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四合院:开局秦淮如送上门 > 第701章 了解花纹

四合院:开局秦淮如送上门 第701章 了解花纹

    这时文墨走上前来解释,“这叫‘阴阳耦合纹’,内外两侧各占一部分,需合起来才能解读其含义。”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小斌追问。

    “这是一种权力象征,只有能进入此门者才能真正了解花纹的意义。”

    “形式主义啊!”

    元翔笑着说,“这简直多此一举!”

    文墨点了点头,“这类设计确实在早年仅出现在贵族阶层,并逐渐被淘汰,但在墓葬中仍得以保留。”

    我心里一动,“这么说来,前面会不会是某处墓葬呢?”

    “不一定!断代不准确,还无法确定。”

    袁安四处张望,“根据这些现象,很可能是某个墓葬。”

    说完看向我的舅舅,“您觉得呢?”

    舅舅凝视罗盘片刻后开口:“这里虽然是个阴宅佳地,磁场虽有些紊乱但基本方位明确。

    甲巳单阴、乙辛位主,确实是极佳选择。”

    袁安点头,“文墨年轻却见闻广博,不知师从何处?不知道尊长是否健在?”

    ### 第五十七章 墓道中的秘密

    李涛的问话让我感到非常困扰。

    他直截了当地询问他人长辈是否健在,实在是失礼之举,换作是谁也觉得不自在。

    不过苏墨对此并没有生气,只是默默地看了看李涛,并未回应。

    李涛的话显然并非空穴来风,或许他是在试探苏墨,甚至他已经猜测到了苏墨的真实身份。

    然而苏墨依旧没有作出任何反应,这令李涛显得十分尴尬,嘴唇微微一动却没有开口,最终只挥了挥手示意我们继续前进。

    我们顺着通道前行,前方确实出现了袁安提及的壁画。

    尽管我还没有仔细研究其内容,但这些画的出现无疑增加了这个地方阴森而古老的氛围。

    手电筒的光芒下,我在墙壁上逐一打量那些画像。

    当第一眼看到时,心中不由泛起一阵熟悉的感觉,仿佛曾在哪里见过这类图案。

    画风古老,黑白色调清晰分明,线条简洁,但表达力非凡,叙事风格明显。

    两边石壁分别展示了不同的场景:左侧描绘战事,右侧则是日常生活片段。

    最左侧的一幅图描述了一次宏大的战斗场面,双方对阵规模盛大,虽细节丰富却显得有些凌乱。

    然而画面中有一人物引人注目,此人头生双角,站于一方军队之前,英姿勃发。

    联想到先前的情况,不难推测这位角首之人应是蚩尤,对面自然是轩辕黄帝的军队。

    第二幅壁画继续描绘着这场激烈交锋,显示蚩尤率领下的九黎部落一度占据上风。

    从画面内容上看,历史记载大致相符。

    郑明走了过来,审视后说:“这显然是涿鹿之战的场景,相比传说中的神魔元素如风雨师与魃龙等神话故事而言,这些图像看起来更像一次实际发生的军事冲突。

    唯一的奇怪之处便是蚩尤头部上的犄角。”

    我略作思索回答道:“或许可以有两层解释。

    一种可能,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土地确实存在异形人类群体,因人口稀少被我们同化或 ** ;另一种可能是蚩尤族中存在一种罕见的遗传特征——例如头顶生角的现象,但随着他们的覆灭消失无踪了。”

    郑明确然若有所思地点头,继而一笑,“好吧,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意义了。

    数千年前的事情无法证实,让我们专注于接下来的内容。”

    来到第三幅壁画跟前时,他立即惊愕地说:“等等,刚才占据优势的九黎部落怎么变得人数骤减了?”

    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从最初的壮观场面迅速转变到现在,九黎部落的数量似乎锐减。

    大家相互看了一眼,皆是一脸疑惑。

    郑明猜测道:“或许是画家厌烦绘画繁琐的过程,简化处理了一些人物形象。”

    我认为这个理由难以成立。

    “不太对,如果真是省笔,他们理应对敌人减少刻画才是逻辑。”

    转眼发现苏墨靠近墙壁凝视,便跟随过去查看他在研究什么。

    靠近之后,我看见苏墨的手电聚焦在一群若隐若现的模糊影像上。

    “你在看什么?”

    我轻声询问。

    苏墨抬眼指出:“这些模糊的影像表现得很特殊,它们与之前的清晰的人物画法不同。”

    果然如此,通过调整视角和光源强度,隐约可见一些虚影,这使得原本身材高大众多的九黎战士突然减少之谜得到了解答——这些人其实仍在,只是画成了半透明的状态,除非靠拢才能看出。

    但一个新问题随之而来——为何采用此方法?

