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 > 第34章 李世民出巡洛阳

推背图之大唐帝国 第34章 李世民出巡洛阳

    八月初九秋分,朝会。

    杜如晦上奏:“旱灾水灾,就是古代圣人之国也难所避免。目前国家没有一年存粮,不利于富国强兵。尤其是今年旱灾之后,一年的收成仅能供应当年支出,如果有旱灾水灾,将如何赈恤百姓?因此,建议效仿隋朝设立仓储制度,在长安恢复启用隋朝时期的太仓,在洛阳恢复启用隋朝时期的含嘉仓,在全国各地州县设立正仓。

    太仓作为京师长安的粮仓,负责接收全国各地州县正仓上供的税粮,以供应京师皇家、政府官员、军队以及长安百姓使用。

    含嘉仓作为东都洛阳的京仓,主要功能:一是储备洛阳城内百姓所需粮食,二是中转来自于全国各地州县正仓输往长安和洛阳两京的税粮。

    如果哪一年遇到灾年农业欠收,百姓饥馑,当地所在州县,可以开正仓放粮救济灾民。”

    李世民回复:“既然设立粮仓,利国利民,应成为国家定制。”

    李世民继续说:“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社稷为民所立!今年大旱,感谢上天降甘雨,才渡过这场粮食危机。窦轨调任洛州都督已有一年有余,听说他在洛阳令行禁止,严厉惩治乡里游手好闲的惰民,鼓励洛阳当地百姓勤于耕种,做的很有政绩。所以朕想出巡洛阳,看看今年洛阳收成如何?”

    群臣回应:“诺!”

    一周后,李世民让长孙无忌、高士廉、杜如晦留守京师,他带着房玄龄、魏征、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袁天纲及十余飞骑一行微服出长安,骑马走在崤函古道上,行走两日来到函谷关。只见这函谷关北至黄河,南达洛水,东临涧水,关前有一道天然屏障八将山,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世民驻马扬鞭指着函谷关说:“七年前,朕率兵东征,就是从函谷关过去,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围困住洛阳王世充,打败从河北前来救援的窦建德,一举统一中原。”

    “圣上当年一战成名,成为大唐帝国的战神,天策上将!” 房玄龄、秦叔宝、尉迟恭一起喊道。

    李世民激情澎湃地说:“当年洛阳之战时,当地流传一个童谣:豆入牛口,势不得久!结果就是在牛口渚抓住了窦建德。”

    “当年圣上是天命所归,从此天下开始传唱《秦王破阵乐》!”杜如晦补充道。

    “你们认为是打天下难,还是守天下难?”李世民给大家出了一个考题。

    房玄龄回答:“创业之初,历经万难打败群雄,所以打天下难。”

    魏征回答:“自古帝王,莫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守天下难。”

    李世民说:“房玄龄与朕一起打天下九死一生,他知道创业艰难,所以说打天下难。魏征与朕一起安天下,经常担心朕难免志得意满,骄奢淫逸,国家必然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魏征说守天下难。”

    李世民说到这停顿一下,然后继续说:“打天下的艰难已经过去了,但是守天下的艰难,朕和与大家谨慎对待!”

    诸位都在马上拜道:“圣上能明白这个道理,是国家之福。”

    于是,李世民策马扬鞭,大家随后,进入函谷关。

    李世民一行骑马约摸走了三十余里,看到沿途地里小麦已收割大半,农夫们都在地里忙着收割剩余小麦。李世民看到一位老农正在道边田埂上休息喝水,便驻马下来,走到老农前,问道:

    “老翁,请问今年贵庚?”

    “今年六十有二。”老翁看李世民及随从是一位官人打扮,便回答。

    “人到六十,花甲之年。好福气啊!今年收成如何?”李世民问询道。

    “今年夏季遭受旱灾,感谢当今圣上祈雨,总算保住了地里的谷物,今年收成还行。”老农答道。

    “你们收割好的庄稼,准备运往哪里储存?”李世民继续问。

    “今年官府把隋朝时期的含嘉仓修缮启用了,通知百姓将税粮缴到含嘉仓。”老农回答道。

    “听说你们这来了一位窦都督,此人在当地的政声如何?”

    “此人严苛峻法,当地不良少年怕被他严惩,都不敢在乡里游手好闲,跑到外地躲避了。”老农老师回应。

    “你认为这位窦都督,是管得严厉好,还是宽松好?”李世民在打破砂锅问到底。

    “老翁我不懂得大道理,只知道老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官府教育百姓勤劳耕地是没错的。”老农想了一下回答。

    “叨扰老翁多时了,多谢!”李世民点头称谢后,携大家策马扬鞭而去。

    老农疑惑地看着他们走远的背影,心想刚才问话之人仪表堂堂,感觉应是一个大官。

    李世民一行来到洛阳后,直奔都督府。窦轨听说李世民驾到,慌忙出府门口迎接。见面后就要伏地跪拜,李世民马上双手拉着他说:“窦都督,免礼。”窦都督与诸位大臣相互行礼,当看到袁天纲时,窦轨拍着袁天纲的肩头,笑着说:“乾道,三年长安一别,今日总算见面了。”

    “你们以前认识?”李世民奇怪地问。

    “三年前曾在长安偶遇而已。”窦轨与袁天纲两人的眼神交汇一下,窦轨就没有细说看相之事,搪塞而过。

    “窦都督,朕就不在都督府里歇息了,听说含嘉仓已经修缮启用了,带朕去看看。”李世民对窦轨说道。

    “诺!”窦轨回应后,也准备好一匹马,带着大家向含嘉仓而去。

    含嘉仓位于洛阳城北,距离都督府仅五里路,一眨眼功夫就到了。

    一到含嘉仓,只见仓门前车水马龙,都是全国各地州县正仓转运来的粮食。走进粮仓,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大仓。仓城东西长约600步,南北宽约700步,共有圆形仓窖400余个。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目前仓里已储存有200万石以上,仓外还有源源不断地粮车往里拉。

    “甚好!甚好!”李世民看到含嘉仓如此丰盛景象,赞不绝口。

    “窦都督,这次你立下大功一件!有了这些粮食,再加上朕通过互市及在军马牧蓄养的数十万军马,可谓是粮马充足,有了与突厥人一战的本钱!”李世民自信满满地说。

    “为君主分忧,是做臣子的本份!微臣曾跟随圣上征战沙场多年,知道圣上心里想着什么。”窦轨看着李世民今日高兴,乘机表表忠心。

    “甚好!这次来洛阳不虚此行!洛阳是朕打天下的龙兴之地,也将是朕打突厥稳定的大后方。”李世民说着,转头看着袁天纲,问询道:

    “袁爱卿,上次朕就想打突厥,你给占了个未济卦,劝朕时机未到。又给朕占了个贲卦,说是等待突厥人内部局势大变,就抓住机会一举灭之。请问等待何时?”李世民又继续追问。

    “最多一年有余,时机一到,圣上就可以打突厥了。”袁天纲熟读资治通鉴,了解贞观三年大唐军队打突厥的历史,于是非常肯定地回答。

    “甚好!甚好!记住你今日所说的,如果一语成谶,朕必重赏诸位!走,回都督府,今晚我们君臣畅饮,不醉不归!”诸位听罢,均大声称好!

    是夜,一群君臣在洛阳都督府开怀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