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学霸穿越成侧妃,咱不卷了 > 第156章 狐狸与孔雀-上

学霸穿越成侧妃,咱不卷了 第156章 狐狸与孔雀-上

    崔后的懿旨打了昭华宫上下一个措手不及。

    杨丽妃咬碎银牙,可还没有等她查出是宫中何人走漏了消息,皇后宫中秋月姑姑亲自出马,强势带人来请张婕妤移宫。

    理由非常冠冕堂皇,张氏既然成了婕妤,便不再是那低等更衣可比,怎能屈居偏殿?崔后已为其另择宫室,

    崔后这招主打政治正确,出手迅捷,手段强硬。

    纵然杨丽妃千般不愿,但明面上也不能拦着,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窝里的小鸡仔被人拎走。

    偏偏这个时候景泰帝的头风病犯了,闭门养病,后宫妃嫔一律不见。

    这彻底堵死了杨丽妃前来告状吹枕头风的路。

    然而,杨丽妃也非等闲之辈,很快收起心情,见招拆招。

    既然皇后以皇嗣为大,抬举张氏,她也可以用这个借口啊,自家宫里出来的人,可不得好好护着么。

    张倩倩本是杨府从小培养的孤儿,送入宫中的棋子,走个代孕流程,默默无闻,可用后即焚。

    如今既然成了婕妤之尊,崔后要抬举,她杨丽妃也可以抬得更高。既然自己目前轻易动不得,那么崔后更别想随便动。

    杨丽妃当即书信一封交给杨相国,告知兄长张氏已亮到明处,需要一个匹配的家世背景来支撑,请兄长代为挑选合适人家为婕妤养父。

    一旦张倩倩有了正经身份家世,利益捆绑了更多人,崔后若想干一点阴的,也得掂量掂量。

    除了拉更多利益方下水,杨丽妃自然也见不得崔后独自将张氏圈养起来。

    张氏如今被安排在瑞雪苑,宫门敞开,丽妃笑着脸塞几个人进去,无可厚非。甚至双方两派嫔妃见风使舵,也纷纷跟着塞人送物。

    瑞雪苑一时间门庭若市。

    可怜张婕妤明面上成了一宫主位,却日日看着各方送来的人在自己宫中乱掐,担惊受怕不说,还得时不时打起精神迎来送往。

    她从一枚默默无闻的棋子升级为锦衣华服的尊贵棋子,依旧躲不过棋子的命运,无人真正关心。

    至于腹中胎儿,失去了“投资方”看顾,便是无价之物,前途未卜。

    不过,祸福相依,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且不说后宫暗流涌动,人心难定,单表独自静养的景泰帝,那头风病并没有延续很久。

    两个儿子都在京城,一个贯会做戏,一个刚刚开窍,这意味着有一场大戏即将开幕。

    作为帝国最高看戏人,景泰帝怎能错过?

    果然,没过几日,景泰帝和李泓晔的病竟然很有默契地同时痊愈。

    于是,天家父子,三人一本真经朝堂相见。

    景泰帝捋着胡须,高坐于龙椅之上,神色玩味地看着底下一站一坐的两个儿子。

    对比一脸少年傲气的六孔雀,今日的八狐狸格外谦逊。

    李泓晔向来嗅觉敏锐。他早知景泰帝有意将自己当做磨刀石,他虽然不甘心,但很知道怎么利用这个身份。

    他早两天悄悄潜回京城多方走动。确定了大理寺和刑部查猎苑一案雷声大雨点小,心便放回了肚子里。

    他虽没有十成把握躲过帝皇疑心,但他有信心不给飞鸟卫查出明显把柄。

    因此,尽管这次归来他明显感受到父皇的不满,但他并不气馁。他了解父皇,知晓帝王心中的那个尺度,只要不突破底线,帝王的心胸就可以足够宽阔。

    猎苑之内,他并未对李泓暄痛下杀手。一则身为磨刀石他不能太过激进,二则他了解这位六哥。

    同为生活在崔后与太子阴影下的隐形皇子,他知晓李泓暄在崔氏常年打压下的辛苦。在六小王爷好脾气的表象下,藏着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

    因此,他只需要挫败六哥的自尊,侵蚀他这一年才建立起的自信,将李泓暄曾经上书房学渣的名声继续延续扩展下去,不用下杀手,李泓暄便会自动走向一蹶不振。

    这些细微的情感,不在帝王感知的范围之内,若李泓暄就此一蹶不振,自然怪不到磨刀石头上。

    可八狐狸千算万算,没有料到他这个傻哥哥会如此大方的批发亲卫,以至于出了人命。他更没有想到李泓暄身边那名小皇嫂具有如此的能量,不但护住了李泓暄的自尊,还彻底激发了他这个傻哥哥的斗志。

