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86章 是否承受不住游戏规则?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第86章 是否承受不住游戏规则?

    明代上朝的官员被称为“朝参官”或“京朝官”,他们持有进入皇宫的牙牌。

    为便于朝廷议事,许多官员选择在城南安家,诸如东西长安街,便是他们首选之地。

    朝臣们往往在深夜起身,一切准备就绪后,向天安门广场进发。

    拂晓三时,大臣们已在天安门外静候。

    朝廷特设多座朝房于皇城之内,供官员们按级别等待宫门开启,以待\"待漏\"。

    然而,朝房名额有限,并非每位官员皆可入内。

    户部的小吏黄丰年,显然未能享受此等待遇。

    黄丰年位卑年少,经验不足,只能咬牙忍受初冬的刺骨寒风。

    尽管身体颤抖,他的内心却燃烧着炽热的期待。

    昨夜,黄丰年收到上级的微妙提示,让他在早朝时提出\"议题\",为争取报纸管辖权冲锋陷阵。

    得知此事,黄丰年激动得彻夜难眠,刚闭眼就被妻子唤醒,准备上朝。

    听闻太子欲设立报馆,黄丰年连上三书,直言不讳地指出太子的失误,力证报馆应归属户部的正当性。

    这些奏章虽被皇帝留中未发,却引起了他的上司的注意,赋予他这次展现自我的机会。

    黄丰年羡慕地看着朝房内悠然品茶交谈的权贵,渴望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紧紧握着手中的奏章,内容早已铭记于心。

    趁着上朝前的片刻,黄丰年仔细推敲奏章的字句,思考一会儿应以何种语调朗读,何处需加重语气,如何展示自己的品格。

    若今日表现出色,他的仕途或将更进一步。

    五点钟,黄丰年与众臣开始步入皇宫。

    文官从左翼门入,武官经右翼门进,

    在金水桥南按品级列队。

    黄丰年位居队伍之末。

    鞭声响起,大臣们依次过桥,前往太和门广场等候上朝。

    沿途有御史严密监视,任何咳嗽、吐痰、推挤或举止不端者都将被记录,待后续处理。

    黄丰年注意到,今日不仅有御史,还有些宦官参与监察。

    当他走过时,一位宦官唤住了他。

    \"仪态欠佳,请大人留步。

    \"

    黄丰年一愣,认出那位宦官姓方,是司礼监的随堂太监。

    他看向方公公,问道:\"公公,说的是我吗?\"

    方公公笑容满面:\"正是,别动,违反殿前规矩,等候处置。

    \"

    黄丰年审视自己的官服和帽子,哪里能看出仪态不整?

    随即,又有几位低位官员因违反殿前规矩被拦下。

    有人大声喊冤,坚称自己并未咳嗽,却被误指。

    监察的方总管收起笑容,语气古怪地反问:“莫非是老奴眼拙,我看你像是染了风疾,难道不怕传给陛下?”

    那人立刻噤声,这顶帽子太大,他可不敢戴。

    有位机灵的官员悄悄摸出一锭银子,趁着混乱塞到方总管手中,期望能通融一二。

    今日的朝会对他至关重要,与黄丰年一样,他肩负着为礼部冲锋陷阵的重任。

    方总管笑眯眯地接过银子,掂量片刻后说:“大人此举,意欲何为?竟贿赂宫廷侍卫?”

    那人顿时愣住,何时宫里的太监拒绝银子了?

    这比太监不去烟花之地还要罕见。

    方总管受萧敬之命,

    今日的任务就是挡住这几个小角色,不让他们参与朝会,也不想把事情闹大。

    他将银子扔回去,一脸正气地说:“念你是初犯,下不为例!”

    周围的官员看得目瞪口呆,这总管莫非是假冒的?

    这副比文官还正直的模样,足够他们学上一年。

    黄丰年见情况不妙,打算趁方总管不注意偷偷溜走。

    “这位大人要去哪里?”

    黄丰年假装没听见,继续向前走。

    “大汉将军,拦住他。

    ”

    大汉将军是明代殿前卫士的称号,两名魁梧的将军一左一右将黄丰年抓住,硬生生拖了回来。

    黄丰年心中焦急,试图挣脱。

    然而瘦弱的他怎敌得过大汉将军的力道。

    方总管也不想彻底得罪这些年轻人,万一将来谁飞黄腾达了来找茬怎么办。

    他笑吟吟地对被拦下的官员们说:“各位大人先别急着上朝,今日老奴教教你们朝见陛下应有的礼仪。

    ”

    黄丰年无奈落泪,白白吹了一早上的冷风,大好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前方的高级官员和各部门首长正准备进殿,听到后面的动静。

    他们发现好几个年轻官员被拦下,

    各部门首长一看,自己的得力助手怎么被扣住了。

    顿时恍然大悟。

    无耻啊!

    是不是输不起?

    竟然用这种卑劣的手段。

    真是太丢人了。

    太子恐怕想不出这样的招数。

    一定是萧敬那个老狐狸。

    待会儿退朝就找个借口收拾他。

    文武百官向坐在宝座上的弘治行礼后,朝会正式开始。

    奏事前有两个固定的程序。

    首先是鸿胪寺的官员出列,

    报告入京谢恩和离京告辞的官员数量。

    这些人都已在鸿胪寺登记过。

    如果皇帝要召见,他们便会先入殿拜见。

    若帝王未曾召见,官员则需于殿外或午门外遥施五拜三叩,礼毕即告结束。

    弘治帝听后,直言无需亲自相见。

    随后,边境的奏报依次呈上,若有紧急之事,皆优先处理,边境事务始终为重。

    今日朝议的核心是报社事宜,兵部明智地禀告边境安宁,使得朝会得以继续。

    李东阳视线扫过六部尚书,无声地示意他们准备发言。

    今日朝会岂非特意安排,让各位唇枪舌剑,

    呃,不,是商议国事。

    户部尚书韩文察觉手下黄丰年未能入内,便向户部郎中万景澄递了个眼色。

    万景澄领会,依例轻咳一声,示意即将启奏。

    打过招呼后,万景澄走出队列,跪在御前陈情:“陛下,臣得知太子有意设立报社,欲将其置于内廷管辖,但臣认为此举不妥......”

    万景澄话未说完,眼角余光已瞥见今日也在场的太子。

    朱厚照身披龙袍,腰系玉带,立于几位大学士身旁。

    朱厚照看着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万景澄,默默地在小本本上记下一笔。

    并非心中默记,而是真的执笔书写。

    这一幕让旁边的李东阳看得目瞪口呆。

    只见太子在小本本上写道:“户部郎中万景澄诽谤我无知,妄图夺取办报权,实乃轻视于我。

    此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实为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