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 第276章 去朝还乡
热门推荐:
1949璃院繁星
我功德无量,娘子是妖又何妨
港综:东星四九仔,爆兵扎职
通缉犯:黑化了,但没完全黑化
穿进封神,签到获得原神技能
仙源道
元婴夺舍,你看我还有几分像从前
我二流子,知青老婆打死不肯离婚
重生九二当学霸,靠写书带富全家
顿首再拜后,刘伯温缓缓起身,向后退去。
直至退出谨身殿后,他方才转身朝宫外走去。
而此刻殿内众人,甚至就连朱标也默默看向刘伯温离开的身影,兀自出神。
诚然!
刘伯温触类旁通,精通多种杂学,饶是后世才具完备的经济、民生之策,他也能说出个大概。
单以知识储备而论,朱标本该同那刘伯温最为意气相投才对。
可也正因如此,刘伯温博闻广识,每次谏言却都对朱标所定之策多有异议。
不只眼下,不只先前。
如今西南建造粮仓,前些日子发售低价粮,刘伯温都是反对朱标行策的重要劝阻之人。
并非朱标小心眼,容不下谏臣言官。
只因刘伯温所言多半还是有些道理,想要彻底说服他,朱标则必须要将后世华夏经历的种种苦难尽数告知于他。
且不说朱标身为帝王,不可能大肆鼓吹怪力乱神,将自己穿越之事,将后世所知尽数告于刘伯温。
即便朱标愿意如此,恐怕刘伯温也断然不会相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标乃是借助了后世所学,方才在如今大明众人之中显得很是聪明,洞察所有学问。
而刘伯温却并非如此,他才是真真正正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方才了解到了经济、民生诸多学问的雏形。
也正因如此,朱标注定没法与刘伯温同路而行。
一个是借助后世无数先学前辈的经验,筑起空中楼阁的假公子。
一个是凭借自己才智,精通诸多杂学,砌成通天楼阁的真夫子。
就好比一个是荣国府的贾公子,一个却是金陵城中的甄宝玉。
如此,朱标又怎能与刘伯温同行。
自己又怎配的上与刘伯温同行!
待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之中,朱标双腿失力,默默坐回到凳子上。
“陛....陛下,伯温他.....”
“罢了。”
不等李善长开口,朱标冲几人随意摆了摆手,沉声低哼道:“朕有些乏了,诸卿退下吧。”
“这.....”
“臣等告退。”
见朱标已然不愿多言,自顾自的翻看着桌上奏疏。
李善长只得将已经到嗓子眼的话给重新给咽了回去,随即便同詹同几人拱手告辞。
既然劝朱标不成,那他无论如何也断然不能让刘伯温真的离开应天城!
一时间,李善长脚步加快,竟不顾体统提着袍子朝着宫外疾步而去。
身后的詹同等人自然不明白为何与刘伯温争斗半生的李善长,此刻反倒成了最不舍刘伯温离京的那个。
出了皇宫,追了两条街道。
李善长终于在路上赶到了刘伯温跟前。
还不等刘伯温开口,迎面便听见李善长那语气不善的训斥之声。
“老腐儒,你又何必如此!”
“善.....善长兄.....”
见李善长上来就骂,刘伯温一时也有些发懵。
可不等他再次出声,却见李善长也不经他邀请,直接抬腿迈进马车,没好气道:“这几日你是吃错药了!何故多次顶撞陛下?”
“陛下决意抛售低价粮,约束商贾。你刘伯温便带头劝谏。”
“如今陛下仅在西南建造粮仓,又并非说即刻与西南诸国开战,你又何必当面顶撞陛下!”
“莫不是你刘伯温早有隐退之心,三番五次只为了去国返乡,颐养天年!”
看着情绪激动,一个劲儿的指责自己的李善长。
刘伯温默默叹了口气,回声问道:“善长兄以为在下两次谏言,是否有理?”
“哼!”李善长白了刘伯温一眼,没好气道:“你该不会是想说你比陛下更加英明?”
“自然不是!”