    甚至连李泓暄身边的人,也像着了魔一样脱胎换骨。

    李泓晔想不通,他原本借着磨刀石这个身份,在帝王红线边缘反复试探,一点点壮大自己的力量,没想到这回竟砸了招牌,真真正正坐实了磨刀石的作用。

    此刻,他用眼角余光扫向六哥,见他昂首挺胸,一副斗鸡模样,竟较之幼时宫中多了几分精气神。

    李泓晔强行压住心中翻涌的情绪,面色愈发谦和,默默立于朝堂之上,一副不争不抢的模样。

    主子谦逊,不代表团队示弱。

    不同于李泓暄的孤家寡人,李泓晔借助当年与刘昭仪浅薄的母子情缘,一点点播种经营,在朝堂悄悄生根发芽。

    果然,虽被景泰帝砍了几根出头椽子,还是有人替李泓晔唱起了大戏。

    由点及面,竟有一小半朝臣纷纷出列力捧八殿下仁义,出钱出力,用石炭解了百姓燃眉之急,需得大家表扬。

    李泓晔等大家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了,才一副得了表扬,受宠若惊的样子,勉为其难的出列推辞,并将功劳统统转到了景泰帝的英明神武之上。

    “……儿臣所为,皆是秉承父皇宏愿,尽绵薄之力。父皇洪福齐天,大瑞百姓承蒙父皇庇佑,才能得以安然度过……”

    景泰帝虽不喜儿子搞小动作,但石炭的作用与好处实打实,见儿子有才干,嘴又甜。老父亲绷着的神色很快松弛下来,脸上多了几分暖意。

    正当这一幅父慈子孝,君贤臣忠的画面演绎得极为和谐之际,一个响亮的嗓音横插了进来。

    李泓暄虽未起身,但手捧奏章,躬身行礼,煞有介事,只见他朝着李泓晔拱了拱手道:“八弟发现石炭之利,确是好事,但儿臣以为石炭之利,不该仅限一时一灾,这是儿臣这几日日夜苦思,研究出的石炭论!请父皇御览。”

    景泰帝从彩虹屁中猛然惊醒,正在为李泓晔营造气氛的朝臣也纷纷侧目。

    而这几日惊叹于六小王爷脱胎换骨般口才的朝臣也打起精神,竖起耳朵。

    六小王爷又要闹哪一出?

    李泓暄迎着众人疑惑的目光,开始了他的演讲。

    “为今之计,木炭日益匮乏,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而因着柴木运输限制,燕京及四周的柴薪常平仓早已名存实亡。大瑞需要开发新能源……”

    双腿虽限制了李泓暄的行动,但并不影响他在朝堂上侃侃而谈。

    从石炭的用途,如今石炭从开采运输到交易过程中所有的限制,未来可以发挥的潜力,六小王爷一一道来。

    “为官之道,在于体恤民情;为政之要,在于解民之困。既然石炭又有多许多好处,我们就该发扬之,光大之。为了鼓励明鉴石炭交易,可以减免石炭运输税收,同时疏通水陆,发展漕运……”

    朝堂上不少人还是识货的。李泓暄所言,确实打开了大家的思路。

    石炭可解一时之急,那当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大方案。

    六殿下选择此刻抛出这样一个大方案,时机掐算得刚刚好。方才对八殿下的所有追捧,仿佛都成了这个大方案的铺垫。

    在众人赞赏的目光中,踌躇满志的六小王爷再次如孔雀般开屏。

    景泰帝吃紧看着李泓暄斗志满满的样子,心下暗暗吃了一惊,显然做了不少功课啊。

    这小子开窍后进步也太快了吧?

    末了,李泓暄看向李泓晔,毫不掩饰目光中的讽刺:“听闻石炭矿脉多在北地,不知八弟是否留意过?”

    【为爱发电之学习笔记】

    【延续之前对宋代寒冷期燃料危机的研究,我发现了宋代的能源革命。

    华夏文明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树木的大量砍伐。当然,也不能苛责古人,没有人能料想百年,甚至千年后的事情。比如当年森林茂密的黄土高坡,后来真的只剩下黄土与高坡。有史学研究说,盛极一时的长安失去都城地位除了战乱与边防威胁,也有北方地区生态恶化的影响。

    前代的卖炭翁伐尽了南山的树木,倒霉的宋代又遇到了历史上的寒冷期。

    据说仅宋仁宗在位期间,就遇到多次大寒。嘉佑三年(1058年)“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坊市寂寥,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倍增”,据说当年元宵灯会也被取消。

    煤炭最晚在汉朝已开始被用做燃料,当时称之为“石炭”,也写作碳。

    到了宋代,为了解决燃料危机,几位皇帝接力推广煤炭在民间的使用,尤其是宋神宗在熙宁元年(1068年)出台重大利好政策:从产煤区(怀州)进京的石炭不征收商税。

    与此同时,宋神宗还大搞水利工程,利于煤炭运输。

    一场能源革命从此拉开。

    据宋朝笔记《鸡肋编》记载,北宋末年,“汴都(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全部烧煤显然有那么一丢丢夸张,但至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仅解决了开封的柴荒,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促进了宋代冶铁、铸钱、瓷器制造等行业的兴盛,为宋代经济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在《中国的铁》一文中所指出:“从唐末到宋初,中国发生了可以称为燃料革命的一大事件,燃烧煤炭取得高热,并利用煤炭炼铁,使铁已有大量生产的可能。这就在世界史上出现了远东的优越地位。”

    历史的进步就是跨过一个又一个坎,不断出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话说,我这是写小说,还是在写论文,亲们怎么看?

    】

    最后附上苏轼记录徐州开采煤矿的《石炭歌》: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盘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