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 第98章 天津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 第98章 天津

    朱厚照送走钱进来父女,返回时弘治正与萧敬交谈。

    弘治说:“钱进来这人还真有点意思。”

    萧敬附和:“能教出如此优秀的女儿,钱进来确有过人之处。”

    萧敬实在不知该如何赞扬钱进来,

    称赞他的勇气,敢于与皇帝称兄道弟吗?

    弘治叹了口气:“就是他的家庭背景,到时候恐怕会惹来不少麻烦。”

    朱厚照其实早已想好了对策,只是这个方法不太好对弘治直言。

    朱厚照眼珠一转,对萧敬说:“萧总管,我有一件秘密之事要与你商量。”

    弘治瞥了朱厚照一眼,没回应,专心致志地摆弄着带给张氏的几瓶香水。

    萧敬一听便知其意,又要在皇上面前密谋了。“陛下,请您吩咐,老奴洗耳恭听。”

    朱厚照接着说:“京城中有没有姓钱的人家,地位相当,适合做太子妃的?”

    萧敬听出了弦外之音,太子这是打算给钱家找个合适的地位,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奴会去查一查。”

    弘治听着他们的对话,心中暗想:我朱佑樘一生正直,怎么就生了个满脑子鬼主意的儿子呢。算了,只要他能妥善处理就好。

    弘治说:“回宫吧,今天的奏折还没看呢。”

    萧敬立刻安排人准备启程回宫。朱厚照和萧敬交换了一个眼神,弘治没有反对,那就是默许了。

    送走弘治后,朱厚照去看刚建成的高炉。一号中级图纸任选礼包里有珍妮纺织机、高炉、燧发枪、机械钟表、蒸汽机和圆盘发电机的图纸。朱厚照第二天就兑换了高炉图纸,这种先进的高炉能生产更优质的钢材,是制造其他物品的基础。

    先前设立报纸出版局,推广铅活字印刷机,首次丰收土豆,推广煤炉,推广小说,每次都获得了浪值,再加上其他零零碎碎的浪值收入,如今他已经积累了八万多浪值。

    朱厚照考虑再三,决定花费一万浪值在系统商店买下一号中级图纸任选礼包,换取了机械钟表图纸。其他的图纸他也垂涎,但此刻还不是时候。

    朱厚照认为还是要继续赚钱,目前主要的资金来源都与玻璃相关。镜子的价格已经一降再降,不再像起初那样是奢侈品。玻璃制品主要面向高端市场,销售给各地的藩王和各国使节。卖给他们,朱厚照并不担心他们会翻脸,因为这一波“韭菜”已经差不多收割完毕。

    玻璃的价格也在下降,朱厚照计划在钱记开始销售。到时候还可以做批发,销往全国。钟表生意不仅能赚钱,还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种精密机械制品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探索研究。

    或许能为自己带来出乎意料的回报。

    朱厚照指示谷大用召集西山的工匠们,向他们解说座钟的设计图。

    讲解的过程中,朱厚照忽然想到,可以建造一座大钟楼。

    到时候以钱梦竹的名义命名,作为赠给钱梦竹的结婚礼物。

    这座钟楼或许能流传百世,被世人传颂。

    前提是大明王朝足够强盛,未来不会有外敌侵扰。

    这个念头让朱厚照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这时,唐伯虎来找他,前来告别。

    批准设立报纸出版局的旨意已经下达,唐伯虎将担任首任局长。

    前往天津开设报社的工作人员已选定,活字印刷机也提前运去了。

    唐伯虎计划次日一早就出发前往天津。

    \"朱老弟,我不明白,为何要在天津创办报纸?天津只是因漕运兴起的新城,文化教育并不发达,报纸销售恐怕会令人担忧。\"

    唐伯虎如今能坦然地称呼朱厚照为朱老弟,毕竟叫他太子殿下他并不情愿。

    天津建城较晚,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曾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

    为了纪念那次起义,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公元1404年12月23日,此地更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口,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日期记载的城市。

    作为军事重地,天津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地区开始筑城设卫,称为天津卫,开启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篇章。

    卫是军事编制,并非地方行政区,后来又增设了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在天津设立三个卫,目的是为了保障北京的安全,以及确保漕粮储存和运输的正常运行。

    因此,唐伯虎所说的在天津开设报馆可能销量堪忧并非危言耸听。

    朱厚照心想,如果自己能在天津建立直辖市政府,一切由自己掌控,何必还要在那里开设报馆呢。

    无奈自己手中可用的权力仅此而已,先开报馆打前站,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目前天津的主要功能是漕运的转运站和首都的粮食储备基地,同时具有防御功能。

    由于明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天津作为区域商业中心的作用尚未开发。

    而且天津是个沿海港口城市。

    穿越到明朝,不开海禁,你也好意思说自己穿越了?

    天津离北京近,哪天心情好,自己还能亲自去看看。

    朱厚照对唐伯虎也没有隐瞒,当然也不会透露自己开放海禁的想法。

    只告诉唐伯虎,他在天津开设报馆是出于商业考虑。

    他告诉唐伯虎,在天津开设报馆不必像在北京那样发行。

    可以考虑根据地方特色,增加商业资讯的发布,或是多刊登松竹斋的小说,并通过运河将小说传播至南方地区。主要目标是让唐伯虎安心,不必过于担忧报纸的发行量。等到报社运营步入正轨,唐伯虎就能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