见李善长只觉自己是怀才不遇,愤愤不平。
此刻刘伯温索性直言说道:“陛下英明,你我共知。”
“朝中为官,自然是我等臣子之幸。”
“可是善长兄,单单论及陛下发售低价粮以及于西南之地建造粮仓这两件事。”
“在下扪心自问,并无私心。”
“所言种种也是为国朝长远计。”
闻听此言,李善长眼神很是古怪的上下打量着刘伯温,随即便出声讥讽道:“你还是想说自己比陛下更加英明,更有远见?”
见李善长俨然还没弄明白自己什么意思。
刘伯温有些着急开口道:“并非如此,就这两件事,在下所言有理,陛下所行更是有理。”
“在下与陛下之间的分歧无关朝政,更无私怨。”
“与陛下之所以诸多见解不同,乃是陛下眼光要远远高于在下。”
“前些日子陛下发售低价粮,适时不仅在下,詹尚书、宋学士、高夫子等人皆以为抛售国库存粮,于前线战事不利。”
“我等皆是以为朝廷介入民间商贾,不合天道。”
“然眼下看来,终究是我等杞人忧天。”
“半月过后便是秋收,国库存粮依旧能供应前线战事,丰沛无虞。”
“至于我等担忧朝廷介入民间商贾,会使后世之君假借此道,苛待百姓。”
“此一条便愈发不可能。”
“陛下只以朝廷出面设立商会,并无明令约束。这便是在商贾心中设置底线,让他们明白朝廷时刻关注他们一举一动,如此他们便也不敢夺民之利。”
语罢,刘伯温顿了一下,随即眸光郑重看向李善长继续道:“想来此次陛下于西南建造粮仓也会如抛售低价粮相同,陛下之才定能处置妥当。”
“你既如此想,为何方才于宫中还执意顶撞陛下?”
看着眉头紧皱,满脸不解的李善长。
刘伯温语调深沉,沉声开口道:“身为人臣,倘若在下看到隐患闭口不言,此便是失了臣子本分。”
“陛下诸多奇思本为兴国之举,只不过未竞之时,除陛下外无人知结果如何。”
“故而.....”
刘伯温深吸口气,脸上不舍也尽数消散,此刻甚至多了几分从容与坦然。
“善长兄,若在下继续留在朝中,非但不能为国裨益,为陛下臂助,反而还会拖陛下的后腿。”
“如此,在下实不该继续留在朝中。”
言至于此,李善长这才终于明白了过来。
刘伯温是觉自己才智浅薄,不能辅佐朱标。相反还会给朱标添乱。
可真要说的话,整个朝堂,诸多文臣。也只有他刘伯温精通商贾、民生这类的杂学,也唯有他刘伯温能与朱标就这些问题商议一二。
眼下刘伯温因才学浅薄,难以辅助朱标心生惭愧,故而离朝。
那他李善长等人岂不是恬不知耻,继续留在朝中也不过是想攀附明君,名垂后世?
“伯温啊,你所言我自是明白。可商贾之法唯你可与陛下对谈。”
“若你离去.....”
“善长兄无需在意。”
刘伯温表情温和,继续说道:“正因在下略微熟悉些杂学,因此陛下所立之策,在下才多有顶撞。”
“反观善长兄不熟商贾之法,不通杂学,岂不恰好为陛下所用,岂不是正好能全力施行陛下交代下来的每一件差事?”
车驾不停,直抵刘伯温府前。
待马车停下之时,刘伯温故作随意,玩笑说道:“在下孤星坐命,佛德浅陋不能侍奉明君。”
“唯望善长兄能为国朝鞠躬尽瘁,尽忠竭力。”
刘伯温伸出双手攥住李善长的手臂,微微用力。
继而压低嗓音,语调也格外郑重说道:“善长兄也无需担忧,陛下并非刻薄寡恩之君,善长兄留任京师,身后之荣自是千古无二。”
语罢,刘伯温拱手行礼,随即便也朝自家府邸走去。
而看着刘伯温头也不回的背影,李善长也是明白,这老东西俨然是下定决心要去国离朝,即便他如何劝说也都是无济于事。
当看到刘伯温踏入府门后,转身冲自己颔首微笑。
李善长也不再纠结,随即双手合礼,道了声保重便径直离开。
没办法!
