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在幸福的起点重生 > 第45章 大丰收

在幸福的起点重生 第45章 大丰收

    事情说清楚了,屋里传来王长根儿媳妇压抑的哭声。

    “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终于洗脱了冤屈,她一分钟都不想待在这儿了。

    “回家,回家,咱们回家。”

    她妈和嫂子们都马上答应带他回家。

    “我闺女我领回去。但是我闺女不能白受这么大的委屈。

    嫁到你家三年多,一天好日子都没有。

    我那闺女背着这么大委屈,一个字不说。

    我这心里不痛快,我闺女忍了这么些年,我不能忍。必须给我闺女一个说法。”

    王长根儿的老丈人这时候起来说话,声音比刚才大了很多。

    之前是觉得自己的闺女不是那种人,但是没有证据,闺女又说不清楚,心里也知道这个事儿不好解决。

    现在说清楚了,心里有了底,说话也硬气了。

    现在错的是他们老王家。

    “亲家!亲家!不能啊!这,这不是说清楚了,这就是误会,误会呀!”

    王长根儿的爹这时候赶紧说,谁能想到会是这么情况呢?

    “这不是误会,是你们这家人,缺德败兴太阴损,遭了报应,终于真相大白了。”

    王长根儿的丈人根本没有留情面,这个时候叫亲家了?

    “这,这,咋能是这样呢?不能啊?不能啊!”

    王长根儿这时候像才反应过来,不相信的叫着,只不过没有人搭理他。

    “去进屋,让你妈和你妹妹先回家。”王长根儿的丈人让儿子先把闺女带走,剩下扯皮的事儿就不用她听着了。

    三个舅哥进屋后王长根儿才缓过神儿来,扑通一声就跪倒在老丈人跟前。

    “爹,爹,爹我错了。我错怪花儿了。这是个误会。

    爹,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好好对花儿。

    爹,求求你。我真的知道错了。都是误会!是误会啊!”

    王长根儿丈人根本没有理他,王长根儿家就他一个独苗,再说出了这个事儿,亲戚里表的也没有人愿意出来帮他。

    哪怕是他爹妈求着都没人帮忙,更何况连大队长和支书都没吱声。

    把人家闺女霍霍成这样,一句误会就能揭过去了?

    这种缺德带冒烟儿的事儿已经都出来了,他们出来维护别说不能服众,就是良心上也过不去。

    一直到大儿媳妇和老婆子带着闺女和其他亲戚走了。

    王长根儿的老丈人才开口说:

    “误会?啥误会?小子,你要是嫌弃我闺女,你大可以给我送回去。

    我们家理亏,彩礼一分不少的还给你。

    你为啥留着?是你心黑呀!

    嘴上说着自己憋屈,心里高兴着呢,能把我闺女死死捏在手里,咋虐待都说不出口,你还占着理。

    像你说的,你可以不计较,那你为啥非要问那个人是谁?

    都是给你这面善心黑的畜生做筏子用的借口。

    我可不是我闺女,我不会让你拿捏。今天事情说明白了,还了我闺女还有我们一家的清白。

    更不可能再和你这样的畜生有一点儿关系。”

    老汉说完眼泪都流下来了。闺女是老来女,从小到大他们都没有动过一根手指头。

    刚才听说闺女身上的伤,他手都木了。

    那么乖巧的小闺女,咋就碰上了这么个畜生了?

    “大队长,支书。我闺女受了这些年的罪,泼了一身的脏水,我要赔偿不过分吧?”老汉冲着十七大队的队长和支书说。

    “老哥,你说,这事儿我做主了。你要啥赔偿都不过分。

    这么大的事儿,都够判刑的了。今天老哥这事留了情面了。”

    大队长和支书赶紧起来回答。

    人家要是追究报公安都行,这要赔偿就是私了了。

    “我恨不得他蹲监狱,挨枪子儿。可我闺女还年轻,我得为我闺女以后打算。

    彩礼我们不退了,再赔给我闺女八百块钱。

    从此以后两家各自嫁娶,再无关系。

    以后再来纠缠就别怪我打断你的腿。”

    “啥?!八百!”

    老汉一说完,王成根儿妈就惊呼出声了。他们一家一年才挣个一百来块钱啊。

    “闭嘴!这事儿我同意了。

    一会儿大队给你们出字据。”

    老支书从院子外面出来,骂了一句,所有人都站了起来不敢出声了。

    老支书已经快七十了,说话的声音中气十足。

    “不同意就报公安。你们问问十七大队那些要嫁娶的人家能不能同意。

    你们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不干人事儿的玩意!

