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桃源古风直播,开局被大熊猫跟踪 > 第145章 传统古法制盐,国风传承人联动!

桃源古风直播,开局被大熊猫跟踪 第145章 传统古法制盐,国风传承人联动!

    第145章  传统古法制盐,国风传承人联动!

    人多,菜的需求也大。

    很快厨娘大嫂发现油不够了。

    不仅油不够,盐巴也不够。这让后厨的抖勺大嫂犯愁。

    “萧站长,小山跑一趟买盐呗,再买点油。”

    萧璆也犯难,倒是他们管护站准备不充分了。但天色晚了,下山路难走,来回一趟得至少两个小时,文旅局干部还是得饿肚子。

    陶家伯娘二话不说,切下一大块猪板油,丢到砧板上,大嗓门粗。

    “油不够,熬呗!”

    村里乡亲开始用猪板油,现场熬油,这让海外的网友们看得十分新奇。

    “你们东方的炒菜油,都是这样熬出来的?”

    海外有一档美食节目很火,唐人街美食挑战赛。但主办方故意刁难唐人街厨子,故意没有给植物油,这就导致唐人街的东方厨子整个挑战赛,没有油用。

    现在,村里乡亲现场熬制炼油,熬出的还是最纯正的猪油,让海外粉丝眼睛都瞪大。

    唐苏对镜头笑道。

    “咱们老家会用猪板油熬油,用猪油做的菜可香哩。”

    “葱油拌饭、猪油渣炒青菜、葱油拌面、鸡蛋木耳韭菜饺子,阳春面上飘一层薄薄的猪油,那滋味鲜的很。”

    猪油做菜,突出猪油独特的香味和口感,一口下去满满的肉香。

    海外粉丝们忍不住吞了吞口水,咕咚。

    听上去好馋人。

    东方不愧是美食大户,他们都想飞去种花家尝一尝猪油阳春面。

    “东方人做菜真神奇,油还能传统办法熬出来。”

    “我们油不够,都是去超市里买,居然还能现场做。”

    “学到了学到了!我这就去熬一块猪油。”

    “不对!上帝啊,我们超市里压根没有猪板油这个东西!”

    海外粉丝突然发现,在东方很便宜的猪板油,海外都买不到。

    就连猪下水,他们超市里都很难买到?

    这是和什么美味失之交臂了?

    他们开始向往,来东方种花家尝一尝直播间推荐的当地美味。

    油不够还能现场熬猪油,但盐巴不够……可就让后厨大嫂愁坏。

    唐苏领着乡亲姑嫂,去盐井打卤水。

    她找到村里的盐井,在盐层上打两根管子进去,一根注入清水,另一根出来的是饱和盐水,然后将这些卤水烧开,将水蒸发掉,放在暖风机下烘干,就得到盐。

    竹海深处有盐井,一群村里姑娘打水,取卤水。

    汉服小姐姐领着姑娘们烧开卤水,风干得到盐巴。传统味十足的气息,好像跨越千百年时间长河,从古画卷中缓缓走出。

    视频画面安安静静,没有一个人多说话,但偏偏让网友们看得如痴如醉。

    “古盐制法?”

    “我的天!这是古老盐井啊,承载百年历史。”

    “我居然在直播间看见远古制盐法,这是古人智慧结晶。”

    “太还原了!我好像看见教材书里的传统制盐法,妥妥的老祖宗千年智慧结晶!”

    “妈呀,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小姐姐你连古法制盐都会?”

    “还有什么是主播小姐姐不会的吗?”

    “周姐和提莫姐都穿汉服,古风汉服小姐姐团集体古法制盐,又帅又甜!”

    提莫姐,和周姐跟在唐苏左右,三人有说有笑。

    唐苏穿着素净的汉服襦裙,提莫穿的是宋制对襟长袄汉服,周姐穿着交领马面裙。

    三个漂亮女孩谈笑风生,集体参与古法制盐,甜蜜的三女画面,嗑哭网友。

    他们本来觉得,唐苏这套襦裙已经很美,没想到她身边的两个国风女孩同样漂亮。漂亮孩子身边还是漂亮孩子。

    三个女孩携手一起风干,烘晒得到盐巴,传统的古法制盐,和古画中走出来一般的三个汉服女孩,让网友们看得怦然心动。

    这温馨美好的画面,太养眼了!

    唐苏对镜头浅浅一笑。

    “村里的盐井是井矿盐,内陆水体沉积而成,基本上不与其他矿物质共生,水分蒸干后留下的就是盐。”

    “以卤水为原料,通过煮盐的方法得到盐结晶。”

    就是说,这片地方在亘古之前有大海,海水被地壳埋住了。所以盐矿一般一大片都是几百米厚的盐层,其中没什么矿物杂质。

    过去盐民用木制水桶,盐卤水井中背上卤水,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倒在盐田里风干结晶,就成了盐。

    藏区芒康县的制盐,是传统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芒康出产的盐又叫糌粑盐,是打酥油茶的必备之品。

    制盐是盐井人的生存之本。

    这时候,芒康千年古盐田的盐场场长,也被人艾特了巴蜀直播间。

    佤族场长微微一愣,看得出神。

    “巴蜀还留有盐井?”

    他的千年古盐田在澜沧江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晒盐场。他从爷爷,爷爷又从爷爷的爷爷那里,接下传承了1300年的制盐技艺。

    佤族场长的盐场晒盐方式已经传承了1300多年,是全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古代盐场。

    佤族场长看直播间视频,忍不住“嘭”一下拍案站起,哈哈大笑叫绝。

    “好,好,好!”

    他连说三个好,赶紧命人联系巴蜀直播间唐苏,想要求个广告热度。

    “快,巴蜀直播间的主播同意了。把我们拍摄的宣传视频,发给她!”

    巴蜀田园直播间的账号,出了一个联动短视频。

    短视频宣传中,艾特了芒康县制盐场,刚开始让网友们困惑不解。

    但他们点开视频后,猛地眼前一亮,拍案叫绝。

    联动视频中,是无人机升到百米高空的俯拍画面。

    画面中,可以看到奔腾的澜沧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将盐田一分为二。上盐井盐田出产白盐,西面的加达、曲孜卡出产的盐为红盐。

    排列整齐的盐田与五颜六色的卤水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漂亮。

    几位老乡正在盐田中忙碌着,他们有的在培整盐田,有的在清扫井盐、有的则在抽取盐水,各施其责,正在还原传承1300年的原始古法晒盐技艺。

    视频背景音乐用的是传统民歌。

    民歌悠长浑厚,圆润铿锵、韵味悠长,仿佛澜沧江的盐工号子放声歌唱,缓缓出现在世人面前,讲述被人遗忘的古老故事。

    “幺嫂幺嘞,背起背篓捞柴烧,  路又窄来山又高……  ”

    “掌船人练的撑篙竿,闲言几句随风散……”

    节奏短促又嘹亮,让全网跟着摇头晃脑哼起来。

    所有人好像看见雪山下的澜沧江,峰回路转,经过春夏秋冬岁月更替,但没有改变的是传统留下来的古法晒盐手艺人。

    非遗文化部的老者,激动地双目闪着泪花。

    他原本以为古法晒盐技艺,终会走向没落,衰败,然后消失在历史长河。没想到由巴蜀主播做了联动,拉高热度。

    全网都在热评古法制盐,还有网友热情的想要去芒康县制盐场看一看。

    看看古人传承的智慧,老祖宗留给后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的嘱托。

    非遗文化部的老者,激动地白发在风中苍茫扬起,嗓音颤抖。

    “谢谢你,巴蜀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