刘伯温离京并非是与朱标有所嫌隙,更非这对君臣不能相容。
实在是刘伯温因自己学浅心生惭愧,不能侍君。
想要让刘伯温继续留在朝中恐怕也只有一个办法,那便是找个精通商贾、民生这类杂学的师父,好好教授刘伯温。
只要刘伯温与朱标见识到了同等地步,那自然就没有什么隔阂。
然而问题是,巍巍大明除了朱标,竟找不出精通商贾这类杂学之法的大才来。
饶是他李善长也对此类学问一知半解。
谨身殿内。
朱标努力平复心绪,却怎么也看不进手中奏疏。
安排刘伯温离京,朱标打心底里自然不舍。
可无奈,眼下也唯有这一个法子。
毕竟刘伯温代表的从来都不只是他一个人。
以先前自己提议抛售低价粮为例,刘伯温率先展露劝阻之意,詹同、宋濂等人见状,故而相随。
而看到这几位重臣大儒一并劝阻,朝中其他文臣即便脑子里没什么思绪,却也愿意跟着一并劝谏。
好在今日刘伯温劝阻废弃南方粮仓是在谨身殿内提出。
若是于朝会之上,朱标不用想都知道刘伯温这话刚一说完,紧接着户部李俨便要诉说国库空虚,难以维系大战。
朝中夫子也会以大明于诸国眼中乃是重礼信仁的形象,劝阻自己对待领边诸国当以教化为主。
紧接着那些没什么头脑的年轻文人便要说什么劝自己收敛好战之心,与民更始的糊涂谏言。
朱标不愿舍弃刘伯温这个大才。
可自打从倭国回京之后,刘伯温所作所为,也着实让朱标徒增烦恼。
心绪愈发苦闷,朱标一把将手中奏疏拍在桌上。
可也时朱标抬眸的瞬间,却见常氏正怀抱雄英出现在门口。
见朱标有些烦躁,常氏顿时愣在原地,就连怀中抱着的雄英也在此刻呆呆的望着自家父皇。
“兄...兄长可是有何不悦?”
“嗯。”朱标收敛心头思绪,很是平静摇了摇头的同时,伸手便将雄英接了过来。
而看着此刻朱标逗弄雄英都要强打起精神,与朱标青梅竹马的常氏又怎能看不出端倪。
沉吟数秒后,常氏走到朱标身后一面为其松快肩膀的同时,一面柔声开口道:“兄长自倭国回京,好似与先前有些不太相同。”
“哦?”
“兄长莫怪,臣妾觉得兄长好似愈发孤僻了些。”
“回京已近三月,近百天的时日,兄长与臣妾和母后不过虽时常一同用膳。可朝中发生的大事,兄长却一次都没有提过。”
“先前兄长还为太子之时,若遇烦心琐事自会与臣妾诉说,若有棘手麻烦也会向父皇、母后倾诉。”
“可如今兄长却从来没有。”
“难不成是因父皇不在京城,兄长只觉臣妾不过区区女子,不能为兄长助力?”
看着常氏那略带委屈,极力想要为自己分担的样子。
朱标耸了耸肩,温声回道:“自然不是男女之别。”
“那便是后宫不得干政了!”常氏略带嗔色,似有些沮丧的微微垂眸。
听到这话,朱标知常氏是在故意戏言。
不过也明白常氏如此言说,乃是为了让自己宽解心神。
随即朱标回眸看向常氏,笑着说道:“父皇与母后,朕与你,并非寻常夫妻可比。”
“什么后宫不得干政,不过是打开门来对外说的。”
“你我自小一起长大,自是一体,便也没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胡话。”
待朱标说完,常氏立即将手放在朱标手背,似带有几分急切一般当即开口道:“正因夫妻一体,见兄长每日忧心却还只能埋在心底,臣妾才更觉无用,不能为兄长分担。”
看着常氏一步步引导自己,无外乎是想让自己将心中忧思明白言说。
朱标也是明白如此温情皇室,自己压根做不了那孤家寡人。
随即朱标便也不再固执,转而看向常氏开口道:“朝政繁杂,多有不顺,朕早年便同父皇理政,倒也习以为常。”
“只是眼下唯有一事,朕心中左右犹疑,不知是否欠妥。”
常氏瞪大了美眸,俨然是想听朱标继续说下去。
见状,朱标沉吟数秒,方才出声道:“朕已下旨,送刘伯温回青田老家颐养天年!”