    让你们留在大队里,已经够意思了!”

    老支书都出面了,这个事情就是板上钉钉了。

    不管王长根儿家以前啥样,从今天开始他们一家算是完了。

    掏出家里所有的家当,还和大队借了一些,然后当着大家的面签了字,这件事儿就算是了了。

    老汉的儿子们把妹妹的东西收拾了一下,跟着走了。

    “完了,全完了啊!媳妇儿没了,孙子也没了。都没了,全都没了!”王长根儿她妈一下就坐在地上嚎上了。

    刚开始她发现儿子打媳妇儿后也劝过,可是那个死孩子就是不改,家里不打偷着去外面打。

    媳妇儿不声不响的他们老两口也纳闷呢,后来儿子说了原因,他们心里也气,可是儿子打的太狠了,他们管也管不住。

    后来媳妇儿怀孕了,她看了一段时间才好了一点,儿媳妇儿天天在眼前不可能有别人,可是儿子口口声声不确定孩子是自己的,他们也心里画魂了,难道真是看错了?

    就这么稀里糊涂的酿成了今天的大错。

    “活该呀,这就是活该呀。报应!都是报应!”

    王成根儿的父亲哀叹了一声,转身就进屋了。

    苏秋月在他们谈好赔偿的时候就走了,看着心烦的很。

    到家的时候,孙艳秋和许凤都在。

    “秋月,你看见王长根儿媳妇儿的伤啦?快说说。

    听说可惨了,怀孕都五个多月了,咋能还挨揍啊?”孙艳秋问她。

    苏秋月洗了洗手。

    然后把身上的衣服脱了,换了一身,实在是身上都是血腥气,今天的事情也让她不舒服。

    “你俩今天别回去了,陪我待两天儿,说说话吧。

    大姐晚上你做饭吧。”

    换下来的衣服随意的扔在地柜上,苏秋月脱了鞋躺在炕上,有气无力的说。

    “行。一会儿让小华他俩回去说一声。

    你咋啦?吓着了?”

    许凤痛快的答应下来,有点担心的看着她。

    “没有,就是有些累,心情不好。”

    苏秋月半睁着眼睛,这会儿真的感觉浑身没劲儿了。

    “快说说,到底啥样啊?我们看热闹就看一半儿,就被撵回来了。”

    孙艳秋给她倒了一杯水,还是没有忘了问她。

    苏秋月咕咚咕咚的喝了一大杯。

    然后就把今天自己看见的说了一遍,把孙艳秋和许凤两人听的脸都白了。

    “那个小孩也就一个巴掌大,眼睛鼻子嘴都长全了。

    手指头和脚指头都是透明的。

    李婶儿说我没经历过,又是自己大队的就没让我去。

    她送山上去了。”

    “我有点害怕了,有点儿不敢结婚了。”孙艳秋听的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大夏天的感觉冷飕飕的。

    “你们说男人结婚到底是为了啥?为了过日子还是为了那个膜啊?”孙艳秋有些迷茫。

    “不知道,都说女人心海底针,我看着男人才是。”许凤说。

    “你说他媳妇儿以后咋办啊?这辈子这不是毁了吗?”孙艳秋有些唏嘘。

    “你听见那个女人在家了,有的是娶不上媳妇的光棍儿。

    带孩子嫁人的女的也不是没有。有啥毁一辈子的。

    这火坑不是跳出来了吗?才二十多岁,以后好几十年呢,就这一件事儿就活不下去了?

