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09章 殉难文臣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209章 殉难文臣

    殉难文臣

    范景文(十九投井)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甲申三月十九日丁未,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谥号为烈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殉国的文臣共有二十一人。其中,内阁中仅有范景文(谥号文贞)一人。

    范景文,字梦章,号质公,出生于河间府吴桥县。其父范永年曾任南宁太守,在乡里以仁德着称,被称为“佛子”。范景文自幼端庄稳重,品行醇厚谨慎,读书时便以天下为己任,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公元1613年)考中进士,刚开始任东昌府推官。他在衙门前悬挂“不接受请托、不收受贿赂”的匾额,广受赞誉,被誉为“不二公”。他任职期间审理案件公正无私,多有冤狱得以平反。当时正值大饥荒,他提出救灾政策,亲自参与赈济灾民,救助了成千上万的百姓。

    己未年(公元1619年),他升任吏部稽勋司主事,庚申年(公元1620年)代理选事,历任文选员外、验封郎等职。明光宗即位后,短短十日内,他所推荐提拔的官员均为先朝老臣,被世人视为“威凤祥麟”。天启四年甲子(),魏忠贤窃取朝政大权,他上疏请求清理仕途小人、培养士人节气,强调天地所孕育的人才,应当被天地所珍视,朝廷所授予的官职与荣誉,应当被朝廷所守护,对于天下万世的是非评判,应当由天下万世共同承担并遵循。他言辞恳切,却遭到当时他人的忌恨。

    内阁大臣魏广微(南乐县人)以乡里关系企图拉拢范景文,但始终未能成功。当朝廷按例推荐官员时,魏忠贤先授意各部堂大臣,想要铲除清流派的周忠毅、李忠毅等人,范景文坚决反对,毫不妥协。魏忠贤因此大为愤怒。不久,范景文借口生病辞官归乡,闭门谢客,视世间荣耀如浮云,但每当对时事感到愤慨时,便会怒目握拳击打案桌,痛心疾首。当时周忠介被捕关押在锦衣卫北镇抚司监狱,被诬陷贪污数千两银子,范景文倾囊而出,多方筹集资金为其偿还,希望能救他一命。虽然最后仍未能避免祸患,但范景文救人于危难、急公好义的事迹由此可见一斑。

    崇祯初年,范景文被起用为太常寺少卿,不久出任中州巡抚。己巳(公元1629年)之变时,他不待朝廷诏令,主动率领军队勤王,解除了京师之围,升任兵部侍郎,镇守昌平。后来因事请假回乡,久居家中,直至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与中枢机要事务。当时贼寇盘踞在英山、庐山一带,南京城局势危急,南京驻军虽有八万人,但真正能投入战斗的不足万人。他整顿军制,挑选家丁训练水军,操练火器,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于是有了救援池州、救援滁州、救援庐州的能战之师。在江浦之战中,敌军夜间燃起烽火照亮江面,但终因畏惧他的军事部署,未能成功渡江。

    范景文认为,不主动出击则无法有效防守,不守长江则无法保卫京师和皇陵,不守江北则无法保卫江南。他接连上疏数十篇,对战局的分析判断清晰明了。当时内阁大臣杨嗣昌(武陵人)因丧事未满三年而被皇帝强行起用,翰林院黄道周等人秉持道义,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结果遭到杖责贬谪。他上疏极力救援,称黄道周等人是国家难得的人才,启用尚恐太晚,弃之不用更是损失,推开树上的硕果,却只是叹息地抱住树木蔓藤,实在是令人惋惜。奏疏呈上后,皇帝大怒,将他削去官职,贬为平民。不久,皇帝又想起他,将他起用为东阁大学士。

    甲申年(公元1644年),范景文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此时贼寇势力日益壮大,他忧心忡忡,夜晚时常痛哭。他认为,身为大臣,不能挥剑为天子抗击贼寇,即使死去也于事无补,但不这样做也无法报答皇帝万分之一的知遇之恩。三月十七日皇帝召见他询问对策,当时他已经绝食三天,泣不成声。等到京城沦陷时,众人都传说皇帝已经南下,他写下绝命诗,其中有“翠华迷草露,淮水涨烟澌”的诗句,随后在妻子陆氏灵前自缢身亡。家人赵兰芳就下了他,他又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写道:“谁言信国非男子,延息移时何所为。”他大声痛哭,向着皇宫的方向跪拜,悄悄来到龙泉巷一口古井旁自杀身亡。当时共有二十余名大臣以身殉国,他是最早自尽的一位,至死也不知皇帝已遇难的消息。他的妾室也随之自缢。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赐谥号为“文贞”,并将其的牌位供奉于旌忠祠的首位。他的诗歌风格古朴刚健,豪迈激昂,由于身处国家多难之际,诗中充满悲凉激愤之辞。他的诗集有《冰坚堂草》《列朝诗选本录》等几部。

    有评论说:京城沦陷之时,位居内阁高位的大臣纷纷降敌,如陈演(四川井研人)那样的卑鄙小人无需多言,甚至有人(魏德藻)在殿试中被先帝钦点为第一名(状元),不到四年便升任宰相,理应感动朝廷的国士对待之恩百倍报答君主,然而在贼寇压境时却立刻屈膝投降,最终死于贼手。这种人对天子知人之明的损害实在太大了。若非范景文一人坚持不屈,以身殉国,岂不是让后世嘲笑崇祯皇帝在位时竟无贤良宰相辅佐朝政吗!

    还有评论说:当时范景文并未得知皇帝驾崩的消息,却依然决定走上艰难的绝路。此时他如果以护驾为名逃走,或许还可以不死,但范景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赴死,毫不犹豫。这是因为他早有以身许国的坚定信念。那些苟且偷生的人,有的原本也有以死明志的决心,但在关键时刻稍微犹豫了一下,结果后续就一直未能再下决心自尽,最终难免身败名裂。由此可知,那些决然赴死的人心中是没有遗憾的。成仁取义,原本就不是那些心存软弱、心怀私欲之人所能做到的。范景文以身殉国,其壮烈之举可与南宋的文天祥媲美,永载史册,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