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 第232章 方文耀

穿越必备:白话明季北略那点事 第232章 方文耀

    方文耀

    方文耀,字怀怙,龙溪人。崇祯庚辰年(公元1634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再升任河间府知府。城池被贼军攻陷,方文耀宁死不降,贼军对他施以杖刑,他仍大骂不止,直至遇害。

    彭士宏

    彭士宏,辽东人,担任南宫知县。闯贼长驱直入京畿南部地区,沿途官民纷纷归附。彭士宏激励士民,整修防御设施,众人认为县城太小难以抵挡,彭士宏说:“我奉命守护这片土地,生死在此,即使不能取胜,死也能瞑目。”众人环绕哭泣道:“这是作为臣子的职责,但百姓怎么办?”彭士宏也流着泪说:“人心如此,大局已定,我只能尽我所能,你们自便吧。”士绅最终迎接贼军入城。

    彭士宏身穿官服坐在堂上,贼军质问他为何不储备粮食,他怒目圆睁,手指颤抖地说:“我是朝廷官员,岂能为贼寇准备粮食?”贼军大怒,将他斩首,悬首城门示众。

    作为镇守一方的官员,他们应该在封疆之地以身殉国,像这三位一样,可以说是无愧于自己的职责了。然而,我从朋友那里听说,我们家乡有位官员,担任京畿南部司理,驻守居庸关,听说贼军将至,竟主动出关二百里迎接。到达关隘后,贼军怀疑有伏兵,命令他反复开关门数次,确认没有防备后才让前哨骑兵侦察,果然没有埋伏。贼军将领笑着说:“古人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是这里架设大炮,派五百人防守,我们还能过去吗?”那位官员也笑着说:“这是上天让臣子我帮助于您啊。”唉,难道他就没有对封疆之地负有的责任吗?与这三位相比,他又是如何呢?

    金毓峒

    金毓峒,字鹤冲,北直隶保定府完县人。其父金铨,官至司徒,为万历庚辰年(公元1600年)进士。金毓峒少年时与侄子金肖孙一同在郎山读书,那时便怀揣着澄清乱世的壮志。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同年秋天,因陈述上奏漕运事务得皇帝满意,被授予湖广道御史职位。不久,他出任泰川巡按御史,回京复命时,贼军已经攻入函谷关。崇祯甲申年(公元1644年)春天,金毓峒被皇帝召入便殿奏对,随后皇帝诏命他监管率领宣府、大同军队。宣府、云州(即大同)陷落,他随即奉命督率禁军,扼守京畿南部的关键地带。金毓峒火速赶往保定,散尽家中千金财产,犒赏士兵,积极筹备固守城池。此时,他的侄子金振孙凭借精湛剑术考中武科,两人见面时痛哭流涕,立誓共赴国难。金振孙是金肖孙的弟弟。

    当时城池被贼军围困,形势危急,金振孙登上城墙,手持弓箭,击毙多名敌军头领。他与兄弟金肖孙私下约定,一旦形势有变,一定要追随叔父金毓峒共赴黄泉。金毓峒得知后,对金肖孙说:“赴死容易,保护孤儿艰难。我将幼儿托付给你。”金肖孙接受使命,将王孺人的全部簪珥拿出,用于犒赏士兵。士兵们受到激励,更加奋勇抗敌,贼军试图撤退。然而,三月十九日北京陷落的消息传来,金毓峒痛哭不已,誓与城池共存亡,悬挂银牌以奖赏击杀敌军者,将士们斩首无数。二十四日早晨,城南楼起火,贼军趁火势攀城而入,城池最终陷落。金振孙策马冲向贼军,高喊:“城头上杀死你们头领的就是我。”他与敌军激烈搏斗,击毙多人后英勇牺牲,贼军将他肢解。金毓峒眼眶破裂,怒骂不止,挥剑斩杀一名绿衣贼军,然后背负官印向北方叩首,说:“臣已竭尽全力。”随后投身三皇庙古井而死。他的妻子王孺人也自缢身亡。金毓峒的侄孙金罂、妻子陈氏以及侍女桂香等人也都投井自尽。贼军四处搜捕金毓峒的两个孤儿,金肖孙遭受炮烙酷刑,身体被刺得体无完肤,但最终得以幸免。三天后,金肖孙收敛了金毓峒的遗体,如同生前一般完好,众人皆敬佩其义举。

    另一版本的记载称,金毓峒负责防守西门,城池陷落后被贼军抓获,被带到三皇庙拜见伪将。金毓峒奋力挥拳击打贼军主帅,使其仆倒在地,随后跃入井中自尽。金振孙登上城墙射杀贼军,很多敌军应弦而倒。城池陷落时,众人脱下军装藏匿起来,金振孙却拒绝这样做,说:“武人本色,何惧一死。”贼军在人群中大声呼喝:“乡官子弟,速速就刑赴死。”金振孙身穿祢福礼服高呼:“我是御史金毓峒的侄子。”贼军将他肢解。金肖孙之子金罂的妻子陈氏,是已故进士陈士章的孙女,年仅十八岁,与祖母张氏、母亲杨氏、嫂子常氏三世四人,一同投井自尽。张氏怀抱孙子一同坠井,侍女桂香等四人也紧随其后跳入井中,全部遇难。

    金毓峒以身殉城,坚守气节,堪比坚守睢阳的张巡,而金肖孙保全孤儿,犹如程婴(春秋时晋国义士,义救赵氏孤儿)一般,而金振孙英勇赴死,犹如南霁云(张巡手下将领,唐朝名将,在族中排行第八)。即便是女性,她们从容就义,尤为世间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