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凡医 第390章 伎俩和忌讳
热门推荐:
超人在漫威:修吞噬法,独步诸天
炼神丹,画神符,团宠师妹是天才
穿书了,谁还稀罕当平妻
小师妹玩转抖音,老祖竟是榜一
捐功勋!败家产!掀翻假死夫君棺材板
穿时空的女将军
全家读我心声,真千金一脚踹一个
假千金流放,世子搬空侯府求下嫁
登天
药材质量不好,是江云初见过最多的,也是最常见的理由,用来搪塞患者。
还有一种,就是煎药方式不对。
例如,锅不对,下药材顺序不对,火候不对。
这几个都是江云初,见过且经常见的理由。
虽然前文书中说过,有的药材确实是分先煎后下,久煎快火等等,但是也只是存在于一些特定的方子里,只有在这些特定的方子里,对于药效的影响才会很大。
普通的常见的很多方子,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而且还是那句话。
就算是先煎后下搞错了,只要是方证能够对应的上,肯定会有效果,只不过效果会打折扣,疾病好的会慢一些而已,这是小的问题。
而不可能因为一味药先煎后下顺序弄反了,吃下去的药,对于疾病一点帮助都没有,吃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
除了这两种之外。
还有一种常见的理由就是,病人没有忌口。
生活习惯确实是导致人出现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这是没有问题的。
比如,一个人长期饮食寒凉的东西,就会产生寒凉病,在治疗过程之中,需要忌口,不让人吃寒凉的东西。
这样病才能好的快,病也能够断根。
如果还是不更改饮食习惯的话,可能就会影响治疗效果。
这是有可能的。
是人就有欲望。
尤其是长期的一个生活习惯,一时间改掉还是非常困难的。
不用说,抽烟喝酒这样有成瘾性的习惯。
所有的生活习惯都是很难改掉的。
比如一个人来看病,他是经常熬夜。
熬夜多了,人会阴虚。
你让他立马改掉,是很难一下改掉的。
现在再次重复刚刚那句话,就算是他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那只能说,他这个病不能够去根,不能够去很好的快速的痊愈。
而不是你的药一点作用都没有产生。
就如同打游戏一样,你使用了一个技能。
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病人不能够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个理由也常见。
我就亲眼见过,某专家诊病的时候说病人。
有个病人是肾虚阳痿。
然后这个专家给病人开了一个方子。
这个病人呢,性格比较直爽,脾气有点急。
吃了2次药,14天药之后,患者来复诊的时候,直言,吃了没有效果。
专家丝毫没有尴尬,便说,你是不是吃水果了。
这病人也一愣,然后说,没敢多吃,就那天,天气太热了吃了几块西瓜,但是我没吃冰镇的,就吃的正常的。
专家立马一扔笔,挺生气的说道,我都说了,不能吃水果,你还吃上西瓜了,不冰镇就不是水果了?你这个一吃水果,药就不管用了。
一招反客为主。
患者瞬间自责。
专家摆脱尴尬。
这是一种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看病就是看的人情世故,不一定全是中医技术。
技术再好,也得结合实际,不能平地抠饼,乱编乱造。
就比如,有一个医生。
当地名医。
以断脉神验出名。
据当地人讲,你吃的啥,都能给你诊脉诊出来。
江云初当时觉得好奇,便前往看看。
以江云初的技术水平,可以断出你吃大葱了,还是大蒜了,或者你吃了韭菜盒子,前提是你牙上还得沾韭菜叶。
对于能够诊人的脉并不稀奇。
但是若说,诊初吃什么,真令人好奇。
后来江云初去了几次,观察了几次。
发现了一个规律,小孩子来诊脉,但凡受了凉的,肚子脾胃问题的,他便讲,梨子,苹果吃多了。
如果老人脾胃问题,去找他看病,他便讲,你这病是稀粥喝太多造成,问病人是否稀粥喝太多,病人也都点头称是。
而且人往往都点头称是。
江云初也犯嘀咕,为什么这都能摸出来。比如小孩子受凉了,为啥不说是吃西瓜吃多了?不说是吃草莓吃多了?就说是苹果,梨子吃多了?
后来江云初打听了一下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气候地貌,才恍然大悟。
此地产苹果和梨子,且种类繁多。
家家户户都有果园。
小孩子多贪嘴,而且平日里就接触这两种水果。
而本地人,以早晚喝粥为主要生活习惯,年纪大了,牙口又不好,且味觉减退,所以粥就喝的多。
不管胃病是不是喝粥引起来的,但是人家说出来了,那就对了,你就得点头。
这也是说,为什么他在本地出名。
凡是换一个地方,他这种说法一定不灵验了。
这就是,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梅花易数》一书中的一则例子。
邻居晚上敲门,要借东西。
所以起课,看占得,邻居要借什么东西。
当时是冬天,酉时。
邵康节先生听到有扣门的声音。
一开始扣了一声就停了,然后又扣了五声门。并且在门外说,想借点东西。
这时候邵康节先生说先别说话,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占,这个邻居到底是要借什么?
