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 第262章 嘴上功夫
热门推荐:
我低调修仙后成功飞升
摊牌了我真是封号斗罗
一刀归一
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
高调闪婚陆少后,前任气的绝食了
重生60:从深山打猎开始致富
九公主又美又飒
咬春靥
国道小饭店通万界,我赚麻了
郑有德连忙躬身:“回禀王爷、各位大人,此事......”说着将目光瞥向一旁的李大力。
“怎么?有人阻止你办案?”李泰追问。
李大力起身:“启禀王爷、各位大人,锦衣卫奉命在钦差到达前对此事进行初步调查。缙云馆驿一干人涉案人等,包括驿丞、驿卒、厨娘、杂役等,皆收押在驿馆之内,严加看管,绝无疏漏!今日便可与郑大人交接人员、案卷以及相关物证。”
“很好。”李泰点头。
只见李大力从怀中掏出一沓纸张,双手奉上:“王爷,经初步调查,缙云官驿伙夫王小二,与诚意伯病故有重大干系,这是此人的供词。”
在坐的人皆是一惊——已经查出眉目了。
朱樉示意李大力将供词拿给他,大概浏览了一遍,心里咯噔一下,暗道此事不妙:“你们也都看看吧。”说着将供词递给了李泰。
“岂有此理!王爷,诸位大人,此供词荒谬绝伦,漏洞百出!简直是一派胡言!”李泰看着那份供词,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被侮辱般的愤怒,“一个卑贱的伙夫,为了一百两银子和一个空头驿丞的许诺,就敢毒害诚意伯这样的朝廷柱石?事后竟不逃走,还留着毒药罪证?这合乎常理吗?更荒谬的是,他竟攀咬什么‘姓胡’的京城人士?还说什么‘大靠山’?这分明是受人指使,恶意构陷!其心可诛!”
他猛地将供词拍在右手边的茶案上,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秦王朱樉身上:“王爷!此等粗劣不堪、意图挑起朝争的诬陷之词,根本不足为信!下官以为,应立即严惩造谣诬陷的王小二,揪出主谋,以正视听!此案,还应从刘公沉疴旧疾、旅途劳顿入手详查,方为正途!” 他的态度极其强硬,极力要将“姓胡”这条线索掐死在萌芽状态。
就在李泰大发雷霆的时候,大理寺右少卿周志乾浏览完供词说道:“李侍郎此言差矣!”
周志乾年近四旬,面容方正,眼神坚毅,与左少卿王范都是刘基一手提拔的干吏,此次前来缙云就是要查清真相,还刘基一个公道。此刻他脸色铁青,目光炯炯直视李泰:“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凭你一句话就定了查案方向?!死的不是寻常百姓,是功勋卓着、深受先帝和陛下倚重的诚意伯!仅凭‘不合常理’四字,就要将如此关键的证人证词一笔抹杀?这岂是查案之道?!”
他拿起供词,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王小二所述,时间、地点、人物特征、许诺好处,皆言之凿凿!他亲手下药,药效已验证无误!此乃直接人证!至于他为何不逃?为何留下毒药?确实值得怀疑,也正是本案蹊跷之处,更需深挖其背后是否受人胁迫或另有隐情!‘姓胡’二字,虽不可轻信,但亦不可因其可能牵连显贵就避而不查!此乃掩耳盗铃之举!”很显然,周志乾已经将‘姓胡’二字直指胡惟庸。
周志乾转向朱樉,深深一揖:“王爷!下官恳请王爷明鉴!此供词纵然疑点重重,却是一条明线!若因畏首畏尾而弃之不顾,则真凶逍遥法外,诚意伯九泉之下何以瞑目?朝廷法度威严何在?下官请王爷钧旨,立即提审王小二,详查其口供细节,追查其所言‘胡姓’之人的来历,以判定其所言真假!同时,彻查馆驿上下所有人员背景、行踪、财物情况!任何线索,皆不可放过!”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对恩公冤死的悲愤和对真相的执着。
堂内气氛瞬间剑拔弩张。李泰脸色难看,正要反驳,一直沉默的监察御史邢雄开口了。他捋着颌下短须,脸上挂着圆滑的笑容,声音不急不缓,仿佛在调和矛盾:
“王爷,二位大人稍安勿躁。李侍郎维护朝廷重臣清誉之心,拳拳可鉴;周少卿为诚意伯刘公求一个真相的急切,下官亦感同身受。然则,”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手中的供词,带着审视,“查案之道,首重实证,亦需兼顾大局。王小二供词,确如李侍郎所言,颇多疑窦。若按其所说追查,更是兹事体大,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野震荡,动摇国本啊!”
他顿了顿,看向朱樉,语气显得语重心长:“王爷,下官愚见,眼下证据尚不明朗,若大张旗鼓地追查,恐正中奸人下怀,使其借机兴风作浪,扰乱视听。不若…先集中精力查清王小二本身,查其是否受人收买指使?所描述之人是否真的姓胡?待这些根基夯实了,若真有线索指向京中某位大人,再行禀报圣裁,徐徐图之,方为稳妥。如此,既能查案,又可避免无谓风波,保全朝廷体面。不知王爷与二位大人以为如何?”
