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 第172章 毁灭吧,累了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第172章 毁灭吧,累了

    感受着同僚们的再次瞩目被寄予厚望的门生故吏眼里闪烁着水花。

    差点就要落下。

    为了上位,他在自家恩府身上压上了前程,所以出面替恩府把清丈田亩之事圆场。

    现在看来。

    他还是太年轻。

    只是这会他是无论如何都下不来台了。

    要么把这事圆过去,要么就等着和他恩府站到了对立面的百官的联合清算吧。

    想到此处,这位李相国的门生故吏只得硬着头皮上前发言道:“李大人此言差矣。”

    “嗯?”

    当直面着自家恩府投来的死亡凝视。

    他不敢与之相对,强撑着颤抖的双腿不要跪下,可要如何才能在不伤及自家恩府的颜面下,把场子重新圆回来,他的脑子却几近一片空白。

    要不是老李一句“差在何处”的追问。

    他差点就没尿在当场。

    好不容易回神。

    绞尽了脑汁。

    他才勉强答道:“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人也一样。”

    “刘平仲出身……出身…”

    他的目光在百官身上流转。

    很明显,这是实在找不到给刘平仲篡改田亩之事辩护的理由,只得在他的出身上做做文章,将此事归咎为一个人或者少部分人的通病。

    可是这地图炮肯定不能随便放。

    红巾旧部?

    能从元末活到现在的几乎没有,这岁数也合不上。

    淮西一脉?

    呵呵,他还不没活够。

    他恩府都属淮西党,他自然也不例外。

    这地图炮难道还能往自家开?

    江南士绅?

    虽说如今还未占据朝堂的主力,可谁都看得出来,这必然是未来朝局中的中坚一脉,得罪不起。

    前元遗老?

    别看好像最适合泼脏水,可是能从元朝活到明朝,这会儿还能入大明当官的,哪一个的能力或人脉没有遍布朝野?

    虽是思绪翻飞,但现实不过眨眼。

    他终于灵光一闪,终于找到了突破口道:“刘平仲出身淮西,真说起来也算是朝堂的元老了,可是,李大人有所不知,在胡惟庸这奸贼倒台之前,刘平仲可是几次上蹿下跳想要投靠其门下。”

    “更曾私下放言,愿做其马前卒。”

    “只可惜,连胡惟庸此等奸贼都瞧不上他,故而侥幸逃离了罪责。”

    “今日李大人仗义执言。”

    “这攀胡逆党才终于原形毕露。”

    “但,满朝文武皆是奉公守法之良臣,李大人,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啊。”

    “下官人言微轻,言尽于此。”

    “恭请太子殿下圣裁。”

    说完这话。

    这人便退回了文官行列中,说什么也不再当出头鸟。

    只是他不知道。

    要不是场合不合适,不止方才感觉到被冒犯的淮西党派官员,此刻的满朝文武,有一个算一个,都想为这位英雄竖上一个大拇指。

    这么离谱的托词,居然还真的被他圆的合情合理。

    人才啊。

    至于实事的真相,刘平仲是不是胡党。

    谁在乎。

    有本事让他过来当面对质?

    人都噶了,难道还能把胡惟庸从地底下挖出来再审一遍?

    就连黑着一张老脸的李善长,在听到这位门生故吏的辩驳后,眼底都闪过一丝欣赏之意。

    只是,谁也不知道。

    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

    这人心中所想的却是:恩府,学生今日已竭尽我所能了,要是再整出什么幺蛾子,他可就要识时务者为俊杰,自请逐出师门了。

    眼看胡惟庸的门生旧部已然退了。

    其他利益相关的官员,不管有没有身涉其中,既然被百官推举,坐上了一部之首的位置,自然要为下面人的利益发声的。

    要不然谁还挺你。

    吏部尚书刘崧出列规劝道:“李大人,大明立国不久,无论是移风易俗,还是治政抚民,都忌仓促行事。”

    “否则,明明是一件利国利民的良策,也极有可能被人从中作梗,败坏民心。”

    “且不说南征筹集粮草是否一定要清丈田亩。”

    “就算真的要清丈。”

    “朝野上下的官吏全部都投入其中,大明十三省一百四十府,近二百州,一千多个县,需要多久才能清丈完成?”

    “会不会影响耕种。”

    “有没有人弄虚作假,以好充次,虚报田亩,谁来核查?”

    “在朝廷没有足够的人手前。”

    “贸然清丈,得不偿失。”

    面对这有理有据,甚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规劝,李善长深深瞥了刘崧一眼。

    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他也不想和刘崧对上。

    这人自幼博学,天性廉洁谨慎。

    兄弟三人在泰和有一栋房子,五十亩田,升官后却从来没有增加,为官期间,从来都不带家眷相随,赴北平任职时,仅带一书僮。

    不管是能力,德行还是操行上,都堪称真正的百官楷模。

    李善长摇了摇头。

    朗声道:“刘大人所言,也不尽然。”

    “若凡事都必须谋定而后动,当初立国的,就不会是大明了。”

    “的确,清丈田亩需要人手。”

    “但诸位别忘了,试科举秋闱在即,来年开春,又将有一大批应试举子将出任朝野。”

    “如果需要,朝廷可将异地清丈田亩当作一次试科举的考题,让这些参考的举子们几人一组,交叉几轮,替朝廷反复清丈。”

    “只要有和鱼鳞图册上半点对不上之处…呵呵。”

    此话一出。

    满朝文武的面色都不住变幻。

    狠。

    太狠了。

    简直就是绝户计。

    如果朝廷真的下达了这样的旨意。

    谁家收买的来这么多的举子替他们弄虚作假,就算有钱,谁敢保证举子之中就没有愣头青,或者把举报他人田亩造假当做晋升之阶的小人呢。

    听了李善长的对策。

    刘崧只得无奈的冲他拱拱手道:“韩国公之谋,堪称无懈可击,下官无话可说。”

    “只奉劝韩国公一句。”

    “过犹不及。”

    当刘崧说出这话,无疑宣告了他的告负。

    先是户部尚书“马失前蹄”,后有吏部尚书被“斩于马下”,韩国公李善长无疑是用他超神的表现,以及一力推行的田亩清丈,宣布了他的强势回归。

    高台上看了这么久戏的朱标。

    自然也就顺水推舟的将这事定下,并让李善长提交预案呈奏。

    至于老李的门生故吏。

    虽然自家恩府“打了胜仗”,他们一个个却急赤白脸。

    一想到这事借着自家恩府的威望和辣手震慑,名义从朝堂通过,实际还不知道会碰上多少利益相关的人背地使绊子。

    一想到今后他们可能就要面对莫名的被针对,孤立,乃至戕害。

    他们的心情就好不起来。

    毁灭吧。

    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