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 > 第23章 王爷造反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 第23章 王爷造反

    袁天纲回长安城仅四日,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正月十七日,正在朝会,突然接到一急报:燕郡王、泾州都督李艺占据泾州反叛。

    李艺原名罗艺,他有一个非常出名、英年早逝的儿子──“俏罗成”。李艺因屡建战功,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被太上皇李渊赐姓李,封燕郡王。

    李艺属于故太子李建成心腹党羽,曾为李建成招募过三百突骑兵编入东宫长林兵。李艺依仗功劳、故太子李建成的靠山,骄傲自大,不把李世民放在眼里。曾有一次,李世民的心腹到他的军营,李艺无故殴打他们。太上皇李渊发怒,将收押李艺到大理寺监狱里,不久念其功劳又释放了他。

    李世民即皇帝位,李艺内心不安。曹州妖巫李五戒对李艺说:“郡王富贵的神色已显现!”劝他造反。李艺就假称奉行密敕,勒令泾州都督府的军队及其弟豳州都督罗寿举兵造反。

    李世民听说李艺造反,大怒!为了帮助自己的大舅哥长孙无忌多捞些政治资本,于是下诏书:任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行军总管,名将李积为副将,率北衙禁军讨伐李艺。北衙禁军一到豳州城下,豳州都督罗寿的军队刚交战就一触而溃。

    豳州的溃兵逃进泾州城,李艺部将赵慈皓听到李积率领的朝廷讨伐大军快来了,暗中与统军杨岌图谋李艺,没想到事情败露,李艺斩杀了赵慈皓。杨岌在泾州城外发现城内有变故,带兵攻城,李艺的兵众本来就是被裹挟着造反,一看有人挑头就不战而溃散。

    李艺只能抛弃妻儿,带着罗寿及麾下的燕云十八骑将要逃奔到突厥。刚逃到突厥边境乌氏城,就被长孙无忌、李积率领的北衙禁军追上团团围住。

    李艺强命罗寿带着燕云十八骑突围出去,罗寿及燕云十八骑表示誓死也要跟随。李艺无奈地说:“本王最受李世民忌恨。本王不死,李世民就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追杀本王。只有本王死了,你们才能突围而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们这次有幸活下来,切记不要轻举妄动,只有卧薪尝胆,以待时而动,才能为本王报仇。”说完就决然拔剑自刎。

    罗寿及燕云十八骑只好含泪突围而去。长孙无忌命人把李艺的首级传递到了长安。

    按下葫芦浮起瓢。李艺叛乱才刚结束,长乐王、凉州都督李幼良(李世民堂叔)和义安王、并州都督李孝常(李世民堂叔)也造反了。

    长乐王、凉州都督李幼良,性情粗暴,王府卫队有一百多人,都是无赖子弟,经常侵扰、暴虐凉州百姓。

    李艺造反时,曾派人串联、鼓动他的好哥们李幼良一起造反,当时李幼良犹豫不决、鼠据两端。李幼良的部将周元庆跑到长安告发他造反,于是李世民果断决策:派遣中书左侍郎宇文士及前去接替他,并且按察此事。

    李幼良非常恐惧,劫持宇文化及,割据凉州土地,不利就杀死宇文化及逃亡突厥。长孙无忌、李积剿灭李艺叛军后,又率领大军讨伐李幼良。李幼良叛军见朝廷大军一到,也一哄而散。长孙无忌抓住李幼良回长安献俘,李世民念在李幼良是堂叔,留其全尸,赐一杯毒酒让李幼良自杀。

    义安王、并州都督李孝常因来长安述职,就暂留长安。这王爷接到老哥们李艺密谋造反的串联后,就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统军元弘善、右监门将军长孙安业,密谋策动长孙安业守卫永春门的千牛卫造反,准备与泾州的李艺、凉州的李幼良,来个里应外合,简直是玄武门之变的扩大版。

    结果他们的密谋被一千牛备身举报,李世民听说后非常震惊,居然还有人胆敢造造反专家李世民的反,这还了得,立即派兵部尚书李靖带北衙禁军,将三人府邸包围起来一网打尽,全部关押在大理寺监狱。

