    林夕辰以前也有一个当作家文豪的想法,这也是林夕辰前世十几年的梦想和理想,可是林夕辰还是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做到这么多事情,这也算是林夕辰前世最大的一个遗憾了吧。放弃文学院的研究生名额,林夕辰大概率也是很难实现这个成就的,毕竟现世那样的经济环境下,每天都在公司的事态发展上折磨,林夕辰就算没有自杀,也是很难再有时间成就自己文豪的可能了。被铜臭味笼罩的文学和艺术,是很难有更大的成就的。又不是去写一个成功学的书,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还能有些发言权和权威性。如果并没有成功学方面的东西,一个企业家又能写出来什么传世巨作,又能有多少时间在文学的海洋里钻研。所以林夕辰放弃文学院的研究生名额的时候,也就等于是放弃了自己文学上的才华和期待,这个放弃也同样是放弃了通往文学巅峰的途径。

    林夕辰也很希望自己是能够去写出来这种诗词的,毕竟真的千年都是经典,盛世传颂的名着诗词,苏大家也是林夕辰特别喜欢的诗词作家,每每背白哥和苏大家的诗词往往更熟练更快速。这也证明了林夕辰也是真的喜欢这两位大家诗人,兴趣爱好是学习最大的推动力和潜在发展能力。

    “不是,那是一个苏大家写的,这个人哥哥很佩服,也很崇拜,不过他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画出属于他的风采,也没有在这个世界的诗词歌赋上重重题下自己的名字。”林夕辰摇了摇头,并没有欺世盗名的想法。不过想到这件事情,林夕辰也是真的不得不很感叹。自己是穿越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是真的属于是隋唐后的时期,也已经有了李白这样的诗人,可是并没有这样的国家才对。林夕辰很熟悉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和历史进程,毕竟中华的文史不分家,文学中有历史的背景,历史中有文学的影子。大部分的诗词歌赋的创作者,也并不是那种山野之人,能完全做到遁世的情况,大部分来看,要么是和平年代不如意的入世者,要么就是那些国破家亡战争年代的愤懑者。就算有一些仕途和国家如意的诗词大家,也并不是属于更多的人潮中或者主流时代里。也确实是没有办法,大部分人的诗词歌赋都是抒情或者咏志的,而抑郁不得志的诗词大家也是成为了后世进入课本的主流,可能人确实是只有困在一个地方的时候才能有更好的思考和点子吧。要么是主动的画地为牢,要么就是被动的穷困潦倒,这种困境之中的文学好像就是能更容易从量变中产生质变,成为万古长青的传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