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迎娶蔡夫人,荆州入我手 > 第43章 组建骑兵

三国迎娶蔡夫人,荆州入我手 第43章 组建骑兵

    眼瞅就要撞上时,烈马四蹄猛地一踏地面,它的身形高高的跃起,在半空中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

    眼见这匹烈马就要冲出栅栏,这可是闹市区啊!

    要是任由它胡闹,还不知要踩伤多少人。

    最重要的是,韩玄可在外面呢!

    “畜生,给我安静!”

    魏延怒喝一声,猛地拽住缰绳。

    马头一低,直接将这匹烈马拉了下来。来不及刹住身形,连人带马直接撞在栅栏上。

    烈马被撞的摇摇晃晃,魏延也不好受,但他依旧紧紧的抓着缰绳,垮在马背上不动分毫。

    闹腾了不少时间,有些疲惫的烈马不再反抗。

    打了个响鼻,低下头颅,任由魏延乘骑它。

    马贩子趁机凑过来道:“恭喜这位爷!成功驯服这匹良驹!”

    驯服了这匹马后,魏延翻身下来,轻抚烈马的面庞安抚,随后牵着缰绳走过来!

    “文长,这匹马不错吧?”韩玄笑道。

    “是匹好马!”魏延爱惜地说道。

    “宝剑归于壮士,宝马当属英雄。这匹马就算是我送给你了!”韩玄笑道。

    “主公!”魏延感动的热泪盈眶,如果不是韩玄阻止,他几乎要当场拜倒。

    韩玄看向马贩子问道:“你们这还有多少匹战马?”

    马贩子一条便知道来大生意,经过这一小会儿的观察,他发现此二人皆不是平常之人,身上散发着淡淡凶煞之气。八成不是个当官的,就是某个世家大族。

    “这位爷,我们此次从北方共运来五百匹中等战马,一匹马的价格是两万钱,也就是两金。您要多少?”马贩子搓着手,热切地问道。

    两万钱!韩玄虽然知道南方马贵,但却没想到这么贵,这价格至少是北方战马的两三倍了。

    虽然心底暗骂马贩子心黑,但他也无可奈何,谁让能够大规模养马的地方,大部分都分布在北方,其中幽州、并州和凉州这三个大州拥有着众多产马地。

    不过五百匹,韩玄摸了摸下巴,这可跟他预想的有些少。他现在手上仅有两千骑兵,再加上之前战损的,此次怎么着也要买回一千多匹战马才够。

    “太少了,我们至少也要一千匹。”韩玄看向马贩子说道。

    “这位爷,我可以联系其它马商,只不过价格方面嘛……”

    “价钱不是问题!”韩玄虽然表面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但是内心可是心疼的都在滴血,这可是两千多万钱啊!这足够在洛阳买一个郡的太守官职啊!

    好在这些年,韩氏凭借着凤凰醉还有炒茶,赚了不少钱。

    “得咧!这位爷,这些马都送到何处?”马贩子激动的问道。

    “送到宛城军营吧!”韩玄说道。

    “放心吧!军爷,今天一千匹马准时送到地方!”马贩子说道。

    韩玄看向魏延道:“文长,这一千匹马就由你来交接吧!”

    “放心吧主公!”魏延拍着胸脯道。

    签字画押后,韩玄命人将定金取出,马匹送到后再结清尾款。

    处理完这些事情后,韩玄便回去府衙。

    说实话他对于这一支骑兵很是看重,他吩咐韩熙将他手头上所有的骑兵士卒,全部替换成他带来的韩氏私军。

    也就是说之前宛城那原本的一千多骑兵,被他中饱私囊了,彻底成为他的部曲了。

    此日,韩玄来到兵营。

    此时一千匹马已经送来,魏延正在为此选拔招募骑兵,并加以训练。

    选拔的要求是韩玄从《六韬》中武骑士篇看到的。

    武骑士篇论述了选拔骑兵的标准、条件和方法。

    首先年龄在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其次是身体健壮,骑木精湛,箭技高超。能够越过沟堑,攀登高地,冲过险阻,跨越大泽,追逐强敌,打倒众多敌人的。

    这种人称为武骑士,待遇不可不优厚。

    一个个一米七以上的青壮,通过选拔,进入后方的营帐。

    当他们再次出来时,都已经换好上好的铁甲,每人分配到一匹战马。统一由那些老兵指导他们,随后一起训练。

    《内经》有言:“凡乘者,一日行、二日驱、三日骤、四日驰、五日奔。”

    就是说,第一天慢走,第二天快跑,第三天疾冲,第四天追逐,第五天突撞,这样周而复始的训练,战马的耐久性就会慢慢增长,骑兵与战马也能更好的磨合。

    除此之外,还要训练战马的灵活性以及对骑手指令的熟悉接受程度,比如左旋右转、忽奔忽止、一紧一慢等躲避攻击的指令,以及马上骑射等……

    韩玄此次来除了巡视一番,看看骑兵训练的如何,其次便是为他们颁布军纪。

    如今绝大多数的军队,都可以说是“匪过如梳,兵过如蓖”。

    如同蝗虫过境一般,每次大战后都极尽可能的劫掠。

    往往百年积蓄,顷刻间便会付之一炬。

    事实上,大规模的劫掠在大部分时候被视为军队正常的福利,如此行为屡见不鲜。

    像是日后董卓的西凉军,更是让关中地区的人口灭绝性的下降了。

    曹操在写出“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悲伤诗句后,就对徐州进行了系统的劫掠屠灭。

    即便是有着仁义爱民之称的刘备,也曾攻克益州成都后,纵容诸将劫掠以收买军心,赵云也是因劝谏此事而被疏远。

    可以说在封建王朝中,喊出“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飞,还有“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的戚家军,真可谓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军队中大则屠城,小则肆意妄为。遇到这种情况这些统治者非但不去阻止,反而积极鼓励。

    这倒不是他们不想管,毕竟除了一些变态的统治者,谁不希望军民和谐。

    同样这也不完全是军队没有思想道德教养约束,才做出如此恶行。

    这其中涉及到两个因素,才让他们不得已而为之。

    一是涉及到大军的后勤补给危机,二是士卒们时刻面临的精神压力等问题。

    无论什么,在封建时代唯一的核心便是“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