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中世纪做奴隶主 第364章 何必这么拼
热门推荐:
综穿带着王者系统当bKing
纠察特种兵,全军通报范天雷!
凡骨惊天
怪物出没
大召荣耀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退学暂停!姐靠暴打弟弟月入过万
梦回西晋娶女帝
冬季的塔巴里斯坦,寒意裹挟着里海南岸的湿风,自海湾深处呼啸而来,裹带着咸腥的海雾与遥远山林的松脂清香,在荒凉的平原上恣意肆虐。雪花如灰烬般零星飘落,在冻硬的泥地上堆起薄薄一层,映照着天穹中铅云低垂的灰光。空气中弥漫着柴火的焦烟、发酵的羊粪气与沿岸晾晒干鱼的腥味,那是阿莫勒冬日常有的混合气息,粗粝、现实、令人窒息却又熟悉。
阿莫勒城倚山而筑,静卧于波斯北方苍翠密林的怀抱之中。城墙由风蚀的泥砖与粗砺石块层层垒砌,裂痕纵横,藤蔓攀附,如岁月在肌肤上留下的伤痕。几座方塔残破依稀,断垣间可见昔日的箭孔与城垛,其中最高的一座塔楼之巅,仍高悬着巴文德王朝的旗帜——绿底金狮,昂首咆哮,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威仪未减。那金狮图腾,是自诩萨珊波斯皇族血统的巴文德君主世代沿袭的象征,承载着古老帝国正统的余晖与早已稀薄的荣光。这座城市,历经阿拉伯征服与塞尔柱扩张,始终未曾屈服,像山间嵌入岩石的苔藓般顽强。在伊朗高原逐渐碎裂的版图中,这个似是而非的军阀小政权,仍以“波斯”的名义倔强地延续,坚守着一段注定沉没的历史。
然而,这片土地正处在静默的更迭之中。昔日香火鼎盛的拜火教神庙,如今早已门庭冷落,断壁残垣间仅存几座被风蚀雨洗的祭坛,香灰冷却,圣火熄灭,唯有少数顽固的信徒仍虔诚地在灰白神台前俯首默祷。更多的火神殿则被改作新兴的十二伊玛目派天方寺,圆穹之上新筑尖塔,五时召礼的穆安津之声划破晨昏,悠远回荡在城墙之内外。大街小巷中,披着羊毛长袍的什叶派教士在冰风中高声宣讲,所引的并非征服者的剑锋,而是这里的王族本身的皈依与归顺。
阿莫勒城门外,冬风呼啸,雾霭低垂。巴文德王国的巡逻骑兵偶尔驰过,身披链甲,披风猎猎,眼神如鹰隼般锐利。长矛在晨曦中泛着寒光,他们目光在一切可疑者身上盘旋停驻,毫不掩饰对这些“异乡来客”的敌意与警觉——十字军东征的阴影尚未褪去,西方人的足迹在整个中东都被视为动乱的前兆,间谍、异教徒、叛徒的名目随时可将一支队伍送入囹圄。
李腾引导着迁徙队伍从托尔托萨出发,行旅近一年,终于抵达里海南岸。他们避开了塞尔柱帝国的权力中枢,绕行高原、山麓与干涸的盐湖边缘,远离那些被天方教教士严密控制的驿路与商道。沿途,他们面对的不是战阵,而是冷漠与排斥——比战阵更消磨意志。
在边疆的集市与哨所,教士们高举《天方经》,要求“异教徒旅人”缴纳恰法税(ziāfa),只有金币才能换得片刻安宁与短暂通行。若无钱,则须佩戴羞辱性的标记:黄布条绑臂,铁环挂颈——像牲畜的铃铛,也像对信仰的不赦标记。孩子们指指点点,叫喊“十字狗”;石块与唾液从街角飞来,砸在车篷与行囊上,溅起尘埃与愤怒。
希伯来移民因方言腔调与穿着的亚麻长袍,常被误认为与十字军串通一气,遭到暴民围堵,甚至殴打。吉普赛人则更不受待见——他们被视为流浪之灾,无法掌控的边缘群体,塞尔柱地方官员担忧这类难民一旦成群聚居,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子,动摇边疆秩序,于是命令驱离、没收驮物,甚至焚毁临时营地以警示他人。
这支迁徙队伍来自拜占庭与十字军交错控制的土地,身份敏感、路径复杂,更加引人疑忌。曾有一次,塞尔柱巡骑在荒野中将他们拦下,当众搜查马车、掀翻帐篷,用土耳其语与波斯语混杂咆哮:“你们这些西方的狗,是十字军的耳目,还是罗马的叛徒?滚出真神的疆土!”
