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第1007章 荆云的计划
热门推荐:
警察陈阳的故事
三国大军湿家
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杨广假死:那朕就暴揍各路反王啦
七零军婚:女特种兵她能一打十
热血传奇:天灾道主
谍云重重
从SSS级监狱里走出来的男人
人在奥特:我破防别人就变强
就在晋军兵临武隧城下之时,已经在曲沃完成修整的主将荆云已经得到了武隧那边的传信。
“晋军十万大军围城,看来他们这是要强攻武隧啊”,荆云捏着信纸,脸上露出几分凝重的神色。
“将军,我们是要回援武隧吗?”,一旁的副将白铭也是听到了武隧那边的情况,连忙问道。
荆云听到白铭的声音,目光立即看向白铭,看着这张与白毅神似的脸,心中一动,问道:“你觉得呢?”
白铭听到自家主将的问话,微微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恭敬的回答道:“末将以为,武隧城如今还有五万余大军,且李新将军善守,纵然晋军有十万之数,李新将军依托武隧城的险要,足以抵挡住晋军,晋军恐怕短时间内也威胁不到武隧。
我们这里不过一万大军,纵然是回到武隧,对于占据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反倒是要放弃好不容易袭取的曲沃,实在是得不偿失,末将觉得当果断出击,扩大我们在河东的战果,震慑晋人”。
听到白铭的话,荆云脸上也不由露出欣慰的神色。
他觉得白铭在这几年的军旅生涯之中进步太快了。
说实话,在以前,他觉得孙晓和白铭两人不论是兵法谋略还是性格上都是比不上他儿子荆伦的,但白铭这些年轻人经历灭燕之战以及现在的晋楚之战后,性格不仅变得沉稳了许多,在领兵上面也驱除了浮躁。
荆云现在觉得,就算白铭不依靠他父亲白毅,也能成为楚国军界的翘楚。
反倒是自己儿子荆伦在成为大王嫡长女的夫婿之后,恐怕在军中的发展机会还比不上白铭和孙骁这两个同辈了。
“你想领兵攻打新绛?”,荆云看着白铭问道。
“新绛是晋国的旧都,纵然是没有多少兵力驻守,恐怕只凭借我们手中的兵力也攻不下,末将觉得可以攻打安邑,安邑富庶,城中有不少粮草,攻下安邑,也能缓解我们的后勤压力”,白铭想了一会儿说道。
荆云闻言确是摇摇头,然后说道:“武隧有李新将军在确实不会有问题,我们的确确没有回援的必要,不打新绛也是对的,但安邑同样也不应该动,你可知为何?”
白铭听到主将荆云的话,立刻明白这是在考教自己,于是白铭也立刻在心中盘算,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将军,安邑本是晋国重镇,之前被魏氏经营了数代,城防高大坚固,如今作为晋国的后勤重地,城内的兵卒恐怕比起新绛还要多,是末将疏忽了”。
看着面露惭愧之色的白铭,荆云笑着说道:“你能想明白,那就说明你的才能在年轻一辈之中当属最优秀的那几个了,你足以自傲了”。
“将军既然新绛和安邑都动不得,那我们该怎么办?”,白铭好奇的问道,他知道自家主将荆云肯定是已经有了主意。
对于这个与自己父亲齐名的楚国名将,白铭还是很敬佩的,之前他父亲也嘱托过自己要好好的向荆云将军学习。
荆云听到白铭的询问,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将目光看向一旁的舆图。
说实话,晋军的反应速度有些超出了荆云的预料。
也低估晋军对于武隧的重视程度。
先前以为,自己攻下武隧,野王那边应该拥兵自守,现在居然还敢主动领兵进犯武隧,导致其虽然攻下了曲沃,却没办法从武隧调兵增援自己。
晋国河东乃是晋国经营最久,也是最为富庶之地,虽然已经空虚,但只凭他手中的这一万兵力,却又难以快速攻城掠地。
而且荆云也想到,既然赵无恤已经派兵支援野王,那不可能会忽视河东,所以晋国支援河东的援兵极有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所以他觉得不能再耽搁了。