“这还有什么可查的?分明是栽赃陷害,扰乱朝纲?那个王小二没准儿是元人探子?”李泰大声吼道。
“当然要查。不查怎么知道真相,也许正如李侍郎所言,那人是个探子!”周志乾大声反对。对面的三个浙江地方官闭口不言,这供词他们虽然没看,但是听也听明白了,这水深得很,目前还是别掺和为好。李大力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看戏。
朱樉被这两个人吵得头昏脑胀,李泰的激烈否认,周志乾的据理力争,让他这个只想“玩玩”的王爷无所适从,腹诽朱标给他派了个什么烂差事。他看看李泰,又看看周志乾,最后烦躁地挥挥手:“好了好了!吵得本王头疼!查,当然要查!那个…王小二,再审!再审!把他说的那个什么京城来的人,给本王查清楚!是圆是扁也得有个说法!至于别的…”他顿了顿,看了眼邢雄,“邢御史说的也有点道理,先查着看吧!李侍郎,周少卿,你们…商量着办!务必给本王…给朝廷一个交代!”
朱樉觉得此案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他实在不想碰,可在钦差的位子上又不能不说些什么,稳定局面,否则岂不显得他这个钦差太无能。可他心中一点儿想法和头绪都没有,所以最终模糊了案件的焦点,将皮球踢给了李泰和周志乾。
李泰心中暗松一口气,邢雄嘴角勾起不易察觉的弧度。唯有周志乾,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与不甘,但他依旧挺直脊梁,对着朱樉拱手:“下官遵命!必竭尽全力,查清此线!”
这时太医院典簿杜天僖起身,对朱樉拱手:“王爷,能否允准下官查验诚意伯的遗体以及药粉,以便确认刘公的死因。”
“哎,对,你说得太对了。”朱樉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那个...杜...”
“下官,杜天僖。”
“好。杜太医,你先去查验清楚。有了结果之后,你们再商量个办法,告诉本王。”朱樉大手一挥,“行了,各自去忙吧。”
众人散去。李泰回到房间,赶紧修书一封,安排心腹送至京城。周志乾立即以钦差协理的名义,动身去缙云官驿提审王小二。邢雄则开始不动声色地接触地方官员,试图摸清周志乾查案的动向并设置“合理”的阻力。
一场堂会下来,三位浙江的官员,大眼瞪小眼,插不上话。
“二位大人,卑职该如何行事啊?”待其他人走后,郑有德问安然和孙克义。
“我怎么知道!”孙克义不耐烦地回道。
“锦衣卫不是要交接人员和物证嘛,先办好这件事再说。”安然边走边说。
“是,卑职这就去办。”
“怎么?有人阻止你办案?”李泰追问。
李大力起身:“启禀王爷、各位大人,锦衣卫奉命在钦差到达前对此事进行初步调查。缙云馆驿一干人涉案人等,包括驿丞、驿卒、厨娘、杂役等,皆收押在驿馆之内,严加看管,绝无疏漏!今日便可与郑大人交接人员、案卷以及相关物证。”
“很好。”李泰点头。
只见李大力从怀中掏出一沓纸张,双手奉上:“王爷,经初步调查,缙云官驿伙夫王小二,与诚意伯病故有重大干系,这是此人的供词。”
在坐的人皆是一惊——已经查出眉目了。
朱樉示意李大力将供词拿给他,大概浏览了一遍,心里咯噔一下,暗道此事不妙:“你们也都看看吧。”说着将供词递给了李泰。
“岂有此理!王爷,诸位大人,此供词荒谬绝伦,漏洞百出!简直是一派胡言!”李泰看着那份供词,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被侮辱般的愤怒,“一个卑贱的伙夫,为了一百两银子和一个空头驿丞的许诺,就敢毒害诚意伯这样的朝廷柱石?事后竟不逃走,还留着毒药罪证?这合乎常理吗?更荒谬的是,他竟攀咬什么‘姓胡’的京城人士?还说什么‘大靠山’?这分明是受人指使,恶意构陷!其心可诛!”
他猛地将供词拍在右手边的茶案上,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秦王朱樉身上:“王爷!此等粗劣不堪、意图挑起朝争的诬陷之词,根本不足为信!下官以为,应立即严惩造谣诬陷的王小二,揪出主谋,以正视听!此案,还应从刘公沉疴旧疾、旅途劳顿入手详查,方为正途!” 他的态度极其强硬,极力要将“姓胡”这条线索掐死在萌芽状态。
就在李泰大发雷霆的时候,大理寺右少卿周志乾浏览完供词说道:“李侍郎此言差矣!”
周志乾年近四旬,面容方正,眼神坚毅,与左少卿王范都是刘基一手提拔的干吏,此次前来缙云就是要查清真相,还刘基一个公道。此刻他脸色铁青,目光炯炯直视李泰:“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凭你一句话就定了查案方向?!死的不是寻常百姓,是功勋卓着、深受先帝和陛下倚重的诚意伯!仅凭‘不合常理’四字,就要将如此关键的证人证词一笔抹杀?这岂是查案之道?!”