    “应该是年代久远导致部分褪色吧?”

    郑明轻松地说。

    二哥皱眉摇头不同意这种看法,“这地方似乎并不简单……为什么独这部分画成这般模样呢?也许是有意为之。”

    郑明不以为意,“材料差异而已。

    毕竟如此庞大的壁画用了不同批次颜料,或许某次品质不佳才会造成现在的情形。”

    正当我们都接受该解释之时,李涛再次接近,细细观察之后否定上述观点。

    “不对,古人常用植物矿物色素,不易褪色却容易剥落。

    由此看,这里故意为之且用意深藏。”

    他还强调模糊区域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绘法,“对比其他清晰的部分就能分辨。”

    根据李涛指认的方向,确认了两种区别明显的表现手法,清晰的人物以细黑线框住后再填满白色的背景。

    而虚化角色则省去了黑色描边,仅仅施以淡淡的灰白填充,所以显得更加黯淡无光。

    我不禁惊叹

    尽管我注视着这幅壁画,但之前的画面中奇异的场景仍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驱之不散。

    我甩了甩头,急切地看向下一幅画,期望从中找到答案。

    然而,当我终于看到下一幅画时,不禁呆住了——这幅壁画已经被人为破坏得面目全非,墙面四分五裂,仿佛遭到了剧烈的冲击。

    这样的变故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壁画被彻底损毁,连残片都没留下。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越是这样,我对这幅壁画内容的好奇心就越强烈。

    这是描述战争的左墙上最后一幅画,它本该揭开这场古老战争的秘密,但如今这个秘密将永远成为谜。

    是什么力量促使某人如此不留情面地毁掉了这些珍贵的图像?心中的懊恼与无助交织在一起,令人无法释怀。

    我们只得转向右边的壁画。

    右边的画面风格虽相似,但在内容上大为不同。

    看着这些壁画,我总有似曾相识之感。

    来到第一幅右墙的壁画前,我发现这里的场景并不如战争场面那般宏大和血腥,而是透露出一股苍凉悲怆的气息。

    一群人在逃亡的路上遭遇猛兽追击。

    如果两边的图合起来看,这应该是战后的情景——或许是败北的九黎部落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

    下一副壁画显示这群人 ** 队伍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人继续长途跋涉,而另一小部分则离开了队伍。

    在细看画面时,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高大的身躯,背部生有双翅,面部如同鸟类一般,我不禁喊道:“你们看看这个人!他像是欢遒!”

    元夕顺着我指的位置看了过去,有些疑惑:“欢遒是谁?”

    元夕在上次单桓古城中并没有见过这个人,因为那时他已经被人带走。

    所以,对欢遒了解甚少。

    “就是我们在单桓 ** 。”

    我解释道。

    “可是欢遒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元夕皱眉,“我还记得在别的地方也看到过类似的图画。”

    我也同样困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向前。

    下一幅壁画更加简单,描述的是那一小股人最后抵达了一处层峦叠嶂之地——显而易见是指十万大山。

    然而,我的期待再次落空——这一边的后续壁画也被摧毁了,同样是暴力痕迹明显,根本什么都看不清。

    怒意从我心头涌起,“这究竟是谁干的?!”

    但我也只能无可奈何。

    田老四挥手示意大家休息片刻,并让我们警惕周围的动静。

    “尤其是那边的夔。”

    他说道。

    然后又向我和文墨点了点头,我们知道他的用意。

    无奈之下,我也只好点头应允。

    此时此刻,我心里满是憋屈,几乎要触摸到事情 ** 的那一刻却功亏一篑。

    就在这时,二叔和袁安退回先前的迁徙场景前若有所思。

    “二叔,这画到底什么意思?”

    我走过去询问道。

    二叔摸着下巴,沉声道:“这些图讲述的是远古的故事。

    秦朝之后关于远古的记载稀缺,许多历史事件变成了神话传说。

    但这两侧的壁画为我们呈现了那段历史。

    虽然咱们只是一些盗墓者,可这些发现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这时,元夕接话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害惨了许多东西失传。”

    我点头表示认同:“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为了统一思想。

    根据某些古文献,秦始皇重点烧毁史书而非其他类型的书籍,因此大量远古史料遗失。

    或许秦始皇有另一个目的:掩盖某些重大历史。”

    袁安赞同:“的确,历史上不少君主为了统治稳定都这么做。

    他们需要隐去那些可能影响国本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