“曲沃我们不要了,我们直接前往蒲阪”,荆云一脸郑重的说道。
“将军是要支援项拓将军?”,白铭问道。
“蒲阪那边肯定还不清楚我们已经进入河东了,我们正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先斩断安邑支援蒲阪的粮道,在击溃秦国那边在蒲阪的援军,然后集中兵力攻下蒲阪,加上项拓手中的五万兵力,就算是晋国有援兵支援河东,也无法抵挡”,荆云沉声说道。
“将军妙计”,白铭对于荆云将军的魄力感到心惊,好不容易得到的曲沃说不要就不要了,但不得不说荆云将军的计划十分可行,白铭十分敬佩。
当天,荆云就带着一万大军离开了曲沃,曲沃的晋人一脸懵逼,但他们没有时间多想,楚军离开曲沃之后,曲沃城内就成为一种无序的状态,时间一长立刻就开始发生动乱。
城中的晋人顿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新绛那边得知楚军真的离开之后才敢派出军队接管曲沃。
另一边,荆云带着大军一路急行军,也顾不上掩藏踪迹,很快就到达了安邑的地界。
安邑的守将直到当天才清楚曲沃已经被楚军攻破的消息,为了以防万一,他已经下令关闭安邑的四门,每日除了运输粮草的车队进出之外,任何人不得进出。
当荆云派出去的斥候察觉到安邑城的变化之后,也是觉得安邑这边对自己的存在已经有了防范之心,对于这一点,荆云没有半点感觉,反正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安邑。
这一日,安邑城城门再次打开,走出一支有二十多辆车子的车队,每一辆车上面都装满了粮食和军械,随行的军卒也达到了五百人,他们的目的地就是蒲阪。
魏暑就是这支运粮队的最大军官。
魏暑出身晋国魏氏,魏氏被赵氏灭亡之后,他作为旁支中的旁支,也是得以活命,为了过得更好,于是他选择投靠了赵氏。
这些年他虽然被亲友指责,但这些年,他自己的小家的日子倒过得十分舒适,虽然不算富贵,但也衣食无忧,反倒那些不知局势的族人日子过得远不如自己,甚至可以说是艰难。
魏暑作为运粮队的最高军官,自然是不用坐在马背上承受颠簸之苦,而是直接舒服的坐在运粮车上,由民夫们推着走,怡然自得。
“晋军十万大军围城,看来他们这是要强攻武隧啊”,荆云捏着信纸,脸上露出几分凝重的神色。
“将军,我们是要回援武隧吗?”,一旁的副将白铭也是听到了武隧那边的情况,连忙问道。
荆云听到白铭的声音,目光立即看向白铭,看着这张与白毅神似的脸,心中一动,问道:“你觉得呢?”
白铭听到自家主将的问话,微微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恭敬的回答道:“末将以为,武隧城如今还有五万余大军,且李新将军善守,纵然晋军有十万之数,李新将军依托武隧城的险要,足以抵挡住晋军,晋军恐怕短时间内也威胁不到武隧。
我们这里不过一万大军,纵然是回到武隧,对于占据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反倒是要放弃好不容易袭取的曲沃,实在是得不偿失,末将觉得当果断出击,扩大我们在河东的战果,震慑晋人”。
听到白铭的话,荆云脸上也不由露出欣慰的神色。
他觉得白铭在这几年的军旅生涯之中进步太快了。
说实话,在以前,他觉得孙晓和白铭两人不论是兵法谋略还是性格上都是比不上他儿子荆伦的,但白铭这些年轻人经历灭燕之战以及现在的晋楚之战后,性格不仅变得沉稳了许多,在领兵上面也驱除了浮躁。
荆云现在觉得,就算白铭不依靠他父亲白毅,也能成为楚国军界的翘楚。
反倒是自己儿子荆伦在成为大王嫡长女的夫婿之后,恐怕在军中的发展机会还比不上白铭和孙骁这两个同辈了。
“你想领兵攻打新绛?”,荆云看着白铭问道。
“新绛是晋国的旧都,纵然是没有多少兵力驻守,恐怕只凭借我们手中的兵力也攻不下,末将觉得可以攻打安邑,安邑富庶,城中有不少粮草,攻下安邑,也能缓解我们的后勤压力”,白铭想了一会儿说道。
荆云闻言确是摇摇头,然后说道:“武隧有李新将军在确实不会有问题,我们的确确没有回援的必要,不打新绛也是对的,但安邑同样也不应该动,你可知为何?”
