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迎娶蔡夫人,荆州入我手 > 第129章 印刷术

三国迎娶蔡夫人,荆州入我手 第129章 印刷术

    书院大门左右,各有两个门帘,左侧的是“云梦环绕”,右侧的是“明镜高悬”

    “老师,请看。”韩玄转过身,指着后方道。

    众人顺着韩玄手臂的方向,向后望去,只见一云梦泽宛若一片镜湖,在阳光的照耀下,发散着耀眼的光辉。

    “不错,水清似明镜,真乃水镜先生矣。”庞德公一抚胡须,笑道。

    司马徽也被这奇异的美景所震撼住,看向自己的大弟子满意的点了点头,“有心了。”

    “诸位,请随我来!”韩玄推开大门,众人鱼贯而入。

    一入眼帘便是,一座巨大的石壁,上面雕刻着满满的字迹。

    韩玄的祖父韩嵩,朗声念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这篇文章名为《师说》,主要意思是劝诫学子们,要不耻下问,尊师重道……”韩玄说道,这是他特意命人刻上去的。

    “文采斐然,妙笔生花,气势磅礴。是一篇绝好的文章。”庞德公连连赞叹。

    “人非生而知之,道之所存,诗之所存。”司马徽默念一番后,对这篇文章做出了总结。

    后方的学子们,仔细钻研其中的文字,其中蕴含的强烈冲击,使得他们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读完这篇文章后,这些学子心底不由得对韩玄,升起钦佩之感,对于这个水镜书院也越发期待起来。

    绕过石壁后,便是一座大殿,殿内供奉着孔子和诸多先贤的雕像。这里主要用于祭拜,祭祀圣人先贤之所。

    众人纷纷前去祭拜了一番,便从左右侧门继续深入,便来到水镜书院的第二座大殿。

    这座大殿便是讲堂,里面有数百个席位,最里面有个高台,可供老师为学子们授业解惑。

    讲堂前有一个水井,学子们上课前,可用井的水洗净手脸,弹冠振衣,静心凝神之后,才能进入讲堂内聆听研习。

    水井旁种着一株梨树和一株桃树,代表着桃李满天下的美好寓意。

    再往后便是藏书阁,殿前有一个宽阔的广场,通体由青石砖铺砌。

    广场的中央有一条溪流,径直将广场一分为二,唯有一座白玉石桥连通。

    众人站在桥头看去,在溪流旁修建着不少小水池。

    经过韩玄介绍,那些水池,是专门用来清理笔砚的‘洗墨池’。

    同时,也可以在大殿建筑失火时,方便取水灭火。

    走过白玉石桥,便是一座极为庞大的藏书阁。

    只不过,此刻这里面空旷如野,仅有几座书架上的典籍,还是韩玄自己珍藏的。

    不过有着司马徽的藏书添入,这里将会逐步充实起来。韩玄日后也会注意收集文章典籍的事宜。

    藏书阁内共分为士、农、工、商四个大区,韩玄想要重现当年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现在谈论还为时过早,以当前的情况来说,还是得先充实学子、招揽名士为优先。

    藏书阁的侧面有一座偏小的阁楼,这是一座印刷室。

    室内摆放着一卷卷,空白的,上好的竹纸。是韩玄命令造纸坊,这段时间加紧制造的。

    既然放下豪言壮语,供养学院内的士子,笔墨纸砚这些基础物件自然是免费足量的供应。

    笔、墨、砚这三样还好说,虽然都造价不菲,但胜在可重复利用。

    不像是纸张,是属于一次性,且昂贵的消耗品。

    若是从外界购买,就算是韩玄再财大气粗,也会破产,供不起那么多的学子日常消耗。

    所以一年前,韩玄未雨绸缪,特意命人研制造纸术,建立属于自己的造纸坊,最终成功造出更加便宜,更易于书写保存的竹纸。

    相比其他学子,抱着一卷卷竹纸研究,司马徽和庞德公几人,更好奇一旁的奇怪木板和泥印。

    有一些工匠,正坐在一旁,用着刻刀在木板上雕刻。

    司马徽走上前去,拿起一个刻完的木板,其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字迹,排列工整,大小一致。

    “这居然是四书之一的《论语》。”司马徽仔细辨认,发现上面篆刻的是翻转过后的《论语》。

    “正是。”韩玄点了点头。

    “让老夫也看看。”庞德公接过,木板纹路细密坚实,大小不到两寸。

    待他仔细观摩后,点点头道:“的确没错,只不过这字刻反了,教人怎么读啊?”

    “老师,庞德公,此物名为雕版。并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于印刷。”韩玄笑着解释道。

    “印刷?”司马徽有些疑惑,他从未听过这个词。但是看着这雕版,倒与拓印有几分相似。

    司马徽和韩嵩几人也投来疑惑的目光。

    唯有其父韩亮,心底若有所思,毕竟他这个长子向来喜欢捣鼓各种新奇的事物,他已经习惯,见怪不怪了。

    韩玄并不准备多说什么,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他们什么是雕版印刷术。

    他拿着一个雕版,来到一旁的工作台前,将雕版牢牢固定住。

    拿起一旁的刷子,蘸满墨汁,在雕板上刷一下,随即将一张上好的竹纸覆盖上,并用另外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再刷一下。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韩玄将纸掀起,一页书便印刷好了。

    韩玄的祖父韩嵩接过来后,缓缓念道:“《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仅仅不到两尺的纸张,其上竟出现了二百多个字,而且印上去的字迹极为清晰,整齐。

    若是放在竹简上,一卷竹简最多就只能书写四五百字罢了。

    这简直是太便捷了,只需一印一刷,眨眼间便能将雕版上的字印刷于纸上。

    怪不得木板上雕刻的字迹,需要反着来。

    “想必大家已经清楚什么是雕版印刷。”韩玄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他就不信凭借着大量印刷出来的书籍,还有如此好的学院环境。定然会有学子、名士慕名而来。

    还怕吸引不到人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