为了避开无休止的盘查和勒索,他们只能不断更改路线,绕行人迹罕至的山隘与戈壁。寒夜里,雪粒如刃,风如锥,孩子啼哭不止,骆驼在陡坡上仆倒、喘息至死,男人们咬牙拉车,女人裹着破毯走在冰霜中,整个队伍像惊弓之鸟般缩在命运的阴影下,一步步踉跄东行,只为寻找一块容身的土地。
如今,在阿莫勒城外那片空旷的冻土坡地上,迁徙的队伍终于暂时停下脚步,像一群风雪中濒临力竭的候鸟,瑟缩在这座陌生城邦的边缘。灰蒙的天空低垂,雪片稀稀落落地飘洒,冷风挟裹着咸湿的海气与城墙鸦声,呼啸而来,仿佛要将人从骨缝里掏空。帐篷尚未搭起,身影在寒风中踉跄,呼吸间尽是冷铁般的苦味。
希伯来移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小心翼翼地走向收税的本地官吏——一个肥壮臃肿、狐皮斗篷裹身的中年人,五官松弛,鼻翼外翻,眼睛几乎被脂肪挤成一条缝。他坐在一张矮凳上,咧着一张油腻的笑脸,像一条被晒得发亮的咸鱼。他懒洋洋地伸出手,粗壮的手指一枚一枚捻过金币,发出轻微的金属摩擦声,嗅着那股冰冷的铜臭,咕哝道:“异乡人,看你们这么老实顺从的份上,我们刚皈依的真神……或许会大发慈悲。”他抬起眼皮瞥了一眼众人,语气倨傲地拖长,“听好了——别惹事,别乱走,帐篷扎紧点。等冰雪一化,就该从我们这里滚出去,听明白了吗?”说完,官吏咂咂嘴,拍了拍狐裘上的雪屑,踱步离开,斗篷在风中摇曳。那副样子,仿佛这一笔零碎税金只是他无聊冬日里的小调剂,转身便可忘却。
“是!大人,您放心,我们一定守规矩!”大卫抢步上前,满面堆笑地点头哈腰,语气卑恭,连声应和。额头上的汗珠在寒风中瞬间结霜。
等那本地官吏走远,大卫脸上的笑容也随之收敛,神情迅速沉了下来。他转过身,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紧迫:“快,把灰布帆拿出来!按原先顺序搭帐篷,不许乱动!火堆靠后,孩子别乱跑——动作利索点!”
移民们闻言忙碌起来,冻僵的手指艰难地解开捆绳,灰布在寒风中抖开,啪啪作响。女人们蹲下系角,男人们用木桩锤地,孩子们蜷缩在衣物堆中瑟瑟发抖。城市在身后冷眼旁观,而他们,在雪地上默默重建那一顶顶脆弱的生存壳体。
于是,在城墙的阴影之下,一排排褪色的灰布帐篷缓缓升起,风中帆布猎猎作响。妇人们围起低矮的篝火,用破陶罐熬煮稀薄的麦粥,柴烟中混合着面粉和油脂的香气,一点点在寒风中扩散开来。男人们忙着钉桩、拴绳、搬运破箱,动作迟缓却机械,如同被风雪锈住的齿轮。孩子们披着破布斗篷,在雪地上奔跑嬉戏,追逐雪花、模仿鸟叫,但每隔片刻,便会本能地望向远处的城门,那里的巴文德巡逻骑兵如阴影般若隐若现,令他们随时准备逃散。每一个嬉笑背后,都藏着一丝不安。几位长者围坐在一处干草堆上,裹着破毯,低声诵读《托拉》的经文,声音微颤,却坚定如火:“主啊,我们从耶路撒冷的废墟而来,历经羞辱与苦难,唯愿得您恩典所赐的一方安宁。”风声中传来婴儿微弱的啼哭,伴随着某个老者长长的叹息,回荡在帐篷之间。里海的涛声在不远处拍击着岩岸,如神只沉默的回应。整座临时营地,如同一幅流亡与祈祷交织的画卷——孤寂、挣扎、却尚存希望的微光。
相比起沉静肃穆的希伯来营地,吉普赛人的帐篷区则如冬夜里燃起的一簇篝火,热闹、明亮、不安分。他们缴纳完税金后,便立刻占据了草坡一角,七手八脚地搭起鲜艳的棚幕——红蓝相间的粗布在风中猎猎飞扬,如节日市场上的彩幔,在灰白雪色与褐土之间分外抢眼。一面印有星月与卷纹图案的旧旗插在营帐顶端,迎风抖动,像是某种不知名游牧神灵的标志。
锣鼓声骤然响起,仿佛不顾风雪寒意,吉普赛艺人们已投入一场命定的表演:一个胡须浓密、面部涂彩的中年男子在火盆旁抛掷火把,火舌在空中划出橘红轨迹,旋转着穿越纷飞雪片,溅起阵阵欢呼;一旁,帕梅拉轻轻摇动手中的银铃,赤脚踩在踩实的雪地上起舞。她身着多层织锦长裙,色泽斑斓,裙摆旋转如朵冬夜盛放的罂粟花。她的手腕缠绕着银镯与旧铜币串成的饰环,舞动之间叮当作响,如雨打铜盘。
帕梅拉刚刚分娩不到两旬,面容略显憔悴,额头还覆着细汗,但那种从苦难中生出的生机却令她整个人如焰般鲜活——仿佛越是被放逐,越要活得张扬。她跳舞时时常轻轻按住腰间,眼中却有亮光闪动,跳给婴儿,也跳给命运。
不远处,一群吉普赛孩子围着破毡铺开的“舞台”翻跟头、耍小把戏,一个卷发男孩从黑呢帽中“变”出两只雪白的鸽子,令围观者惊呼连连。另一个小女孩悄悄往围观人群中挤去,眨巴着大眼睛举起破碗:“一枚铜币,一笑一福。”
吉普赛人的首领——帕梅拉的远房表亲,伊沙克·萨勒穆尼裹着灰裘,声音嘶哑却极具穿透力:“来呀,来呀!埃及魔术,北方之雪中盛放的奇迹!铜币一枚,换你今夜一笑——不赚白不赚!”