直至退出谨身殿后,他方才转身朝宫外走去。
而此刻殿内众人,甚至就连朱标也默默看向刘伯温离开的身影,兀自出神。
诚然!
刘伯温触类旁通,精通多种杂学,饶是后世才具完备的经济、民生之策,他也能说出个大概。
单以知识储备而论,朱标本该同那刘伯温最为意气相投才对。
可也正因如此,刘伯温博闻广识,每次谏言却都对朱标所定之策多有异议。
不只眼下,不只先前。
如今西南建造粮仓,前些日子发售低价粮,刘伯温都是反对朱标行策的重要劝阻之人。
并非朱标小心眼,容不下谏臣言官。
只因刘伯温所言多半还是有些道理,想要彻底说服他,朱标则必须要将后世华夏经历的种种苦难尽数告知于他。
且不说朱标身为帝王,不可能大肆鼓吹怪力乱神,将自己穿越之事,将后世所知尽数告于刘伯温。
即便朱标愿意如此,恐怕刘伯温也断然不会相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标乃是借助了后世所学,方才在如今大明众人之中显得很是聪明,洞察所有学问。
而刘伯温却并非如此,他才是真真正正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方才了解到了经济、民生诸多学问的雏形。
也正因如此,朱标注定没法与刘伯温同路而行。
一个是借助后世无数先学前辈的经验,筑起空中楼阁的假公子。
一个是凭借自己才智,精通诸多杂学,砌成通天楼阁的真夫子。
就好比一个是荣国府的贾公子,一个却是金陵城中的甄宝玉。
如此,朱标又怎能与刘伯温同行。
自己又怎配的上与刘伯温同行!
待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之中,朱标双腿失力,默默坐回到凳子上。
“陛....陛下,伯温他.....”
“罢了。”
不等李善长开口,朱标冲几人随意摆了摆手,沉声低哼道:“朕有些乏了,诸卿退下吧。”
“这.....”
“臣等告退。”
见朱标已然不愿多言,自顾自的翻看着桌上奏疏。
李善长只得将已经到嗓子眼的话给重新给咽了回去,随即便同詹同几人拱手告辞。
既然劝朱标不成,那他无论如何也断然不能让刘伯温真的离开应天城!
一时间,李善长脚步加快,竟不顾体统提着袍子朝着宫外疾步而去。
身后的詹同等人自然不明白为何与刘伯温争斗半生的李善长,此刻反倒成了最不舍刘伯温离京的那个。
出了皇宫,追了两条街道。
李善长终于在路上赶到了刘伯温跟前。
还不等刘伯温开口,迎面便听见李善长那语气不善的训斥之声。
“老腐儒,你又何必如此!”
“善.....善长兄.....”
见李善长上来就骂,刘伯温一时也有些发懵。
可不等他再次出声,却见李善长也不经他邀请,直接抬腿迈进马车,没好气道:“这几日你是吃错药了!何故多次顶撞陛下?”
“陛下决意抛售低价粮,约束商贾。你刘伯温便带头劝谏。”
“如今陛下仅在西南建造粮仓,又并非说即刻与西南诸国开战,你又何必当面顶撞陛下!”
“莫不是你刘伯温早有隐退之心,三番五次只为了去国返乡,颐养天年!”
看着情绪激动,一个劲儿的指责自己的李善长。
刘伯温默默叹了口气,回声问道:“善长兄以为在下两次谏言,是否有理?”
“哼!”李善长白了刘伯温一眼,没好气道:“你该不会是想说你比陛下更加英明?”
“自然不是!”
见李善长只觉自己是怀才不遇,愤愤不平。
此刻刘伯温索性直言说道:“陛下英明,你我共知。”
“朝中为官,自然是我等臣子之幸。”
“可是善长兄,单单论及陛下发售低价粮以及于西南之地建造粮仓这两件事。”
“在下扪心自问,并无私心。”
“所言种种也是为国朝长远计。”
闻听此言,李善长眼神很是古怪的上下打量着刘伯温,随即便出声讥讽道:“你还是想说自己比陛下更加英明,更有远见?”
