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48章 我身边有内奸!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第48章 我身边有内奸!

    从前,弘治也曾疑惑为何自己总是缺钱。

    但大明自明太祖建国已逾百年,不都是如此度过的吗?

    今天太子拿出的百万两银票让弘治开始深入思考。

    看着沉思的弘治,朱厚照觉得他的目的达成了。

    空口白话谈论国策、税制对弘治无效。

    弘治一句太子年幼,不懂国策,便将他打发了。

    弘治面对那一百万两银票,不得不思索,朝廷为何收入微薄,困难重重,而他的太子一个月就能赚来百万两。

    朱厚照不失时机地补充道:\"父皇,儿臣赚的这一百万两,一分税也没交。

    \"

    弘治听了,更是恼火,怎么,你还想在我面前炫耀?

    但弘治聪明绝顶,转念一想,太子这样说必有深意,绝非只为惹他生气。

    \"照儿的意思朕大致明白了,说说你的想法吧。

    \"

    \"父皇英明,一眼看穿了儿臣的小心思。

    \"

    \"少拍马屁,说正事。

    \"

    \"大明太贫穷了,再这样下去,迟早会出大乱子。

    \"

    \"照儿言重了,只是近期遭遇天灾人祸,国库一时周转不灵。

    \"

    \"父皇,儿臣直言,眼前的天灾人祸还算小,国库就已周转不灵,若将来更大规模的灾难来临,国库无银,必然动摇大明的根基。

    \"

    对于明朝的衰败,后人的解读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共识无可否认。

    其败亡的直接诱因便是财政困境,自明朝建立以来,赋税几乎停滞不增,长达两个半世纪之久。

    土地持续扩展,人口逐年增长,唯独税额纹丝不动,致使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压力日益加剧。

    国库空虚,灾情频发却无力救济。

    战事降临,军队的粮饷无处筹集。

    灾民挨饿,暴动四起;兵士饥肠辘辘,亦生叛乱。

    饥民与兵士的结合,酿成了大规模的国内动荡。

    政府军力疲软,既无法抵御外敌,也无法平息内乱。

    财政危机催生军事危机,军事危机又加重财政困局,如此恶循环,明朝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弘治帝素以广纳谏言着称,即便太子的言论可能过于悲观,但明朝的财政问题确是积重难返。

    朱元璋初创的税制存在诸多弊端,因其出身贫寒,故限制了税负,使得税率极低。

    按老朱的设想,此税制应能使国家收支平衡。

    但这仅限于理想状态,实际中朝廷还需应对各种突发开销,如军事行动、救灾、大型工程等,一旦这些出现,财政便难以维系。

    \"照儿,你是在提商税的问题吧。

    \"

    弘治帝直指朱厚照的忧虑。

    \"父皇也有此意?\"

    朱厚照意识到低估了父皇的洞察力,自己能看透的问题,弘治岂会忽视。

    \"照儿能有此虑,说明你心系国家,商税之事日后再说。

    \"

    朱厚照明白,商税改革非一朝一夕,涉及的利益错综复杂,此刻只需让弘治对此有所警觉。

    弘治帝满眼疼爱地看着朱厚照:\"照儿,你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救灾与平乱的资金总算有了着落。

    你长大了,能为朕分忧了。

    \"

    \"儿臣为父皇分忧义不容辞,只是父皇别忘了太皇太后的寿诞。

    \"

    这一百万两银子,归根结底是为了家人,为了让弘治免于国事之忧,也为太皇太后的寿辰献礼。

    \"太皇太后知道照儿的孝心,必定会十分欣慰。

    \"

    \"此次玻璃的生产和销售,张永和谷大用功不可没,孩儿希望能为他们请赏。

    \"

    \"好,你懂得识人善任,朕命萧敬去办理此事。

    \"

    太监属内廷人员,赏赐无需经过内阁,太子有此微愿,弘治自然应允。

    毕竟太子已无更多可赏,这江山终将是太子的。

    \"孩儿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父皇能够应允。

    \"

    \"还有何求?\"

    \"那个,可否赋予孩儿自由出入皇宫的权力?毕竟孩儿想去西山亲自察看,仅在东宫难以顾全所有事情。

    \"

    朱厚照见机行事,趁弘治心情不错,立即提出此事,以免每次出宫都像做贼一般。

    弘治闻言,不悦地回应:\"你还好意思提,私离皇宫的次数还不够多吗?要不要我把你的出宫记录拿给你看?\"

    朱厚照脸上一热,原以为自己的行动隐蔽,未曾料到每次出宫弘治都知情,甚至还有记录在案。

    看来我身边有人背叛啊!

    他尴尬地回答:\"呃...那个...孩儿出宫也是为了解父皇的忧虑。

    \"

    弘治叹气道:\"趁着你还年轻,多出去走走也好。

    等你坐上我的位置,想出宫就难了。

    \"

    历史上,正德帝却表示即便身为皇帝,出宫也并非难事,江南塞外他都游历过。

    朱厚照闻言心中一喜:\"父皇是同意了?\"

    弘治冷哼一声:\"不同意,你就不出了?以前出宫那么多回,有问过我吗?\"

    朱厚照无言以对,只能干笑几声。

    弘治语重心长地说:\"偶尔出宫是可以的,记得带上足够的护卫,自己也要谨慎。

    我会调一队锦衣卫给你,让牟斌帮你安排人手。

    \"

    提到锦衣卫,朱厚照想起了一个人。

    \"锦衣卫中有个千户叫钱宁,颇为能干,不如让他归孩儿指挥。

    \"

    \"朕认识那个钱宁,上次在街上帮你的就是他,人确实机敏。

    \"

    朱厚照汗颜,自己的行踪被父亲摸得一清二楚,身边的叛徒究竟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