围观的人群渐渐聚拢,不乏本地的渔民、摊贩,甚至几位卷着羊毛披风的少年兵也悄悄站到了人群边缘。他们嘴角挂着掩不住的好奇,有人咧嘴一笑,随手将几枚铜币抛向舞台前的毡布上;也有人皱着眉头,嘴里念叨着“不正经”,却还是不自觉地凝视着那旋转的裙摆与银镯飞扬的节奏。
“哼,异教的花招……”一名刚好巡逻经过的本地士兵低声咕哝,语气中带着不屑,但眼角却不自觉地停留在帕梅拉纤细却有力量的身姿上,目光里掺杂着警惕与某种难以名状的好奇。他嘴上仍念念有词:“别蛊惑人心。”话音未落,手一扬,竟也抛下一枚铜币,站在原地不动,眼神却渐渐柔和。
更远处,更多居民被这突如其来的热闹吸引,纷纷驻足。他们或从集市赶来,或从清真寺前转过街角,身上带着寒风与疲惫,但此刻都仿佛被那跃动的火焰、明亮的布幕与孩子的欢笑唤醒了些什么。寒冬的日子沉重如铁,而这场异族的演出,仿佛在冰雪上点燃了一簇短暂的灯火,让人们在风雪与税吏之外,找回片刻的笑意与喘息。
他们投币、鼓掌,或只是静静站着,眼中映出篝火与花裙交织的光影,忘却了征役、苦寒与信仰的分歧。哪怕只有这一瞬,雪地上也仿佛跳跃着不属于此地的温暖光斑。
而在营地深处的一顶灰布帐篷内,一个新生的婴儿蜷缩在羊毛襁褓中,发出轻轻的哼唧声,似乎在梦中也听见了母亲舞蹈时银铃的回响。火光微弱,帆布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那声细小的啼音像雪夜中冒出的一缕炊烟,温柔却又脆弱。同在这个帐篷里的哈达萨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交给身旁的老妇人,低声嘱咐几句,便轻手轻脚走出帐篷。她弯下腰,缩在一头蹲卧的骆驼旁,举着一只油亮滚烫的烤鸡腿,大口咬下一块焦香外皮,又不时警觉地环顾四周。
这只鸡腿是她刚从沙陀人商队那里讨来的——确切地说,是阿斯兰亲手递给她的。他一笑便将整只烤鸡塞到她手中,毫不吝啬,尽管其他沙陀人的晚饭只是摊饼与清水。哈达萨知道自己为何能得到这份不同寻常的关照:她为李漓生下了一个女儿。
如今哈达萨的职责,是与几位年迈的妇人一同守护这几顶帐篷中的未来。除了她的女儿,观音奴也为李漓诞下一子,而帕梅拉,也为李漓添下一女。三名婴儿轮番啼哭,像彼此不甘落后地在雪夜中争夺这一方异乡土地上最原始、最微弱却也最真实的生命存在感。
帕梅拉的演出暂歇,拎着水壶走下临时舞台,绕过彩布帷幕后方,倚着一根木杆歇息。她的脸色微微发白,呼吸略显急促,额前几缕湿发贴在脸颊上,舞裙的下摆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和未干的汗迹,仿佛整个人仍沉在节奏未散的余波中。
哈达萨看见她,起身走了过去。她手里还拿着那只油亮的烤鸡腿,轻轻晃着,像是某种和平的劝说,“你才刚生完孩子,何必这么拼?”她抬头问道,语气虽有责备,却藏不住关切。她将半只鸡腿递了过去,“来,吃点肉,补补身子。”
帕梅拉苦笑着摆摆手,“刚才那个孩子不是把鸽子放错方向了吗?差点飞进火盆……一直顾着善后,哪有空吃。”
帕梅拉顺手擦了擦额头的汗,动作有些机械。停了片刻,目光越过帷幕,望向远处营地所在的坡地,那一顶顶灰帐篷如沉默的石块,在风雪中摇摇欲坠。
“原以为前几年攒下的钱还能撑一段,可这一路……”帕梅拉语气顿了一下,语速加快,“食物、马料、帐篷、税金、医药——哪一项不烧银子?每一笔都比想象中狠。我只能上场表演,讨赏、卖笑,能挣一点是一点。”