见李善长俨然还没弄明白自己什么意思。
刘伯温有些着急开口道:“并非如此,就这两件事,在下所言有理,陛下所行更是有理。”
“在下与陛下之间的分歧无关朝政,更无私怨。”
“与陛下之所以诸多见解不同,乃是陛下眼光要远远高于在下。”
“前些日子陛下发售低价粮,适时不仅在下,詹尚书、宋学士、高夫子等人皆以为抛售国库存粮,于前线战事不利。”
“我等皆是以为朝廷介入民间商贾,不合天道。”
“然眼下看来,终究是我等杞人忧天。”
“半月过后便是秋收,国库存粮依旧能供应前线战事,丰沛无虞。”
“至于我等担忧朝廷介入民间商贾,会使后世之君假借此道,苛待百姓。”
“此一条便愈发不可能。”
“陛下只以朝廷出面设立商会,并无明令约束。这便是在商贾心中设置底线,让他们明白朝廷时刻关注他们一举一动,如此他们便也不敢夺民之利。”
语罢,刘伯温顿了一下,随即眸光郑重看向李善长继续道:“想来此次陛下于西南建造粮仓也会如抛售低价粮相同,陛下之才定能处置妥当。”
“你既如此想,为何方才于宫中还执意顶撞陛下?”
看着眉头紧皱,满脸不解的李善长。
刘伯温语调深沉,沉声开口道:“身为人臣,倘若在下看到隐患闭口不言,此便是失了臣子本分。”
“陛下诸多奇思本为兴国之举,只不过未竞之时,除陛下外无人知结果如何。”
“故而.....”
刘伯温深吸口气,脸上不舍也尽数消散,此刻甚至多了几分从容与坦然。
“善长兄,若在下继续留在朝中,非但不能为国裨益,为陛下臂助,反而还会拖陛下的后腿。”
“如此,在下实不该继续留在朝中。”
言至于此,李善长这才终于明白了过来。
刘伯温是觉自己才智浅薄,不能辅佐朱标。相反还会给朱标添乱。
可真要说的话,整个朝堂,诸多文臣。也只有他刘伯温精通商贾、民生这类的杂学,也唯有他刘伯温能与朱标就这些问题商议一二。
眼下刘伯温因才学浅薄,难以辅助朱标心生惭愧,故而离朝。
那他李善长等人岂不是恬不知耻,继续留在朝中也不过是想攀附明君,名垂后世?
“伯温啊,你所言我自是明白。可商贾之法唯你可与陛下对谈。”
“若你离去.....”
“善长兄无需在意。”
刘伯温表情温和,继续说道:“正因在下略微熟悉些杂学,因此陛下所立之策,在下才多有顶撞。”
“反观善长兄不熟商贾之法,不通杂学,岂不恰好为陛下所用,岂不是正好能全力施行陛下交代下来的每一件差事?”
车驾不停,直抵刘伯温府前。
待马车停下之时,刘伯温故作随意,玩笑说道:“在下孤星坐命,佛德浅陋不能侍奉明君。”
“唯望善长兄能为国朝鞠躬尽瘁,尽忠竭力。”
刘伯温伸出双手攥住李善长的手臂,微微用力。
继而压低嗓音,语调也格外郑重说道:“善长兄也无需担忧,陛下并非刻薄寡恩之君,善长兄留任京师,身后之荣自是千古无二。”
语罢,刘伯温拱手行礼,随即便也朝自家府邸走去。
而看着刘伯温头也不回的背影,李善长也是明白,这老东西俨然是下定决心要去国离朝,即便他如何劝说也都是无济于事。
当看到刘伯温踏入府门后,转身冲自己颔首微笑。
李善长也不再纠结,随即双手合礼,道了声保重便径直离开。
没办法!
