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31章 设个小目标,一个月赚一百万!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第31章 设个小目标,一个月赚一百万!

    炽热的玻璃溶液从熔炉中提取出来,倒入模子铸造成平滑的玻璃板,成型后再次送入窑炉退火,以消除内应力,避免破裂。最终,它静静地等待着冷却的降临。

    “恭喜殿下,可喜可贺,成功了!”

    谷大用望着那片制作完成的透明玻璃,满心欢喜地向殿下祝贺。

    朱厚照轻抚着那晶莹剔透的玻璃,手指间传来的一丝凉意令他心生满足。

    工厂终于能够正式运作,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谷大用,你知道这批玻璃的用途吗?”

    “回禀殿下,第一批玻璃将用于温室的建设。”

    朱厚照早前已吩咐过谷大用,要搭建一批温室,并招募了一些擅长温棚种植的农民。他整理了《温室蔬菜种植实用指南》,提前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负责温室建造的工匠早已按照这位年轻主人的要求,建好了奇特的温室框架,只是尚未安装屋顶。

    据那位年轻的主人说,未来会用玻璃来覆盖顶部。

    今日见到这玻璃,工匠们无不惊叹,这如薄冰般的物质显得极为珍贵,用玻璃作为温室的瓦片,实在是奢华至极,富人的世界真是难以捉摸。

    不只是工匠,刘瑾、张永和谷大用也无法理解,这些玻璃稍加加工就能成为镜子,一面至少值一万两银子。

    不,不止一万两。以前拍卖会上的镜子尺寸有限,而现在有了专门的玻璃熔炉,能制作出比人还要高的整块玻璃。这么大的玻璃做成镜子,每块的价格会是多少呢?

    而且殿下不是只建了一座温室,而是整整十座,每座占地一分,十座加起来就是一亩地。

    想到要在一亩地上铺满玻璃,刘瑾他们都不禁心痛。

    朱厚照并不在意他们的想法,利用玻璃盈利是迟早的事,眼下最重要的是培育土豆和玉米。

    自上次离宫回来后,朱厚照便找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农业知识,亲自为土豆催芽。尽管刘瑾对殿下的新爱好感到好奇,但比起出宫游玩,这无疑是个更好的选择。

    眼见一座温室竣工,朱厚照便带着几位老农开始研究如何在温室里种植土豆。

    朱厚照亲自挥锄挖坑,刘瑾等人怎能让殿下做这样的体力活,上前劝阻却被他一脚推开。

    刘瑾等人面面相觑,既然殿下执意要做,他们也不能闲着。试图帮忙,却被殿下训斥,他们这些人伺候人还行,干起农活只会帮倒忙,遭到了朱厚照的嫌弃。

    实际上,朱厚照自己做得也并非十分熟练,但他要表达的是他的决心。

    我,朱厚照,大明的殿下,对温室中的作物有多么重视,你们必须明白。

    有了高产且适应性强的土豆和玉米,大明的百姓应该不会再忍饥挨饿了。他要让父皇知道,他所说的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并非空洞的承诺。

    夜幕降临,朱厚照携带玻璃工坊新制的样品返回东宫,准备给弘治一个惊喜。乾清宫内,弘治正目睹三位重臣激烈的辩论。户部尚书韩文、兵部尚书刘大夏和礼部尚书张升已争论了半个时辰。弘治听得头痛欲裂,这时通报传来,太子殿下前来问安。弘治心想,让太子参与政务也是好事,于是命太子入内旁听。

    朱厚照步入时,官员们正争论得如火如荼,无人留意到太子殿下的到来。即使察觉,他们也假装未见,争执正酣,哪有工夫行礼,此刻绝不能示弱。弘治见太子进来,示意免礼,并吩咐太监萧敬为太子搬来锦垫。

    朱厚照理解弘治正在忙碌,安静地坐在锦垫上,聆听朝廷巨头们的争论,不,是商议国事。他稍作倾听,便明白争执的核心。钱!明朝北方的鞑靼部和瓦剌部持续骚扰边境,河北至山西的民众深受其害。兵部尚书刘大夏请求朝廷拨款支付欠发的军饷和安抚百姓的银两。河南遭遇罕见洪水,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已有叛乱发生。户部尚书韩文主张用钱赈济灾民。

    而礼部尚书张升则显得最为底气不足,太皇太后即将迎来七十寿辰,明朝以孝治国,按照礼仪应隆重庆祝。弘治已向太皇太后提出简办,她也爽快答应。然而,按照韩文和刘大夏的提议再削减,太皇太后的寿辰会显得过于寒酸,不如不办,届时还有藩王和外国使节会来祝贺。

    三人各执己见,谁都不愿退让,但国库的银两有限,分配不当,事情就会办砸,责任重大,谁又愿意担这个责呢?吵累之后,三人把难题扔给弘治,让他定夺。

    朱厚照看透了,这三人争论到最后,只是把决定权交给皇帝。他说把钱给谁,如果给我的份额少了,到时候别怪我办事不力。朱厚照心中暗骂,这些朝廷官员都是老谋深算的狐狸,老朱家请你们来是解决问题的,你们却把难题留给父皇。