帕梅拉低声补充,声音微弱得几乎被风吞没:“阿哈兹大叔说,我们这一年,不过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一。照这速度……还得三年,才能到达震旦。咱们又不是军队,是拖儿带女的一长串移民,走一里路都得等孩子尿完、老人喘过。”
哈达萨沉默片刻,啃下一口鸡肉,轻轻咽下后叹了口气,那叹息像从喉咙深处浮起的旧伤:“眼下看起来……我们快成难民了。”
帕梅拉没有回应,只是静静望着远方里海隐约浮动的雾影。风从雪坡那头吹来,轻轻拂起她裙角,带来一丝湿冷的腥咸气息。
李腾带着商队缓缓驶入阿莫勒,他身披风尘仆仆的皮袍,肩背微驼,胡须上结着一层细霜,眉间尽是旅途风雪刻下的疲惫。他勒住缰绳,转身挥臂,示意车夫们加把力,将沉重的货车推过城门前结冰的石板路。车轴吱呀作响,车轮在半融的积雪中碾出湿滑的印痕。
城门边,披着狐裘的税吏倚着石柱打量他们,眼神在满载的车厢上游移。他鼻子一哼,语气懒散却不失警惕:“远方来的客人?货是货,人是人——别把麻烦带进来!”
李腾咧嘴一笑,神色从容,摸出一枚金币悄悄递过去,压低声音道:“大人放心,我们只做生意,风雪再大,也挡不住诚意。”
税吏接过金币,掂了掂,微微点头,一挥手放行。商队鱼贯而入,铁轮辘辘,马蹄踏雪,进入阿莫勒厚重的城门之内。石板街道因日久失修而参差不平,积雪与泥水交融,溅在货车侧板与旅人披风上。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橘黄的灯笼与油灯在风中摇曳,火光如豆,照亮了这个冬夜里寒意四溢的市集。
阿莫勒的集市正热闹:波斯商人张口吆喝兜售毛毯与铜器,本地渔民将晒干的海鱼堆在竹筐中叫卖,还有手艺人铺开染布与地毯,在寒风中不停跺脚取暖。空气中弥漫着烤羊肉的油香、炭火的焦烟和异国香料的辛辣气息,混合成一种让人心头发暖的喧嚣市井味。
不远处,一座残破的拜火神庙依旧伫立。几名年老的信徒身披羊毛斗篷,低声在门前咒语般地念诵,语气中满是压抑的愤懑:“那些天方寺的伊玛目……他们要熄灭圣火,要抹去我们祖先的记忆。”
而就在街对面,高耸的新建清真寺宣礼塔投下肃穆阴影,几名十二伊玛目派的教士正站在门前宣讲真主的慈爱与宽容。他们眼神温和,却在李腾与商队经过时,不动声色地多看了几眼,目光中掺杂着审慎与怀疑。在这座信仰更迭、旧神衰退、货币流通的城中,李腾带着他的布匹、香料与铁器,悄然嵌入其间——像一粒雪落在尚未融化的土地上,既寒冷,又现实。
观音奴与李沾并肩而行,在寒风中无声前行。两人对视一眼,眼神平静如水,漠然中却带着一种早已习惯的默契——无需言语,也不期待回应。李沾则身穿一袭灰袍,背着沉甸甸的包裹,面色淡然,眼神警惕地扫过城墙上的卫兵与来往的骑士。他的眉头轻轻一蹙,却终究未作声,也未多看一眼。神色如风霜磨砺过的石,不怒不喜,心事深藏。
观音奴和李沾踏入阿莫勒城内,脚步轻缓而有节奏,今日亦如往昔,寡言无声。观音奴裹着深色披风,步履稳健,长裙的下摆已沾满泥泞的雪水,在每一步之间悄然拂过石板。她偶尔微微扶着腰——身子尚未完全恢复,却没有丝毫迟滞。他们穿行在阿莫勒蜿蜒逼仄的街巷中,街道两侧是半掩的铺户与低矮的土屋。渔民弓着腰扛着鱼篓从他们身侧走过,水渍一路滴落。几位本地妇人正在井边汲水,边打水边窃窃私语,目光在陌生人身上打量片刻,又迅速移开。偶尔有骑兵策马掠过,马蹄溅起地上的雪泥,一股寒风裹挟着铁蹄与皮革的味道,擦过他们的脸颊。
