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谁像我爱你 > 第129章 上电视咯

谁像我爱你 第129章 上电视咯

    小县城的晚上七点半,初夏的天色刚刚黑下来没多久,对于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的人们来说,此时正好是晚饭后闲暇时间。或散步消食,或泡茶闲谈,整个小县城都沉浸在悠闲且安逸的岁月中。

    张丽萍正在收拾餐后的碗筷,偶尔发出陶瓷碰撞的轻微声响。张劲松此时已经坐在沙发上烧起了水,漫无目的地摁着遥控器,找着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

    今年新一季的虾苗月初已经放下去了,养殖初期张劲松基本都是不在家过夜的。不过倒也还没忙到整天泡在虾池里,一般都是等到十点十一点再过去,所以前面这两三个小时是他为数不多的轻松时刻。

    老俩口平常是没什么话的,张丽萍没什么见识,文化水平也不高,说来说去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张劲松一直以来脾气都比较火爆,也就是这一两年才稍微有些改变,这还是张煜在家的情况下。如今张煜在省城上学,少了他这样一个润滑剂在中间调节,夫妻俩就更加没什么交流了。

    张劲松随意的调着遥控台,在调到粤城卫视时习惯性地跳了过去,他向来是不怎么看新闻播报的。然而画面刚一调转,他就皱起了眉头,“嗯”了一声,把台调回去了。

    新闻主持人的声音瞬间响彻了整个客厅。

    “……大学生创业一直是我省大力扶持和关注的教育方针之一,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人能力。有这样一位大一新生,在入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学校的扶持极其优秀的个人能力,创办了以学生群体为主要成员的工作室,真切地帮助学校解决了特困生当下生活难、求学难的窘境。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记者的镜头,来了解一下这位华理工的学生张煜和他的米团网。”

    主持人脸上保持着专业的微笑,但张劲松和被声音吸引过来的张丽萍俩人都是目瞪口呆,根本没有仔细听主持人说的内容。他们的视线都停留在下方的滚动字幕上,那里一般是当前播报的新闻内容的总结。

    字幕上那句话连接起来也不长,就二十几个字:华理工创业大学生张煜已解决特困生一百余人生活问题。

    夫妻俩人面面相觑,还没来得及反应,下一秒画面一变,已经转到了主持人口中记者的镜头画面了。

    画面里,张煜难得穿上了得体的西装,他身高本来就不低,加上长年累月的锻炼,身架子保持地不错。再把头发那么一梳,该说不说还真挺人模狗样的。

    从周围的环境看,采访地点应该就是在米团网的工作室了,只不过视野里除了张煜和一只话筒外没有其他人,所以不好看出来接受采访的具体时间。

    张家夫妇已经看待了,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画面,旁边的水都烧开了张劲松也没有察觉。

    采访的记者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只是举着话筒让张煜回答。整个采访过程其实并不长,从头到尾也就五六分钟,而且基本是一问一答的方式。

    “张同学,是什么动力驱使你创办了米团网,你原先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的?”

    “一开始其实只是想自己试着做一个交流论坛。您知道,我是学计算机的,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我个人也是出于兴趣的原因才创办的。”

    “那后来是出于什么契机,让你开始关注到特困生这个群体的呢?”

    “这也算是机缘巧合吧。”画面中的张煜面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完全没有怯场或者吞吞吐吐的样子。“米团网创办之后,在学生群体中还蛮受欢迎的,加上学校的大力支持,所以发展得还不错。最开始帮助我运营网站的同学里就有家境不是太好的,因此在和学校领导沟通之后,才开始开辟部分盈利板块,目的就是解决学校特困生的生活问题。”

    整个过程其实很枯燥,画外记者问一句张煜答一句,而且可以看出来这么正经的回答不可能是张煜会说出来的话,明显是备了稿子的。问答的内容无非围绕着米团网的发家,张煜个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等。而张煜的问题也是一开始就奠定了基调的,主要突出的就是特困生问题的解决,再顺便带上华理工在其中的帮助和支持,突出一个互惠互利,互相成就。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记者很突兀的问了一个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这也是电视前的夫妻俩最为关心的,意思就是他经营米团网是否会分心影响学业。

    这个问题很突兀,和前面的采访内容虽然不算毫无关联,但毕竟不是本次采访的核心。这个是张煜在接受采访前特别要求的,只见原先还算比较淡定的张煜,在记者问出这个问题后明显态度热切了起来。他原先一直看着画面外记者的目光也突然转移到镜头前,对着镜头很兴奋地掏出了准备好的东西。