    经大理寺卿戴胄审讯,全部供认不讳,大理寺卿戴胄批复全部斩首示众,上报门下省、尚书省复核后,再报李世民复核。

    李世民接到复奏,立即复核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死刑。但是针对长孙安业的死刑复核,李世民踌躇不决。

    长孙安业,是皇后长孙无忧的同父异母兄长,平时嗜酒无度。父亲长孙晟死后,弟弟长孙无忌与妹妹长孙无忧还年幼,长孙安业为了侵吞家产,将他们兄妹两人赶出家门,兄妹两人走投无路,只好投奔舅父高士廉。长孙无忧长到十三岁时,高士廉发现李世民是一人中蛟龙,就做主把长孙无忧许配给李世民。李世民当皇帝后,长孙皇后不计较旧怨,对待长孙安业恩礼甚厚。

    长孙安业谋反案事发,长孙皇后主动找到李世民,痛哭流涕地为长孙安业求情道:“长孙安业罪当万死,但是我们兄妹关系不好,天下皆知。现在处以极刑,天下人必然认为是妾的原因,恐怕有损圣上的名声。”

    于是,李世民减除长孙安业的死刑,流放到二千里之外的嶲州。

    宇文化及被解救回长安后,李世民恼怒宇文化及这次去凉州不但没有完成任务,还导致李幼良叛变。李世民想撤换宇文化及,苦于他是太上皇李渊的旧臣,就想起了魏征。魏征曾上书请求除去佞臣,李世民问道:

    “佞臣是谁?”

    魏征回答道:“臣不能确定他为谁,希望陛下与群臣谈话,有时佯装发怒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理由不屈服的,就是正直的臣子;畏惧威严而顺从旨意的,就是佞臣了。”

    于是,李世民想用魏征的办法测试一下宇文化及。一日,李世民与宇文化及游园。李世民站在一棵树下,指着身旁的参天大树说了一句:“此乃佳木”。

    跟在李世民身后的宇文士及,连忙作诗一首,洋洋洒洒几百字,高声赞扬此木甚好,圣上眼光独到!李世民大怒:

    “魏征说我身边有奸佞小人,天天阿谀奉承,原来是你!”

    宇文士及诚惶诚恐地跪下不敢起来。

    第二日,李世民下诏命:“免去宇文士及中书左侍郎职务,令其退休。”

    过了一个多月,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去世了。封德彝为人是一个典型的两面人,做人两面三刀,对人当面讨好,背后下刀子。太上皇李渊在位期间,曾劝李渊找机会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当皇帝后,渐渐地知道封德彝曾经所做的事,念其是太上皇李渊的旧臣,就仍然重用。而封德彝看到老伙计宇文化及被免职,内心更加不安,就在家忧郁而死。

    太上皇李渊时期的宰相宇文化及被免职,封德彝死了,朝廷又开始一轮的权力大洗牌,李世民新提拔数位心腹大臣进入宰相班子:

    李世民就让因剿灭李艺叛军有功之臣、自己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接替宇文士及的位子,任命为中书左侍郎。

    杜如晦任尚书右仆射。

    韦挺任御史大夫,赐从三品紫色官服。

    杜淹任检校吏部尚书,兼参与政事,赐从三品紫色官服。

    王珪任黄门侍郎,兼守侍中,赐正三品紫色官服。

    两年前,袁天纲在长安西市街头给韦挺、王珪、杜淹三人的看相,曾预测:

    “因杨文干谋反,唐高祖李渊迁怒韦挺、杜淹、王珪三人,将他们一起流放到隽州。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又将三人一起从流放地隽州召回长安。不久,韦挺与王珪,都会得到三品要职,都很长寿,但是晚年仕途都不如意,特别是韦公;杜淹会位居三品要职,但寿数不长。”

    以上预言,三人一起被流放,一起召回长安,不久一起均身居三品高位都应验了。关于三人是否长寿及韦挺、王珪晚年仕途不如意,还需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