一路走来,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两人始终保持着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既非陌生,也非亲近。没有对话,也没有刻意的回避,只是在无声中各守其界,仿佛命运早已将他们的关系界定在某条细不可察却不可逾越的警戒线两侧。
阿莫勒城倚山而筑,静卧于波斯北方苍翠密林的怀抱之中。城墙由风蚀的泥砖与粗砺石块层层垒砌,裂痕纵横,藤蔓攀附,如岁月在肌肤上留下的伤痕。几座方塔残破依稀,断垣间可见昔日的箭孔与城垛,其中最高的一座塔楼之巅,仍高悬着巴文德王朝的旗帜——绿底金狮,昂首咆哮,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威仪未减。那金狮图腾,是自诩萨珊波斯皇族血统的巴文德君主世代沿袭的象征,承载着古老帝国正统的余晖与早已稀薄的荣光。这座城市,历经阿拉伯征服与塞尔柱扩张,始终未曾屈服,像山间嵌入岩石的苔藓般顽强。在伊朗高原逐渐碎裂的版图中,这个似是而非的军阀小政权,仍以“波斯”的名义倔强地延续,坚守着一段注定沉没的历史。
然而,这片土地正处在静默的更迭之中。昔日香火鼎盛的拜火教神庙,如今早已门庭冷落,断壁残垣间仅存几座被风蚀雨洗的祭坛,香灰冷却,圣火熄灭,唯有少数顽固的信徒仍虔诚地在灰白神台前俯首默祷。更多的火神殿则被改作新兴的十二伊玛目派天方寺,圆穹之上新筑尖塔,五时召礼的穆安津之声划破晨昏,悠远回荡在城墙之内外。大街小巷中,披着羊毛长袍的什叶派教士在冰风中高声宣讲,所引的并非征服者的剑锋,而是这里的王族本身的皈依与归顺。
阿莫勒城门外,冬风呼啸,雾霭低垂。巴文德王国的巡逻骑兵偶尔驰过,身披链甲,披风猎猎,眼神如鹰隼般锐利。长矛在晨曦中泛着寒光,他们目光在一切可疑者身上盘旋停驻,毫不掩饰对这些“异乡来客”的敌意与警觉——十字军东征的阴影尚未褪去,西方人的足迹在整个中东都被视为动乱的前兆,间谍、异教徒、叛徒的名目随时可将一支队伍送入囹圄。
李腾引导着迁徙队伍从托尔托萨出发,行旅近一年,终于抵达里海南岸。他们避开了塞尔柱帝国的权力中枢,绕行高原、山麓与干涸的盐湖边缘,远离那些被天方教教士严密控制的驿路与商道。沿途,他们面对的不是战阵,而是冷漠与排斥——比战阵更消磨意志。
在边疆的集市与哨所,教士们高举《天方经》,要求“异教徒旅人”缴纳恰法税(ziāfa),只有金币才能换得片刻安宁与短暂通行。若无钱,则须佩戴羞辱性的标记:黄布条绑臂,铁环挂颈——像牲畜的铃铛,也像对信仰的不赦标记。孩子们指指点点,叫喊“十字狗”;石块与唾液从街角飞来,砸在车篷与行囊上,溅起尘埃与愤怒。
希伯来移民因方言腔调与穿着的亚麻长袍,常被误认为与十字军串通一气,遭到暴民围堵,甚至殴打。吉普赛人则更不受待见——他们被视为流浪之灾,无法掌控的边缘群体,塞尔柱地方官员担忧这类难民一旦成群聚居,会形成新的不安定因子,动摇边疆秩序,于是命令驱离、没收驮物,甚至焚毁临时营地以警示他人。
这支迁徙队伍来自拜占庭与十字军交错控制的土地,身份敏感、路径复杂,更加引人疑忌。曾有一次,塞尔柱巡骑在荒野中将他们拦下,当众搜查马车、掀翻帐篷,用土耳其语与波斯语混杂咆哮:“你们这些西方的狗,是十字军的耳目,还是罗马的叛徒?滚出真神的疆土!”