    只要想开了,这些都不是个事儿。”许凤倒是没觉得怎么样,都经历一次了还不得长点经验啊。

    三个人在炕上有些丧气的东一句西一句的说着话。

    这件事儿不仅是他们,很多人听了都唏嘘不已。

    没结婚的觉得可怕,结了婚的觉得庆幸。

    终归这是别人的事儿,和他们无关,时间一长这件事儿也就变成了故事。

    时间很快就到了秋收,就连苏秋月都能看出来,十七大队今年会是个丰收年。还是个大丰收。

    地里的黄豆荚鼓鼓的,谷穗又大又结实,沉甸甸的垂着头。

    大队长现在走路都带风,脸上的笑容都藏不住了。

    苏秋月特意去了十大队找了一趟白艳儿。

    花钱买了稻穗儿,放到空间里好继续种。

    其他的种子就是在大队买的还没有收割的粮食。

    等丰收的时候她也没有机会留种子。

    秋收热火朝天的如期开始了,感觉所有人都忙碌了起来。

    苏秋月现在不用出工,所以跟着小孩子们后头捡掉落的粮食。

    碰到特别饱满的粮食都偷放到空间里。然后把空间里的粮食拿出来替换。

    收割,脱粒,晾晒,留种。

    这些工作还有很多的稀碎的活计,都是在和老天爷抢时间。

    特别是地里的黄豆,晚收一天,豆粒就有可能自己爆开掉落。

    这样就加重了后面的工作。

    所以有经验的庄稼把式,能看出来最合适的收割时间,一声令下所有人都得赶紧拾掇秋。

    收获完了以后晒谷场是最热闹的地方,还得安排人值班,白天晚上的看着。

    天气有一点变化就得赶紧收起来。

    这是交公粮的时候,粮食等级评定很重要的一环。

    地里的各种杆子,晒干了还有很多用处,比如麦秆儿这些都是很重的东西。

    大队里需要补房子,盖房子,垒院墙啥的都得用。

    还有分给各家的柴火都得弄出来。

    农村没有扔的东西,地里能吃的一点儿都不能浪费。

    人不能吃的家里的鸡鸭鹅狗能吃,它们也不能吃的还可以烧火做饭,就连这些草木灰都能洗碗刷锅。

    秋收是累人的活儿,今年大队里的人跟打了鸡血似的。

    实在是因为今年的收成实在丰厚。

    以前哪怕是好年景,肥力也够的情况下,一亩地最多能收五百多斤。

    今年大队长试了好几次,比往年多出来快两百斤。

    两百斤啊,一晌地就是两千斤了。这可是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吃一年的粮食啊。

    每次过秤的时候,大家都不敢相信,都以为是称错了。

    苏秋月每次去看热闹,都能听见人群里喜悦的惊呼声。她也高兴。

    没人的时候偷偷的笑。这个时候她觉得自己像一个仙女,偷偷的做了一件好事儿,只有自己知道这种成就感。

    等要交公粮的时候,大队里的地真的算出来每亩多产出二百斤左右。

    大队里每个人都高兴的不行,去交公粮的时候都感觉腰杆子笔直。

    这也让公社大大的夸奖了大队长。

    交完公粮大队里又开始分粮,今年是个大丰收,每家每户分得粮食也多了。

    今年是个肥年,家家户户粮食够吃,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也舍得花钱了。

    苏秋月的膏药就卖的快了。

    夏天的时候,她的风湿膏就卖了很多,效果还不错,所以秋收后,累的犯病的一些疼痛的毛病,就都来苏秋月这里买膏药了。

    苏秋月之前搭进去的钱就回来的七七八八了。

    今年衣服是新做的,棉袄棉裤夏天的时候重新做了一遍,还放大了一些。

    还有之前买的毛皮坎肩儿,过年穿的就够了。

    棉鞋已经麻烦舅妈给她做了两双。

    苏秋月打算再买些棉花,把家里的被子褥子重新弄弄。

    表哥已经顺利的入职了,去了镇上的宣传办做了干事。

    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能坐在办公室里拿笔这是多大的造化啊。

    大队里知道的时候确实很惊讶,只不过秋收来了,都忙碌了起来就顾不上了。

    苏秋月觉得挺好,低调,低调啊。

    苏秋月和妹妹去了骑着自行车去十大队找白艳儿,买了好多的稻壳回来。

    这两天就在家做枕头,除了睡觉的枕头,她还做了个靠枕。

    要不然想在炕上躺一会儿,还得拿她们睡觉的枕头,她嫌麻烦。

    做个靠枕白天的时候坐炕上也舒服。

    她记得现在生孩子的人家都弄草口袋,小孩儿生下来就睡在上面,隔凉隔热的。

    她也弄了两个,要不然冬天总坐在炕上烫屁股还爱上火。

    这种简单的缝口袋的活儿她还是能干好的,所以她做了好几个,还给舅妈送去了好几个。

    秋收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忙着囤菜过冬。

    苏秋月也上了一趟山,收获了不少的种子。

    她回到大队的时候,就听说要请人来唱样板戏和放电影了。

    这会十七大队不仅在公社,在镇上都出了名,大队长被点名表扬都去了镇上了。

    之前说的话肯定要兑现的。所以赶在天彻底冷下来之前,赶紧安排好。

    这事儿决定下来后,附近的大队,还有稍微离得近的公社就都知道了。

    样板戏唱一天,电影也要放一天。

    知青院里也热闹起来。和他们大队相熟的知青,能过来的都过来借宿了。

    孙艳秋嫌挤就到苏秋月家借宿了。

    还有亲戚关系的也都到了大队里。戏台子刚搭好十七大队一下就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