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第10章 风向转时,谁在收网?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李二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晴不定,宛如暴风雨前的海面。
今日,是审议《贞观疫录》初稿的日子。
李承乾身着太子衮服,缓步上前,手中捧着一卷竹简,正是他亲自撰写的序言。
“父皇,诸位大人。”李承乾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儿臣以为,疫起于微,祸积于蔽。若不防微杜渐,则小病酿成大患,一人之疾,或可倾覆一国!”
说着,他将竹简展开,一字一句地念道:“故,儿臣斗胆,陈‘防蔽之策’七条——开渠以疏导,滤水以清源,隔离以断绝,报疫以周知,查工以肃责,赦言以纳谏,录匠以存技。”
七条“防范之策”,字字珠玑,句句锥心。
开渠,直指某些官员尸位素餐,河道年久失修;滤水,暗讽饮水不洁,水源污染;隔离,批评应对迟缓,措施不力;
报疫,斥责信息瞒报,粉饰太平;查工,追究工程质量,豆腐渣工程害人;赦言,鼓励百姓进谏,杜绝一言堂;录匠,重视技术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每一条,都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戳大唐官场的脓疮。
然而,李承乾的高明之处在于,他通篇没有点任何人的名字。
所有的指责,都隐藏在字里行间,让人无法直接反驳,却又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群臣默然,一个个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喘。
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更是感觉如坐针毡,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长孙无忌站在文臣之首,眼神阴鸷地盯着李承乾,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太子殿下,好大的口气!”长孙无忌捋着胡须,慢悠悠地说道,“殿下身居东宫,未曾履实地,不知民间疾苦,又何知百官之难?这‘防蔽之策’,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纸上谈兵,毫无可行之处!”
李承乾面色平静,淡淡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长孙大人此言差矣。”李承乾不卑不亢地说道,“儿臣虽未亲历,却也耳闻目睹。儿臣不知百官之难,但知百姓之死!若因百官之难,而置百姓于水火,那这百官,又有何用?”
一句话,噎得长孙无忌哑口无言。
他想反驳,却找不到任何理由。
难道要说,百姓的死活不重要,百官的难处才重要吗?
这种话,他可不敢说出口,否则,非得被天下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不可!
满殿寂静,落针可闻。
就连李二,也微微眯起了眼睛,眼神复杂地看着李承乾。
他没有出言斥责,也没有表示赞许,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最终,李二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
“此事,以后再议。”李二的声音听不出喜怒,“高履行,你负责核查‘防蔽之策’的可行性,三日之内,给朕一个答复。”
“臣,遵旨!”高履行连忙出列,躬身领命。
退朝后,高履行不敢怠慢,立刻开始着手调查。
他先是召集太常寺的官员,仔细研究了李承乾的“防蔽之策”,然后又派人前往民间,明察暗访,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
几天下来,高履行忙得焦头烂额,头发都白了不少。
不过,他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李承乾提出的“开渠”之策,虽然立意很好,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长安城内的河道,年久失修,淤泥堵塞,想要彻底疏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会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
再比如,李承乾提出的“查工”之策,虽然可以追究工程质量,但也会引起一些官员的反弹,甚至会导致一些工程停工,影响城市的发展。
当然,高履行也发现了一些亮点。
比如,李承乾提出的“滤水”之策,就非常实用。
东宫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种叫做“炭井”的过滤装置,可以将浑浊的河水过滤成清澈的饮用水。
这种“炭井”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着,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甚至已经有百姓自发地在自家院子里挖“炭井”,改善饮水条件。
三日后,高履行再次来到金銮殿,向李二汇报核查结果。
“启禀陛下。”高履行躬身说道,“臣已对太子殿下提出的‘防蔽之策’进行了详细的核查,发现其中既有可行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着,他将一份奏折呈了上去。
李二接过奏折,仔细地翻阅起来。
高履行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二的表情。
突然,李二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滤水’之法,是何人所创?”李二的声音有些不悦。
“回陛下。”高履行连忙说道,“此法名为‘炭井’,乃是东宫所创,已在民间试用,百姓称赞不已,饮水清冽甘甜。”
“谁允许他们私自推行?”李二的语气更加严厉。
“陛下息怒!”高履行连忙伏地说道,“并非私自推行,乃是太医院依《防疫手札》推行,百姓自发效仿,臣也始料未及。”
说着,高履行呈上了一本民间抄本。
“此乃民间抄录的《防疫手札》,其中详细记载了‘炭井’的制作方法,以及其他一些防疫知识。”高履行解释道,“此书流传甚广,深受百姓喜爱。”
李二接过抄本,只见封面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防疫手札”四个大字。
仔细一看,这竟然是徐惠的笔迹!