为了避开无休止的盘查和勒索,他们只能不断更改路线,绕行人迹罕至的山隘与戈壁。寒夜里,雪粒如刃,风如锥,孩子啼哭不止,骆驼在陡坡上仆倒、喘息至死,男人们咬牙拉车,女人裹着破毯走在冰霜中,整个队伍像惊弓之鸟般缩在命运的阴影下,一步步踉跄东行,只为寻找一块容身的土地。
如今,在阿莫勒城外那片空旷的冻土坡地上,迁徙的队伍终于暂时停下脚步,像一群风雪中濒临力竭的候鸟,瑟缩在这座陌生城邦的边缘。灰蒙的天空低垂,雪片稀稀落落地飘洒,冷风挟裹着咸湿的海气与城墙鸦声,呼啸而来,仿佛要将人从骨缝里掏空。帐篷尚未搭起,身影在寒风中踉跄,呼吸间尽是冷铁般的苦味。
希伯来移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脚步,小心翼翼地走向收税的本地官吏——一个肥壮臃肿、狐皮斗篷裹身的中年人,五官松弛,鼻翼外翻,眼睛几乎被脂肪挤成一条缝。他坐在一张矮凳上,咧着一张油腻的笑脸,像一条被晒得发亮的咸鱼。他懒洋洋地伸出手,粗壮的手指一枚一枚捻过金币,发出轻微的金属摩擦声,嗅着那股冰冷的铜臭,咕哝道:“异乡人,看你们这么老实顺从的份上,我们刚皈依的真神……或许会大发慈悲。”他抬起眼皮瞥了一眼众人,语气倨傲地拖长,“听好了——别惹事,别乱走,帐篷扎紧点。等冰雪一化,就该从我们这里滚出去,听明白了吗?”说完,官吏咂咂嘴,拍了拍狐裘上的雪屑,踱步离开,斗篷在风中摇曳。那副样子,仿佛这一笔零碎税金只是他无聊冬日里的小调剂,转身便可忘却。
“是!大人,您放心,我们一定守规矩!”大卫抢步上前,满面堆笑地点头哈腰,语气卑恭,连声应和。额头上的汗珠在寒风中瞬间结霜。
等那本地官吏走远,大卫脸上的笑容也随之收敛,神情迅速沉了下来。他转过身,声音低沉却带着一丝紧迫:“快,把灰布帆拿出来!按原先顺序搭帐篷,不许乱动!火堆靠后,孩子别乱跑——动作利索点!”
移民们闻言忙碌起来,冻僵的手指艰难地解开捆绳,灰布在寒风中抖开,啪啪作响。女人们蹲下系角,男人们用木桩锤地,孩子们蜷缩在衣物堆中瑟瑟发抖。城市在身后冷眼旁观,而他们,在雪地上默默重建那一顶顶脆弱的生存壳体。
于是,在城墙的阴影之下,一排排褪色的灰布帐篷缓缓升起,风中帆布猎猎作响。妇人们围起低矮的篝火,用破陶罐熬煮稀薄的麦粥,柴烟中混合着面粉和油脂的香气,一点点在寒风中扩散开来。男人们忙着钉桩、拴绳、搬运破箱,动作迟缓却机械,如同被风雪锈住的齿轮。孩子们披着破布斗篷,在雪地上奔跑嬉戏,追逐雪花、模仿鸟叫,但每隔片刻,便会本能地望向远处的城门,那里的巴文德巡逻骑兵如阴影般若隐若现,令他们随时准备逃散。每一个嬉笑背后,都藏着一丝不安。几位长者围坐在一处干草堆上,裹着破毯,低声诵读《托拉》的经文,声音微颤,却坚定如火:“主啊,我们从耶路撒冷的废墟而来,历经羞辱与苦难,唯愿得您恩典所赐的一方安宁。”风声中传来婴儿微弱的啼哭,伴随着某个老者长长的叹息,回荡在帐篷之间。里海的涛声在不远处拍击着岩岸,如神只沉默的回应。整座临时营地,如同一幅流亡与祈祷交织的画卷——孤寂、挣扎、却尚存希望的微光。
相比起沉静肃穆的希伯来营地,吉普赛人的帐篷区则如冬夜里燃起的一簇篝火,热闹、明亮、不安分。他们缴纳完税金后,便立刻占据了草坡一角,七手八脚地搭起鲜艳的棚幕——红蓝相间的粗布在风中猎猎飞扬,如节日市场上的彩幔,在灰白雪色与褐土之间分外抢眼。一面印有星月与卷纹图案的旧旗插在营帐顶端,迎风抖动,像是某种不知名游牧神灵的标志。
锣鼓声骤然响起,仿佛不顾风雪寒意,吉普赛艺人们已投入一场命定的表演:一个胡须浓密、面部涂彩的中年男子在火盆旁抛掷火把,火舌在空中划出橘红轨迹,旋转着穿越纷飞雪片,溅起阵阵欢呼;一旁,帕梅拉轻轻摇动手中的银铃,赤脚踩在踩实的雪地上起舞。她身着多层织锦长裙,色泽斑斓,裙摆旋转如朵冬夜盛放的罂粟花。她的手腕缠绕着银镯与旧铜币串成的饰环,舞动之间叮当作响,如雨打铜盘。
帕梅拉刚刚分娩不到两旬,面容略显憔悴,额头还覆着细汗,但那种从苦难中生出的生机却令她整个人如焰般鲜活——仿佛越是被放逐,越要活得张扬。她跳舞时时常轻轻按住腰间,眼中却有亮光闪动,跳给婴儿,也跳给命运。
不远处,一群吉普赛孩子围着破毡铺开的“舞台”翻跟头、耍小把戏,一个卷发男孩从黑呢帽中“变”出两只雪白的鸽子,令围观者惊呼连连。另一个小女孩悄悄往围观人群中挤去,眨巴着大眼睛举起破碗:“一枚铜币,一笑一福。”
吉普赛人的首领——帕梅拉的远房表亲,伊沙克·萨勒穆尼裹着灰裘,声音嘶哑却极具穿透力:“来呀,来呀!埃及魔术,北方之雪中盛放的奇迹!铜币一枚,换你今夜一笑——不赚白不赚!”