刘伯温离京并非是与朱标有所嫌隙,更非这对君臣不能相容。
实在是刘伯温因自己学浅心生惭愧,不能侍君。
想要让刘伯温继续留在朝中恐怕也只有一个办法,那便是找个精通商贾、民生这类杂学的师父,好好教授刘伯温。
只要刘伯温与朱标见识到了同等地步,那自然就没有什么隔阂。
然而问题是,巍巍大明除了朱标,竟找不出精通商贾这类杂学之法的大才来。
饶是他李善长也对此类学问一知半解。
谨身殿内。
朱标努力平复心绪,却怎么也看不进手中奏疏。
安排刘伯温离京,朱标打心底里自然不舍。
可无奈,眼下也唯有这一个法子。
毕竟刘伯温代表的从来都不只是他一个人。
以先前自己提议抛售低价粮为例,刘伯温率先展露劝阻之意,詹同、宋濂等人见状,故而相随。
而看到这几位重臣大儒一并劝阻,朝中其他文臣即便脑子里没什么思绪,却也愿意跟着一并劝谏。
好在今日刘伯温劝阻废弃南方粮仓是在谨身殿内提出。
若是于朝会之上,朱标不用想都知道刘伯温这话刚一说完,紧接着户部李俨便要诉说国库空虚,难以维系大战。
朝中夫子也会以大明于诸国眼中乃是重礼信仁的形象,劝阻自己对待领边诸国当以教化为主。
紧接着那些没什么头脑的年轻文人便要说什么劝自己收敛好战之心,与民更始的糊涂谏言。
朱标不愿舍弃刘伯温这个大才。
可自打从倭国回京之后,刘伯温所作所为,也着实让朱标徒增烦恼。
心绪愈发苦闷,朱标一把将手中奏疏拍在桌上。
可也时朱标抬眸的瞬间,却见常氏正怀抱雄英出现在门口。
见朱标有些烦躁,常氏顿时愣在原地,就连怀中抱着的雄英也在此刻呆呆的望着自家父皇。
“兄...兄长可是有何不悦?”
“嗯。”朱标收敛心头思绪,很是平静摇了摇头的同时,伸手便将雄英接了过来。
而看着此刻朱标逗弄雄英都要强打起精神,与朱标青梅竹马的常氏又怎能看不出端倪。
沉吟数秒后,常氏走到朱标身后一面为其松快肩膀的同时,一面柔声开口道:“兄长自倭国回京,好似与先前有些不太相同。”
“哦?”
“兄长莫怪,臣妾觉得兄长好似愈发孤僻了些。”
“回京已近三月,近百天的时日,兄长与臣妾和母后不过虽时常一同用膳。可朝中发生的大事,兄长却一次都没有提过。”
“先前兄长还为太子之时,若遇烦心琐事自会与臣妾诉说,若有棘手麻烦也会向父皇、母后倾诉。”
“可如今兄长却从来没有。”
“难不成是因父皇不在京城,兄长只觉臣妾不过区区女子,不能为兄长助力?”
看着常氏那略带委屈,极力想要为自己分担的样子。
朱标耸了耸肩,温声回道:“自然不是男女之别。”
“那便是后宫不得干政了!”常氏略带嗔色,似有些沮丧的微微垂眸。
听到这话,朱标知常氏是在故意戏言。
不过也明白常氏如此言说,乃是为了让自己宽解心神。
随即朱标回眸看向常氏,笑着说道:“父皇与母后,朕与你,并非寻常夫妻可比。”
“什么后宫不得干政,不过是打开门来对外说的。”
“你我自小一起长大,自是一体,便也没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胡话。”
待朱标说完,常氏立即将手放在朱标手背,似带有几分急切一般当即开口道:“正因夫妻一体,见兄长每日忧心却还只能埋在心底,臣妾才更觉无用,不能为兄长分担。”
看着常氏一步步引导自己,无外乎是想让自己将心中忧思明白言说。
朱标也是明白如此温情皇室,自己压根做不了那孤家寡人。
随即朱标便也不再固执,转而看向常氏开口道:“朝政繁杂,多有不顺,朕早年便同父皇理政,倒也习以为常。”
“只是眼下唯有一事,朕心中左右犹疑,不知是否欠妥。”
常氏瞪大了美眸,俨然是想听朱标继续说下去。
见状,朱标沉吟数秒,方才出声道:“朕已下旨,送刘伯温回青田老家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