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知否笑长歌 > 第246章 海家

知否笑长歌 第246章 海家

    “那好吧,到时候我就跟子瞻兄去见识一下。”

    苏轼都这么说了,李安要是再拒绝,就有些不识好歹了。

    不过李安只准备去凑个热闹,并没有打算借此扬名。

    “对了,明天我准备去给海学士拜个年,你随我一起去吧。”苏轼说道。

    “我去方便么?”

    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三苏能够扬名,除了人家苏家有些关系,父子三人真有真才实学,海文仁的推波助澜也至关重要。

    苏家父子李安都见过,倒也不生分。

    只要是才学能够得到他认可,他都会不遗余力的夸赞,帮其扬名。

    苏轼自然不能像以前那么潇洒了。

    前文说过,宋朝世家虽然已经没落消失,但是以师生关系构建的利益团体,其实并不比世家差多少。

    苏洵把之前买的那个宅子卖掉,加上处理眉州那边的家业得到的钱财,用了大半,在靠近内城的地方买了一个宅子。

    这次有了机会,李安自然不想放过,不过他却担心自己能不能得到海文仁的认可。

    毕竟大宋什么都不多,就是官多。

    “你忘了,科举所有考试文章,最后都会封存送到汴京,存放起来。”苏轼说道。

    这一点,海文仁都做不到,毕竟他是翰林学士,清贵是清贵,却没有实权。

    “上次我在海学面前提过你,他对你那警世四言也十分喜欢,于是便调阅了封存的答卷,看了伱的文章。这次可是他亲自开口,让我带你过去,想见见你。”苏轼笑道。

    官家原本对苏家兄弟就有印象,海文仁一提,印象就更深了,官职自然就来了。

    除此外,李安这次还见到了苏轼的妻子王氏。

    当然了,第一次见面,海文仁也不一定会拿这么有深度的问题来考校他。

    古人其实很喜欢上行下效,三苏以前没有丝毫名声,就算再有才,文章写的再好,又有几个知道。

    一一四.四一.八四.二五一

    苏家兄弟刚授官,就回家丁忧了。

    海家居住在内城的文林街,这条街上居住的虽然不比公侯街满街公府侯府,在内城名气却非常大。

    除此外,也就只有改革了。

    写文章应该不太可能,诗词的可能更低。

    “和我客气什么,若是真想谢我,改天广云台请我喝顿酒,我可是好久没去了,有些怀念广云台的酒了。”苏轼对李安眨了眨眼道。

    李安:“……”

    他县试的文章,只是上次见苏轼的时候,大概和他说过,并没有默写下来。

    李安恍然,他倒是把这点给忘记了。

    也有可能会结合当前的局势时政来考他。

    不过他却可以在官家面前提一下,说苏家兄弟孝期满了。

    在苏家坐了一会,李安就跟着苏家父子一起往海家而去。

    李安闻言沉吟了一会,说道:“子瞻兄,多谢了。”

    毕竟海文仁当初可是坚定的支持改革,范大相公被贬,他还进言阻止了。

    虽然大多数人举荐提拔,都是有自己私心的。

    李安觉得海文仁应该会出一些别的东西来考校他。

    海文仁在士林中声望很高,就是因为他不像很多官员那样只提拔他的门生。

    李安把自己觉得海文仁可能会出的题,在心里过了一遍,想着海文仁要是问起,该怎么回答。

    “哈哈,那我就等着了。”

    如今苏洵卖了眉州那边的家业,在汴京安了家,难免有些拮据。

    “行,改天我做东请你。”李安笑道。

    位置虽然比盛家差远了,但是这个位置也不便宜。

    毕竟他推荐提拔的人,都是入朝为官的。

    毕竟诗词只是用来展示志向才华。

    李安虽然不看重名声,但是得到海文仁的夸赞和认可,可不仅仅是名声那么简单。

    第二天一早,李安收拾停当,准备了一些礼物,前去了苏家。

    却还是有一些人是大公无私的。

    以前苏家在眉州有产业,手头还算宽裕。

    他看苏轼这表情,怎么也不像是想广云台的酒了,想的怕是姑娘吧。

    古代的丁忧制度,让官员不厌其烦,为了自己的前途,不管孝顺不孝顺的,他们恨不得父母能长命百岁。

    王氏长相温婉,气质贤淑,和苏轼夫妻关系极好。

    李安到了地方,才发现苏家这个宅子距离盛家并不远,只隔了两条街。

    苏轼能多次在海学士面前推荐他,让李安十分感激。

    不管是县试还是乡试会试,所有答卷最终都会送到汴京封存起来。

    不然苏轼也不会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深情的词。

    然而人家孝期满了,很快就安排了官职。

    加上他是翰林学士,官家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也会找他商议,时常能够见到官家。

    不过他也知道苏轼现在怕是有些囊中羞涩了。

    海文仁在士林中声望高,他夸苏轼文章写的好,自然有很多人慕名观看。

    以海文仁的身份,应该不会只看这些表面的东西。

    “哈哈,你放心吧。以前我就跟海学士提过你,他对你很是欣赏。上次你县试时的文章中的兴农久策,可是赞不绝口。”苏轼笑道。

    因为这条街上居住的都是朝中清贵官员,个个在士林中都有很高的名望。

    苏轼和李安闲聊了一会,把自己新家地址告诉李安,叮嘱李安明天一早去那边找他,就离开了。

    ……

    不然一旦父母去世,丁忧回家守孝,等孝期结束,官位就没了。

    “海学士怎么会看过?”李安惊讶道。

    李安知道苏轼带他去海家,是想把他引荐给海文仁。

    送走苏轼,李安回到书房,思考明天见到海文仁,他会怎么考验自己。

    思来想去,如今议论最多的也就是立储了,不过这个话题太过敏感,海文仁应该不会拿这個来考校他。

    除此外还有很多隐形好处,这也是李安上次拒绝苏轼,后来得知苏轼要把他引荐给海文仁后,觉得后悔的原因。

    只要他在官家面前提一下,直接就在官家那里挂号了。

    因此宋朝文官给人一种感觉,很喜欢举荐提拔人才。

    来到海家,门房见是苏家父子,即便李安看着面生,也没多问。一边派人进去通报,直接让人引父子三人进去。

    由此可见,苏家父子平常经常登门,和海文仁关系不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