围观的人群渐渐聚拢,不乏本地的渔民、摊贩,甚至几位卷着羊毛披风的少年兵也悄悄站到了人群边缘。他们嘴角挂着掩不住的好奇,有人咧嘴一笑,随手将几枚铜币抛向舞台前的毡布上;也有人皱着眉头,嘴里念叨着“不正经”,却还是不自觉地凝视着那旋转的裙摆与银镯飞扬的节奏。
“哼,异教的花招……”一名刚好巡逻经过的本地士兵低声咕哝,语气中带着不屑,但眼角却不自觉地停留在帕梅拉纤细却有力量的身姿上,目光里掺杂着警惕与某种难以名状的好奇。他嘴上仍念念有词:“别蛊惑人心。”话音未落,手一扬,竟也抛下一枚铜币,站在原地不动,眼神却渐渐柔和。
更远处,更多居民被这突如其来的热闹吸引,纷纷驻足。他们或从集市赶来,或从清真寺前转过街角,身上带着寒风与疲惫,但此刻都仿佛被那跃动的火焰、明亮的布幕与孩子的欢笑唤醒了些什么。寒冬的日子沉重如铁,而这场异族的演出,仿佛在冰雪上点燃了一簇短暂的灯火,让人们在风雪与税吏之外,找回片刻的笑意与喘息。
他们投币、鼓掌,或只是静静站着,眼中映出篝火与花裙交织的光影,忘却了征役、苦寒与信仰的分歧。哪怕只有这一瞬,雪地上也仿佛跳跃着不属于此地的温暖光斑。
而在营地深处的一顶灰布帐篷内,一个新生的婴儿蜷缩在羊毛襁褓中,发出轻轻的哼唧声,似乎在梦中也听见了母亲舞蹈时银铃的回响。火光微弱,帆布被风吹得沙沙作响,那声细小的啼音像雪夜中冒出的一缕炊烟,温柔却又脆弱。同在这个帐篷里的哈达萨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交给身旁的老妇人,低声嘱咐几句,便轻手轻脚走出帐篷。她弯下腰,缩在一头蹲卧的骆驼旁,举着一只油亮滚烫的烤鸡腿,大口咬下一块焦香外皮,又不时警觉地环顾四周。
这只鸡腿是她刚从沙陀人商队那里讨来的——确切地说,是阿斯兰亲手递给她的。他一笑便将整只烤鸡塞到她手中,毫不吝啬,尽管其他沙陀人的晚饭只是摊饼与清水。哈达萨知道自己为何能得到这份不同寻常的关照:她为李漓生下了一个女儿。
如今哈达萨的职责,是与几位年迈的妇人一同守护这几顶帐篷中的未来。除了她的女儿,观音奴也为李漓诞下一子,而帕梅拉,也为李漓添下一女。三名婴儿轮番啼哭,像彼此不甘落后地在雪夜中争夺这一方异乡土地上最原始、最微弱却也最真实的生命存在感。
帕梅拉的演出暂歇,拎着水壶走下临时舞台,绕过彩布帷幕后方,倚着一根木杆歇息。她的脸色微微发白,呼吸略显急促,额前几缕湿发贴在脸颊上,舞裙的下摆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和未干的汗迹,仿佛整个人仍沉在节奏未散的余波中。
哈达萨看见她,起身走了过去。她手里还拿着那只油亮的烤鸡腿,轻轻晃着,像是某种和平的劝说,“你才刚生完孩子,何必这么拼?”她抬头问道,语气虽有责备,却藏不住关切。她将半只鸡腿递了过去,“来,吃点肉,补补身子。”
帕梅拉苦笑着摆摆手,“刚才那个孩子不是把鸽子放错方向了吗?差点飞进火盆……一直顾着善后,哪有空吃。”
帕梅拉顺手擦了擦额头的汗,动作有些机械。停了片刻,目光越过帷幕,望向远处营地所在的坡地,那一顶顶灰帐篷如沉默的石块,在风雪中摇摇欲坠。
“原以为前几年攒下的钱还能撑一段,可这一路……”帕梅拉语气顿了一下,语速加快,“食物、马料、帐篷、税金、医药——哪一项不烧银子?每一笔都比想象中狠。我只能上场表演,讨赏、卖笑,能挣一点是一点。”
帕梅拉低声补充,声音微弱得几乎被风吞没:“阿哈兹大叔说,我们这一年,不过走了全程的三分之一。照这速度……还得三年,才能到达震旦。咱们又不是军队,是拖儿带女的一长串移民,走一里路都得等孩子尿完、老人喘过。”