    一张奖状,一本证书,以及一个透明的水晶奖杯。

    “说到这个我就不困了。”张煜显得很是亢奋,他甚至微微撑起了身子,把奖状、证书和奖杯轮流举到镜头前各停了好几秒,方便电视前的人们看清楚上面的字。

    “您看,虽然我创办了米团网,但我学习可一点没落下。”张煜一边展示一边说道:“这个是06年度三好学生奖状,这个是这个学期评出来的学习之星证书和奖杯。您看,这可是有学校盖章的,我和您说,这玩意可难拿了……”

    “呃,看得出来,张煜同学虽然肩负着特困生一事,但同时学业方面也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记者适时地打断了还想说点什么的张煜,同时给这段场外采访做了结束语。

    “以上内容就是我们本次创业大学生张煜的相关报道,接下来的内容交回我们的演播厅。”

    有关张煜的采访就在这样略有些慌乱的情景中结束,画面转回到演播厅时,新闻主持人照例夸了几句,然后就进入下一个新闻了。

    张劲松和张丽萍俩人的表情简直一样一样的,懵逼中带着迷茫,甚至在心里想着,刚刚上电视的那个臭小子真的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同名同姓又长得有八分相似的人?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客厅里陷入诡异的沉默中。这时候张劲松的手机突然响起,这才把夫妻俩的神识拉了回来。

    张劲松摸出手机一看,看了一眼来电后按了接听,然后就是“嗯”“对”“好好”一阵敷衍,没到一分钟就挂了电话。

    “谁,谁啊?”张丽萍还在错愕当中,连话都说不太清楚。

    张劲松叹了口气:“你儿子出名了,刚刚是他姑姑,她一家子也看到新闻了。”

    张丽萍哦了一声,接着反应过来白了自家男人一眼:“那也是你儿子!”

    话音刚落,夫妻俩的手机不约而同响起了铃声。夫妻俩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无奈,只得自顾自地接电话去了。

    余震网咖,吧台后面的小房间里,老板窝在沙发上,满面笑容地捏着手机和谁聊着天。

    现在已经四月底了,天气也开始逐渐燥热起来。余震本身就有些肥胖,一到夏天更不爱走动了,连带着去清河酒吧的次数都减少了。

    “我就说这小子上大学也不会老实的,你看看,连电视都上了。”

    “这才不到一年,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是这小子干不出来的。”

    “要我说,张煜这小子还真是天赋异禀。我和张老哥也算熟,看着也不像他能教出来的孩子。”

    “老余,你得承认,这世界上确实是有天才的。”

    余震不置可否,算是默认了这个说法。“老咯,也不知道那臭小子回来还认不认咱俩这合作伙伴。”

    “你是不是吃顶了,那小子是什么人你不清楚?”徐海东笑骂道:“狗从他身边路过都要被他薅一手毛,何况咱俩每个月还跟他分上万块钱呢。”

    “老徐啊,你这比喻我怎么听得那么刺耳啊,我可不是狗。”

    “去你妈的。”

    采访结束之后,张煜身边的所有人都显得很兴奋,虽然他们没出镜,但这份荣誉是属于米团网所有人的。但张煜心里却有些忐忑,新闻播出去了,传入爹妈耳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区别只是早和晚的事情。虽然他最后也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效果如何他也不好说。毕竟老俩口的性格他是清楚的,老妈还好说,老爹可是会真的一言不发直冲学校,给他来一顿父爱如山的。

    事已至此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是死是活也就这两天的事情。张煜也不愿意毁掉了众人的兴致,干脆大手一挥,晚上聚餐。

    众人欢呼雀跃,为了亲眼看着自己老板接受采访,几乎所有人都是一下课就赶过来围观的。在兴奋的情绪加持下,虽然已经临近九点了,但也没几个人真的觉得饿。张煜自掏腰带把人都带到老地方“广食府”,加上宿舍的兄弟们,接近二十个人包了个打包箱,开了两张桌子。

    在座的人都知道张煜不喜欢那种老板做派,但在饭菜上齐之后还是习惯性地看向了他,希望他能讲几句。余子瑶就坐在他旁边甜甜的笑,眼睛甚至舍不得挪开一下。赶回来的孙雨涵现在已经懒得去给她灌输什么“女性独立”的话语了,一个是真的劝不动,一个是自从工作后对张煜愈发了解,心里那种防备也就慢慢褪下了。

    看到全场的目光都汇集在自己身上,张煜愣了一下,瞪着大眼睛:“干什么,都看着我干什么?我这个人很腼腆的,容易害羞。”

    众人哄的一声爆发出一阵不屑的嘲笑声,说你腼腆,这话谁信谁脑子有问题。

    程晓云在张煜另一边悄悄问道:“老板,这么重要的场合,你不准备说点什么吗?”

    “说点什么?”张煜一头雾水,想了想站起来,端起手边的饮料,语气有些悲怆。

    “兄弟姐妹们,我张某人是死是活就看接下来这几天了。别的不说了,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