    弘治握着奏章,反复思量,只能妥协,他心一横,决定再次削减太皇太后的寿辰开支,优先满足刘大夏平乱和张升救灾的需求。

    朱厚照听到最后的决定,心中不满。他前世是个孤儿,这辈子格外珍视亲情,见弘治为了节省,连太皇太后的寿辰都要压缩,觉得委屈了家人,于是出声反对:“若再缩减太皇太后的寿辰预算,岂不是让那些前来祝寿的小国嘲笑我们。”原本打算勉强接受弘治提议的三位官员,没想到太子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太子,不得妄议国事。”

    弘治首先责备了朱厚照,好不容易平息了三位大臣的不满,可不能因为太子一句话,又引起新的纷争。

    \"太子深居皇宫,不晓民间困苦。可知你衣食所用,皆源于百姓?如今民众生活艰难,太子是否心系黎民呢?\"

    刘大夏对弘治的妥协策略早有微词,此刻听太子竟质疑此事,便将怒火直接对准了太子。

    \"我大明以孝立国,本宫只是想为太皇太后举办一场体面的寿宴以尽孝道,难道尽孝也有错吗?\"

    朱厚照感到愤慨,这刘大夏怎么如此尖酸,一句话就给他扣上了不关心百姓的帽子。

    \"太子不懂国家之事,老臣无意与太子深入讨论。\"

    见太子拿孝道做借口,刘大夏拂袖而去,不屑与他探讨国是,你不懂,说了也是白说。

    \"本宫的确不懂国事,刘大人享受的俸禄同样来自百姓。那刘大人何不亲自解决国事呢?\"

    朱厚照忍无可忍,这刘大夏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天天找茬是吧?

    明朝有些官员以直言敢谏着称,弘治勤政廉政,刘大夏无从指责皇上,只好拿太子出气。反正太子早晚要登基,让他提前习惯这种批评也好。

    \"国库空虚,目前平叛救灾尚缺一百两银子,太子勿只懂空谈。\"

    张升见状,连忙拉住激动的刘大夏,示意他冷静,并出言调解。

    他在心里嘀咕,太子你就别添乱了,我这户部尚书已经为银子的事急得脱发了。

    刘大夏带着怨气说:\"太子恐怕不清楚,百万两银子的短缺会造成多大影响。\"

    \"不就是一百万两银子吗?给本宫一个月,本宫自会解决此事。\"

    朝中重臣闻言,无不苦笑。大明一年的税收才不过四百万两,百万两若轻易可得,他们也不必为了银子争论不休了。

    太子年幼无知,何必跟他计较,罢了,散了吧,各自回去处理公务。

    刘大夏离开前还丢下一句:\"太子殿下似乎不明白,百万两银子的分量。\"

    朱厚照轻笑,反问道:\"那如果我拿出一百万两银子呢?\"

    刘大夏摇头,满脸失望,这位大明未来的君主言行实在不可靠。

    \"那老臣只好辞职回乡,专心务农了。\"

    \"希望届时刘大人还记得今日之言。\"

    张升和韩文担心两人继续争执,急忙拉着刘大夏离开。

    弘治的身体素来虚弱,刚刚强忍着耐心听完朝臣的唇枪舌剑,此刻又听见太子的轻率之言,愈发感到心力交瘁。

    “唉,看来太子参与国事还为时尚早啊。”

    弘治对太子流露出一丝失望,太子聪明伶俐,怎会不懂得言语的分寸。

    “陛下无需为此忧虑,儿臣必为陛下排忧解困。”

    弘治望向太子那严肃认真的表情,无奈地回应:“照儿的心意是好的。”

    朱厚照看出弘治的疑虑,便将一个大型木箱置于弘治面前,开启木箱后道:“陛下,请看!”

    弘治凝视着开启的木箱,内里是一套晶莹剔透的琉璃茶具。

    弘治惊讶地拿起一只琉璃杯,仔细端详,这杯子竟如水晶般清澈,即便是见多识广的帝王,也对此爱不释手。

    “这就是照儿所说的琉璃制品?”

    “是的,西山的琉璃工坊刚刚开工,这是首批样品。”

    “你说的百万银两,就是靠出售这些琉璃杯?”

    “大致如此!”

    “这琉璃杯固然精美,但你确信每月能售出百万两?”

    “并非每月都能,初期作为新鲜事物,利润会较高些。”

    弘治依然不信,朝廷一年的税收才四百万两,太子说靠卖琉璃杯一个月就能赚百万两,岂非异想天开?

    不过就算达不到百万,太子应该也能赚得不少,到时候或许能缓解一些困境。

    “太子也算替朕分担了一些忧愁。”

    弘治勉强给予太子赞赏。

    朱厚照觉得弘治还是有所保留,感觉自己被低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