李二翻开抄本,只见里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炭井”的制作方法拆解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口诀,方便百姓记忆和学习。
此外,抄本中还记载了一些简单的防疫知识,比如勤洗手、多通风、不吃生食等等。
李二越看越惊讶,他没有想到,徐惠竟然如此聪慧,能够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转化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更让他惊讶的是,徐惠竟然能够将这些知识,借由佛门施药的机会,广为传播。
要知道,佛教在大唐的影响力非常大,寺庙遍布各地,僧侣众多,是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徐惠能够利用这一点,将防疫知识传播到民间,实在是高明之举。
李二合上抄本,长叹一口气。
“民心所向,非令可止啊!”李二无奈地说道。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炭井”能够在民间迅速普及。
因为这是百姓的迫切需求,也是民心所向。
即使他下令禁止,也无法阻止百姓自发地学习和使用“炭井”。
就在这时,武媚娘趁势而上,命赵十三在城南茶肆散布“太子修书录冤工”之说。
她还特意安排了一名老匠,当众哭诉:“我儿因言渠弊,被逐出工坊,今疫起,竟应其所言!”
这一下,舆论彻底炸开了锅。
百姓们纷纷议论,对那些贪官污吏更加痛恨,对李承乾更加敬佩。
更有甚者,将此事编成了歌谣,在坊间传唱。
“东宫闭门书,字字为民哭。君王不见信,黎庶自有目。”
歌声传入宫墙,连宫女内侍皆低声哼唱。
李二闻听此事,勃然大怒,命人彻查谣传源头。
结果,查来查去,竟然查到了慈恩寺。
法缘小沙弥供出,徐才人曾赠予他《防疫手札》,但他坚称不知其意,只是觉得书中的内容对百姓有益,所以才广为传播。
李二本想责罚徐惠,但李承乾却抢先请罪。
“父皇息怒!”李承乾跪在地上,说道,“此事皆因儿臣而起,是儿臣命徐惠整理旧档,未曾约束传播,罪在儿臣!”
李承乾不辩解,也不推卸责任,只是坦然认罪,并请自罚俸三月,以“警妄传之过”。
他越是如此,反而越显得坦荡。
连御史台的官员,都觉得无从弹劾。
毕竟,李承乾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没有考虑到后果而已。
而且,他已经主动认罪,并接受了惩罚,如果再揪着不放,反而显得他们小题大做,没事找事。
当夜,李二独坐御案前,望着窗外东宫的方向,喃喃自语:“他若真谋反,何必让天下知他有民心?”
高履行在黑暗中,缓缓走出,声音低沉:“陛下,太子殿下之心,臣不敢妄议。但臣以为,有些事情,或许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掌控。”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双手呈上。
“陛下,这是臣连日来收集的证据,请您过目。”高履行说道,“臣已将东宫近一个月来的所有接待名册,附于信后。”
李二接过密信,却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深深地看了高履行一眼。
高履行神情肃穆,与他对视,目光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
李二缓缓地打开密信,借着烛光,仔细地阅读起来。
他的脸色,随着阅读的深入,变得越来越凝重……高履行送来的这份“惊喜”密信,如同午夜惊雷,炸得李世民脑袋嗡嗡作响。
什么叫“天下人心,已归东宫”?
这奏折简直就差明说李承乾要黄袍加身了!
信上罗列的数字,像一把把小刀,一下下刺痛着李世民的心。
太医、工匠、僧道……这哪里是太子,分明是搞技术革新的民间科学家嘛!
可问题是,这科学家聚拢人心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只觉一阵阵眩晕。
他可是皇帝,玩弄权术才是他的本职啊!
怎么感觉自己被儿子给精神控制了呢?
最终,李世民还是提起了朱笔。
笔尖在“太子”二字上悬停了许久,仿佛有千钧之重。
他深吸一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笔锋一转,写下了“可出宫”三个字。
“《疫录》准许刊印,太子……可出宫。”短短数字,宣告着一场风暴的暂时平息。
网已收,风已定。
但李世民心里清楚,这绝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诏书下达当日,东宫内外一片肃静。
李承乾并未急着出宫,反而召集徐惠,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好戏,才刚刚开场……”
李二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晴不定,宛如暴风雨前的海面。
今日,是审议《贞观疫录》初稿的日子。
李承乾身着太子衮服,缓步上前,手中捧着一卷竹简,正是他亲自撰写的序言。
“父皇,诸位大人。”李承乾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儿臣以为,疫起于微,祸积于蔽。若不防微杜渐,则小病酿成大患,一人之疾,或可倾覆一国!”