哈达萨沉默片刻,啃下一口鸡肉,轻轻咽下后叹了口气,那叹息像从喉咙深处浮起的旧伤:“眼下看起来……我们快成难民了。”
帕梅拉没有回应,只是静静望着远方里海隐约浮动的雾影。风从雪坡那头吹来,轻轻拂起她裙角,带来一丝湿冷的腥咸气息。
李腾带着商队缓缓驶入阿莫勒,他身披风尘仆仆的皮袍,肩背微驼,胡须上结着一层细霜,眉间尽是旅途风雪刻下的疲惫。他勒住缰绳,转身挥臂,示意车夫们加把力,将沉重的货车推过城门前结冰的石板路。车轴吱呀作响,车轮在半融的积雪中碾出湿滑的印痕。
城门边,披着狐裘的税吏倚着石柱打量他们,眼神在满载的车厢上游移。他鼻子一哼,语气懒散却不失警惕:“远方来的客人?货是货,人是人——别把麻烦带进来!”
李腾咧嘴一笑,神色从容,摸出一枚金币悄悄递过去,压低声音道:“大人放心,我们只做生意,风雪再大,也挡不住诚意。”
税吏接过金币,掂了掂,微微点头,一挥手放行。商队鱼贯而入,铁轮辘辘,马蹄踏雪,进入阿莫勒厚重的城门之内。石板街道因日久失修而参差不平,积雪与泥水交融,溅在货车侧板与旅人披风上。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橘黄的灯笼与油灯在风中摇曳,火光如豆,照亮了这个冬夜里寒意四溢的市集。
阿莫勒的集市正热闹:波斯商人张口吆喝兜售毛毯与铜器,本地渔民将晒干的海鱼堆在竹筐中叫卖,还有手艺人铺开染布与地毯,在寒风中不停跺脚取暖。空气中弥漫着烤羊肉的油香、炭火的焦烟和异国香料的辛辣气息,混合成一种让人心头发暖的喧嚣市井味。
不远处,一座残破的拜火神庙依旧伫立。几名年老的信徒身披羊毛斗篷,低声在门前咒语般地念诵,语气中满是压抑的愤懑:“那些天方寺的伊玛目……他们要熄灭圣火,要抹去我们祖先的记忆。”
而就在街对面,高耸的新建清真寺宣礼塔投下肃穆阴影,几名十二伊玛目派的教士正站在门前宣讲真主的慈爱与宽容。他们眼神温和,却在李腾与商队经过时,不动声色地多看了几眼,目光中掺杂着审慎与怀疑。在这座信仰更迭、旧神衰退、货币流通的城中,李腾带着他的布匹、香料与铁器,悄然嵌入其间——像一粒雪落在尚未融化的土地上,既寒冷,又现实。
观音奴与李沾并肩而行,在寒风中无声前行。两人对视一眼,眼神平静如水,漠然中却带着一种早已习惯的默契——无需言语,也不期待回应。李沾则身穿一袭灰袍,背着沉甸甸的包裹,面色淡然,眼神警惕地扫过城墙上的卫兵与来往的骑士。他的眉头轻轻一蹙,却终究未作声,也未多看一眼。神色如风霜磨砺过的石,不怒不喜,心事深藏。
观音奴和李沾踏入阿莫勒城内,脚步轻缓而有节奏,今日亦如往昔,寡言无声。观音奴裹着深色披风,步履稳健,长裙的下摆已沾满泥泞的雪水,在每一步之间悄然拂过石板。她偶尔微微扶着腰——身子尚未完全恢复,却没有丝毫迟滞。他们穿行在阿莫勒蜿蜒逼仄的街巷中,街道两侧是半掩的铺户与低矮的土屋。渔民弓着腰扛着鱼篓从他们身侧走过,水渍一路滴落。几位本地妇人正在井边汲水,边打水边窃窃私语,目光在陌生人身上打量片刻,又迅速移开。偶尔有骑兵策马掠过,马蹄溅起地上的雪泥,一股寒风裹挟着铁蹄与皮革的味道,擦过他们的脸颊。
一路走来,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两人始终保持着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既非陌生,也非亲近。没有对话,也没有刻意的回避,只是在无声中各守其界,仿佛命运早已将他们的关系界定在某条细不可察却不可逾越的警戒线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