他拿起供词,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王小二所述,时间、地点、人物特征、许诺好处,皆言之凿凿!他亲手下药,药效已验证无误!此乃直接人证!至于他为何不逃?为何留下毒药?确实值得怀疑,也正是本案蹊跷之处,更需深挖其背后是否受人胁迫或另有隐情!‘姓胡’二字,虽不可轻信,但亦不可因其可能牵连显贵就避而不查!此乃掩耳盗铃之举!”很显然,周志乾已经将‘姓胡’二字直指胡惟庸。
周志乾转向朱樉,深深一揖:“王爷!下官恳请王爷明鉴!此供词纵然疑点重重,却是一条明线!若因畏首畏尾而弃之不顾,则真凶逍遥法外,诚意伯九泉之下何以瞑目?朝廷法度威严何在?下官请王爷钧旨,立即提审王小二,详查其口供细节,追查其所言‘胡姓’之人的来历,以判定其所言真假!同时,彻查馆驿上下所有人员背景、行踪、财物情况!任何线索,皆不可放过!”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对恩公冤死的悲愤和对真相的执着。
堂内气氛瞬间剑拔弩张。李泰脸色难看,正要反驳,一直沉默的监察御史邢雄开口了。他捋着颌下短须,脸上挂着圆滑的笑容,声音不急不缓,仿佛在调和矛盾:
“王爷,二位大人稍安勿躁。李侍郎维护朝廷重臣清誉之心,拳拳可鉴;周少卿为诚意伯刘公求一个真相的急切,下官亦感同身受。然则,”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手中的供词,带着审视,“查案之道,首重实证,亦需兼顾大局。王小二供词,确如李侍郎所言,颇多疑窦。若按其所说追查,更是兹事体大,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野震荡,动摇国本啊!”
他顿了顿,看向朱樉,语气显得语重心长:“王爷,下官愚见,眼下证据尚不明朗,若大张旗鼓地追查,恐正中奸人下怀,使其借机兴风作浪,扰乱视听。不若…先集中精力查清王小二本身,查其是否受人收买指使?所描述之人是否真的姓胡?待这些根基夯实了,若真有线索指向京中某位大人,再行禀报圣裁,徐徐图之,方为稳妥。如此,既能查案,又可避免无谓风波,保全朝廷体面。不知王爷与二位大人以为如何?”
“这还有什么可查的?分明是栽赃陷害,扰乱朝纲?那个王小二没准儿是元人探子?”李泰大声吼道。
“当然要查。不查怎么知道真相,也许正如李侍郎所言,那人是个探子!”周志乾大声反对。对面的三个浙江地方官闭口不言,这供词他们虽然没看,但是听也听明白了,这水深得很,目前还是别掺和为好。李大力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看戏。
朱樉被这两个人吵得头昏脑胀,李泰的激烈否认,周志乾的据理力争,让他这个只想“玩玩”的王爷无所适从,腹诽朱标给他派了个什么烂差事。他看看李泰,又看看周志乾,最后烦躁地挥挥手:“好了好了!吵得本王头疼!查,当然要查!那个…王小二,再审!再审!把他说的那个什么京城来的人,给本王查清楚!是圆是扁也得有个说法!至于别的…”他顿了顿,看了眼邢雄,“邢御史说的也有点道理,先查着看吧!李侍郎,周少卿,你们…商量着办!务必给本王…给朝廷一个交代!”
朱樉觉得此案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他实在不想碰,可在钦差的位子上又不能不说些什么,稳定局面,否则岂不显得他这个钦差太无能。可他心中一点儿想法和头绪都没有,所以最终模糊了案件的焦点,将皮球踢给了李泰和周志乾。
李泰心中暗松一口气,邢雄嘴角勾起不易察觉的弧度。唯有周志乾,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与不甘,但他依旧挺直脊梁,对着朱樉拱手:“下官遵命!必竭尽全力,查清此线!”
这时太医院典簿杜天僖起身,对朱樉拱手:“王爷,能否允准下官查验诚意伯的遗体以及药粉,以便确认刘公的死因。”
“哎,对,你说得太对了。”朱樉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那个...杜...”
“下官,杜天僖。”
“好。杜太医,你先去查验清楚。有了结果之后,你们再商量个办法,告诉本王。”朱樉大手一挥,“行了,各自去忙吧。”
众人散去。李泰回到房间,赶紧修书一封,安排心腹送至京城。周志乾立即以钦差协理的名义,动身去缙云官驿提审王小二。邢雄则开始不动声色地接触地方官员,试图摸清周志乾查案的动向并设置“合理”的阻力。
一场堂会下来,三位浙江的官员,大眼瞪小眼,插不上话。
“二位大人,卑职该如何行事啊?”待其他人走后,郑有德问安然和孙克义。
“我怎么知道!”孙克义不耐烦地回道。
“锦衣卫不是要交接人员和物证嘛,先办好这件事再说。”安然边走边说。
“是,卑职这就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