说着,他将竹简展开,一字一句地念道:“故,儿臣斗胆,陈‘防蔽之策’七条——开渠以疏导,滤水以清源,隔离以断绝,报疫以周知,查工以肃责,赦言以纳谏,录匠以存技。”
七条“防范之策”,字字珠玑,句句锥心。
开渠,直指某些官员尸位素餐,河道年久失修;滤水,暗讽饮水不洁,水源污染;隔离,批评应对迟缓,措施不力;
报疫,斥责信息瞒报,粉饰太平;查工,追究工程质量,豆腐渣工程害人;赦言,鼓励百姓进谏,杜绝一言堂;录匠,重视技术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每一条,都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戳大唐官场的脓疮。
然而,李承乾的高明之处在于,他通篇没有点任何人的名字。
所有的指责,都隐藏在字里行间,让人无法直接反驳,却又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群臣默然,一个个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喘。
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尸位素餐、贪赃枉法的官员,更是感觉如坐针毡,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长孙无忌站在文臣之首,眼神阴鸷地盯着李承乾,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太子殿下,好大的口气!”长孙无忌捋着胡须,慢悠悠地说道,“殿下身居东宫,未曾履实地,不知民间疾苦,又何知百官之难?这‘防蔽之策’,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纸上谈兵,毫无可行之处!”
李承乾面色平静,淡淡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长孙大人此言差矣。”李承乾不卑不亢地说道,“儿臣虽未亲历,却也耳闻目睹。儿臣不知百官之难,但知百姓之死!若因百官之难,而置百姓于水火,那这百官,又有何用?”
一句话,噎得长孙无忌哑口无言。
他想反驳,却找不到任何理由。
难道要说,百姓的死活不重要,百官的难处才重要吗?
这种话,他可不敢说出口,否则,非得被天下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不可!
满殿寂静,落针可闻。
就连李二,也微微眯起了眼睛,眼神复杂地看着李承乾。
他没有出言斥责,也没有表示赞许,只是静静地观察着,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最终,李二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
“此事,以后再议。”李二的声音听不出喜怒,“高履行,你负责核查‘防蔽之策’的可行性,三日之内,给朕一个答复。”
“臣,遵旨!”高履行连忙出列,躬身领命。
退朝后,高履行不敢怠慢,立刻开始着手调查。
他先是召集太常寺的官员,仔细研究了李承乾的“防蔽之策”,然后又派人前往民间,明察暗访,了解百姓的真实情况。
几天下来,高履行忙得焦头烂额,头发都白了不少。
不过,他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李承乾提出的“开渠”之策,虽然立意很好,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长安城内的河道,年久失修,淤泥堵塞,想要彻底疏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会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
再比如,李承乾提出的“查工”之策,虽然可以追究工程质量,但也会引起一些官员的反弹,甚至会导致一些工程停工,影响城市的发展。
当然,高履行也发现了一些亮点。
比如,李承乾提出的“滤水”之策,就非常实用。
东宫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种叫做“炭井”的过滤装置,可以将浑浊的河水过滤成清澈的饮用水。
这种“炭井”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着,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甚至已经有百姓自发地在自家院子里挖“炭井”,改善饮水条件。
三日后,高履行再次来到金銮殿,向李二汇报核查结果。
“启禀陛下。”高履行躬身说道,“臣已对太子殿下提出的‘防蔽之策’进行了详细的核查,发现其中既有可行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着,他将一份奏折呈了上去。
李二接过奏折,仔细地翻阅起来。
高履行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二的表情。
突然,李二的眉头皱了起来。
“这‘滤水’之法,是何人所创?”李二的声音有些不悦。
“回陛下。”高履行连忙说道,“此法名为‘炭井’,乃是东宫所创,已在民间试用,百姓称赞不已,饮水清冽甘甜。”
“谁允许他们私自推行?”李二的语气更加严厉。
“陛下息怒!”高履行连忙伏地说道,“并非私自推行,乃是太医院依《防疫手札》推行,百姓自发效仿,臣也始料未及。”
说着,高履行呈上了一本民间抄本。
“此乃民间抄录的《防疫手札》,其中详细记载了‘炭井’的制作方法,以及其他一些防疫知识。”高履行解释道,“此书流传甚广,深受百姓喜爱。”
李二接过抄本,只见封面上用娟秀的字体写着“防疫手札”四个大字。
仔细一看,这竟然是徐惠的笔迹!