白铭听到主将荆云的话,立刻明白这是在考教自己,于是白铭也立刻在心中盘算,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将军,安邑本是晋国重镇,之前被魏氏经营了数代,城防高大坚固,如今作为晋国的后勤重地,城内的兵卒恐怕比起新绛还要多,是末将疏忽了”。
看着面露惭愧之色的白铭,荆云笑着说道:“你能想明白,那就说明你的才能在年轻一辈之中当属最优秀的那几个了,你足以自傲了”。
“将军既然新绛和安邑都动不得,那我们该怎么办?”,白铭好奇的问道,他知道自家主将荆云肯定是已经有了主意。
对于这个与自己父亲齐名的楚国名将,白铭还是很敬佩的,之前他父亲也嘱托过自己要好好的向荆云将军学习。
荆云听到白铭的询问,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将目光看向一旁的舆图。
说实话,晋军的反应速度有些超出了荆云的预料。
也低估晋军对于武隧的重视程度。
先前以为,自己攻下武隧,野王那边应该拥兵自守,现在居然还敢主动领兵进犯武隧,导致其虽然攻下了曲沃,却没办法从武隧调兵增援自己。
晋国河东乃是晋国经营最久,也是最为富庶之地,虽然已经空虚,但只凭他手中的这一万兵力,却又难以快速攻城掠地。
而且荆云也想到,既然赵无恤已经派兵支援野王,那不可能会忽视河东,所以晋国支援河东的援兵极有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所以他觉得不能再耽搁了。
“曲沃我们不要了,我们直接前往蒲阪”,荆云一脸郑重的说道。
“将军是要支援项拓将军?”,白铭问道。
“蒲阪那边肯定还不清楚我们已经进入河东了,我们正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先斩断安邑支援蒲阪的粮道,在击溃秦国那边在蒲阪的援军,然后集中兵力攻下蒲阪,加上项拓手中的五万兵力,就算是晋国有援兵支援河东,也无法抵挡”,荆云沉声说道。
“将军妙计”,白铭对于荆云将军的魄力感到心惊,好不容易得到的曲沃说不要就不要了,但不得不说荆云将军的计划十分可行,白铭十分敬佩。
当天,荆云就带着一万大军离开了曲沃,曲沃的晋人一脸懵逼,但他们没有时间多想,楚军离开曲沃之后,曲沃城内就成为一种无序的状态,时间一长立刻就开始发生动乱。
城中的晋人顿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直到新绛那边得知楚军真的离开之后才敢派出军队接管曲沃。
另一边,荆云带着大军一路急行军,也顾不上掩藏踪迹,很快就到达了安邑的地界。
安邑的守将直到当天才清楚曲沃已经被楚军攻破的消息,为了以防万一,他已经下令关闭安邑的四门,每日除了运输粮草的车队进出之外,任何人不得进出。
当荆云派出去的斥候察觉到安邑城的变化之后,也是觉得安邑这边对自己的存在已经有了防范之心,对于这一点,荆云没有半点感觉,反正他们的目标并不是安邑。
这一日,安邑城城门再次打开,走出一支有二十多辆车子的车队,每一辆车上面都装满了粮食和军械,随行的军卒也达到了五百人,他们的目的地就是蒲阪。
魏暑就是这支运粮队的最大军官。
魏暑出身晋国魏氏,魏氏被赵氏灭亡之后,他作为旁支中的旁支,也是得以活命,为了过得更好,于是他选择投靠了赵氏。
这些年他虽然被亲友指责,但这些年,他自己的小家的日子倒过得十分舒适,虽然不算富贵,但也衣食无忧,反倒那些不知局势的族人日子过得远不如自己,甚至可以说是艰难。
魏暑作为运粮队的最高军官,自然是不用坐在马背上承受颠簸之苦,而是直接舒服的坐在运粮车上,由民夫们推着走,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