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这里有一个超级写作系统 > 第499章 畅销作家秘籍

这里有一个超级写作系统 第499章 畅销作家秘籍

    林婉儿羡慕道:“太强了!几乎每部小说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了。”

    杜雨惊叹道:“真的是堪比中原五白啊!”

    高传龙自愧不如:“确实是写作天才!”

    雷小燕小声追问道:“龙哥!那个马伯庸的写作秘籍是什么呢?”

    高传龙顿时感到汗颜:马伯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倒是看了几部,什么《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只是小说确实没看过。

    他灵机一动,说:“大家休息一下,吃点花生。我去卫生间一下。婉儿好好招待一下。”

    林婉儿心领神会道:“小杜、小燕!走!去厨房吃花生。”

    却说高传龙到了卫生间,打开一点水龙头,让水慢慢流进水桶。

    他念动真言,召唤出超级写作系统——系统女神。

    系统女神翩翩而至,秀眉微蹙道:“老高!怎么又是卫生间呢?”

    高传龙尴尬道:“救急啊!”

    系统女神直截了当道:“说吧!遇到什么写作问题?”

    高传龙轻声道:“畅销作家马伯庸知道吧?”

    系统女神点头道:“知道。”

    高传龙追问道:“那他写作成功的秘籍是什么呢?”

    系统女神停顿了一下,然后耐心分析道:“在当今的文学领域,马伯庸绝对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素有‘文学鬼才’之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有天马行空、令人拍案叫绝的脑洞创意,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

    又不乏严谨厚重的史料佐证,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考据严谨却又不失趣味,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增长不少知识。

    马伯庸的粉丝众多,他写的书,书迷们总是追着看。

    就拿他的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来说,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广受欢迎,不仅销量可观,还为他带来了高达240万的收入。

    如此辉煌的成绩,让不少人对他的写作秘诀充满了好奇。

    秘诀一:保持固定的写作频率。

    我们都知道,定时定量吃饭有助于身体健康,其实写作也是如此。

    定时定量地写作,远比猛冲几个通宵,然后休息几天的方式要靠谱得多。

    这样做能够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写作手感,每天都有内容可写,就像运动员每天坚持训练,才能保持最佳状态一样。

    马伯庸就有自己固定的写作频率。

    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先进行跑步锻炼,然后吃早饭、送孩子上学。

    之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至少要写3000到4000字,一直写到晚上5点才回家。

    这种规律且高强度的写作安排,让他能够持续保持创作的热情和灵感。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不能完全照搬马伯庸的模式。

    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适合自己的写作时长和字数,确定合理的写作频率。

    比如,你可以选择一天一更,或者一周一更,关键是要保持稳定和规律,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秘诀二:写作就是和自己较劲的过程。

    网上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倒逼自己’,每一次的自我倒逼,都像是给人生装上一副助推器,帮助我们达到新的高度。

    写作同样需要这种倒逼自己的精神。

    马伯庸在写作时,就常常会和自己较劲。

    他说:‘我会经常写到主角没有任何机会陷入到完全的绝境了,然后等着看第二天的我说看你怎么解。’

    这种看似自虐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激发创作灵感的有效手段。

    有时候,当我们把自己逼到绝境,反而能激发出无限的潜能,瞬间想出一个奇妙的招数来化解危机。

    当然,如果实在想不出来也没关系,毕竟作者是笔下世界的上帝,可以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修改,这也是创作的自由所在。

    秘诀三:任何一个桥段要兼具功能性和情绪性。

    桥段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节点,它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深度。

    一个好的桥段,可以是误会、悬念、失而复得、虚惊一场等,这些元素能够让小说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那么,如何写出好桥段呢?

    马伯庸给出了答案。

    他认为,任何一个桥段一定要完成两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功能性的,它在剧情上一定要对主角达成目标具有促进性。

    也就是说,这个桥段的出现要能够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让主角离目标更近一步。

    第二个任务是情绪性的,它要帮助主角完成一种情绪上的升级,比如让主角感到愤怒、理解或者感动等。

    只有兼具这两种功能的桥段,才是合格的桥段。

    如果只有其中一种功能,那么这个桥段就会显得单薄,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秘诀四:选择小人物的角度以小见大。

    很多人在创作时,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爱写大人物。

    他们觉得大人物做了了不起的事,人们多少都有所耳闻,貌似可写的东西很多。

    但其实不然,写大人物往往容易陷入宏大叙事的陷阱,写出来的东西更像人物词条,很难接地气。

    更重要的是,大人物的人生已经确定了,人们对他们有刻板印象,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限制。

    历史重大人物的行为你不能随意改变,对于这些人,历史已经有了评价,创作者不能自由发挥。

    而选择小人物的角度,创作就会更加自由。

    小人物虽然平凡,但他们的生活琐碎而真实,从一个小人物的抉择中,很有可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风貌。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比全景式描写更接地气,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秘诀五:找业内专家聊天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好文章,素材至关重要。

    有了好的素材做支撑,文章才有了底气。

    但在现实中,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知道从哪里找素材。

    看看马伯庸是怎么做的吧!

    他在写《古董局中局》的时候,为了获取最真实、最专业的素材,会主动和古董贩子、收藏家聊天。

    这些人有的是潘家园卖古董的,有的是自己搞收藏的,还有故宫专门的研究员。

    他会通过知网看完论文后,找到作者联系方式,主动跟人家套近乎,然后虚心请教:‘我有个疑问,能不能告诉我。’

    这些业内人士每个人都一肚子故事,马伯庸把听到的内容记下来,经过加工整理,就变成了自己的写作素材。

    学会这个方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多去和业内专家交流,从他们那里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和故事,让我们的作品更加真实、生动、有深度。

    马伯庸的这5个写作秘诀,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如果你也热爱写作,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说不定也能在写作的道路上取得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