李二翻开抄本,只见里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炭井”的制作方法拆解成一句句朗朗上口的口诀,方便百姓记忆和学习。
此外,抄本中还记载了一些简单的防疫知识,比如勤洗手、多通风、不吃生食等等。
李二越看越惊讶,他没有想到,徐惠竟然如此聪慧,能够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转化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
更让他惊讶的是,徐惠竟然能够将这些知识,借由佛门施药的机会,广为传播。
要知道,佛教在大唐的影响力非常大,寺庙遍布各地,僧侣众多,是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徐惠能够利用这一点,将防疫知识传播到民间,实在是高明之举。
李二合上抄本,长叹一口气。
“民心所向,非令可止啊!”李二无奈地说道。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炭井”能够在民间迅速普及。
因为这是百姓的迫切需求,也是民心所向。
即使他下令禁止,也无法阻止百姓自发地学习和使用“炭井”。
就在这时,武媚娘趁势而上,命赵十三在城南茶肆散布“太子修书录冤工”之说。
她还特意安排了一名老匠,当众哭诉:“我儿因言渠弊,被逐出工坊,今疫起,竟应其所言!”
这一下,舆论彻底炸开了锅。
百姓们纷纷议论,对那些贪官污吏更加痛恨,对李承乾更加敬佩。
更有甚者,将此事编成了歌谣,在坊间传唱。
“东宫闭门书,字字为民哭。君王不见信,黎庶自有目。”
歌声传入宫墙,连宫女内侍皆低声哼唱。
李二闻听此事,勃然大怒,命人彻查谣传源头。
结果,查来查去,竟然查到了慈恩寺。
法缘小沙弥供出,徐才人曾赠予他《防疫手札》,但他坚称不知其意,只是觉得书中的内容对百姓有益,所以才广为传播。
李二本想责罚徐惠,但李承乾却抢先请罪。
“父皇息怒!”李承乾跪在地上,说道,“此事皆因儿臣而起,是儿臣命徐惠整理旧档,未曾约束传播,罪在儿臣!”
李承乾不辩解,也不推卸责任,只是坦然认罪,并请自罚俸三月,以“警妄传之过”。
他越是如此,反而越显得坦荡。
连御史台的官员,都觉得无从弹劾。
毕竟,李承乾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没有考虑到后果而已。
而且,他已经主动认罪,并接受了惩罚,如果再揪着不放,反而显得他们小题大做,没事找事。
当夜,李二独坐御案前,望着窗外东宫的方向,喃喃自语:“他若真谋反,何必让天下知他有民心?”
高履行在黑暗中,缓缓走出,声音低沉:“陛下,太子殿下之心,臣不敢妄议。但臣以为,有些事情,或许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掌控。”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双手呈上。
“陛下,这是臣连日来收集的证据,请您过目。”高履行说道,“臣已将东宫近一个月来的所有接待名册,附于信后。”
李二接过密信,却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深深地看了高履行一眼。
高履行神情肃穆,与他对视,目光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
李二缓缓地打开密信,借着烛光,仔细地阅读起来。
他的脸色,随着阅读的深入,变得越来越凝重……高履行送来的这份“惊喜”密信,如同午夜惊雷,炸得李世民脑袋嗡嗡作响。
什么叫“天下人心,已归东宫”?
这奏折简直就差明说李承乾要黄袍加身了!
信上罗列的数字,像一把把小刀,一下下刺痛着李世民的心。
太医、工匠、僧道……这哪里是太子,分明是搞技术革新的民间科学家嘛!
可问题是,这科学家聚拢人心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李世民揉了揉眉心,只觉一阵阵眩晕。
他可是皇帝,玩弄权术才是他的本职啊!
怎么感觉自己被儿子给精神控制了呢?
最终,李世民还是提起了朱笔。
笔尖在“太子”二字上悬停了许久,仿佛有千钧之重。
他深吸一口气,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笔锋一转,写下了“可出宫”三个字。
“《疫录》准许刊印,太子……可出宫。”短短数字,宣告着一场风暴的暂时平息。
网已收,风已定。
但李世民心里清楚,这绝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诏书下达当日,东宫内外一片肃静。
李承乾并未急着出宫,反而召集徐惠,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好戏,才刚刚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