所以现在就开始起卦。
一声属乾卦,为上卦。
五声属巽卦为下卦。
本卦,相加,为天风姤卦。
一乾卦,五巽卦,相加得六。
然后再加酉时(酉时排地支第10位),一共得十六数。
以六除。
二六一十二,余数是4。
那么就第四爻变,乾卦变巽卦。
得巽为风卦。
互卦为乾为天卦。
卦中三金,二木。
所以断,所借的东西一定是一个金木之物。
因为乾金短,巽木长,是借斧子。
但是这时候,先生的儿子断卦说:“金短木长,借东西一定是借锄头。”
邵康节先生说:“不对,一定是斧子。”
后来邻居过来之后,果然就是借斧子。
先生的儿子问其中的缘故是什么?
邵康节先生解释说:“起卦,占卜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个世间的道理。用卦象数理去推断,可以是斧子,也可以是锄头;”
“但是以人世间的道理推断,现在已经晚上了,晚上又干不了农活,晚上怎么会用用锄头?一定是来借斧子的。”
“此时天冷,一定是借斧头,去劈柴!”
“推数又须明理,为卜占之切要也。推数不推理,是不得也。学数者志之!”
所以技术再好,也得明白人世间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
这和中医也是同理。
看病,讲究的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
缺一不可!
好了,又说远了,言归正传,回到故事。
江云初感觉自己嘴唇沉重。
不想说任何话,这是江云初对这些人的失望。
江云初不说话,雷主任可误会了。
雷主任以为江云初是生气了,所以不出声了。
于是雷主任便说道:“韩亮,这个方子,就是这个江医生给的,他也是我和白主任,李主任联合请的特邀嘉宾,有时候会过来会会诊。你有没有什么想和江医生交流的?正好有这么一个病例,你们两个可以交流交流,你跟江医生可以学习学习!”
雷主任不提学习还好,一提学习,韩亮的傲娇劲就起飞了。
瞅了江云初一眼。
满眼都是不屑和不服。
用东北话来说,就是你多个鸡儿啊。
江云初也懒得讲大道理,但是又不能不说话,便轻声说道:“按道理来说,改别人的方子,是比较被传统中医忌讳的。一是评价别人的方子,一是改随便改别人的方子,这个是非常不好的。”
干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诚信二者。
诚信,是对于双方的要求,不是单独约束一方面的。
评价别人的方子,是很多医生爱干的事情。
这其实是一种行业大忌讳。
无论这个方子好坏,不能评价。
还有拿着一个方子,到处问别人方子的事情,这是绝对的不诚。
也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表现。
如果有疑问,不如直接放弃,不必拿着问东问西。
你自己端着一盘菜,不亲自尝尝,却问别人,这个好吃不好吃,你说这事滑稽不滑稽吧。
与其这样,不如不吃。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现在时期,属于江湖大乱道时代。
不讲规矩的人越来越多,守规矩的人反而被视为老土。
文人相轻,同行碾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无论底线有无,张嘴乱说话,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也成为了一种常态。
利己主义大行其道。
此事,苏子阳一书有提,本书也多次提到。
尤其是传统行业。
比如中医这一块,亦或者是画符念咒之类。
信,就信一个,产生疑问了,直接换人就好了。
没必要拿着一张草药方子,一个符咒,东问西问。
对自己问题解决,没有丝毫的帮助,还耽误自己的病情。
江云初讲的是老传统。
因为江云初就是这么学的,所以江云初一直恪守这么一个规矩。
这句话说完,韩亮更加有点不开心了:“我觉得你这个方子有点问题,我便加以更改。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中医负责。你拿出那一套老封建的思想出来,这是落后!”
不用江云初说话。
护士直接听不下去了,一瞪眼,便气冲冲的说道:“问题是,现在患者吃了你的药,她难受!本来稍微好转的状态,一下打回解放前了,你这是对患者负责人吗?你脑回路是不是有问题啊?”
护士,是一个科室的强势群体。
别说一个刚来没多长时间的小医生了。
惹急了眼,大主任照喷不误,还能惯着你?
雷主任一看,护士急眼了,赶紧一比划:“快快,你快去忙你的吧。一会我给你把方子改回来!你别上火了,别喊!给我耳朵整聋了!快去吧!”
主任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护士没再说什么,一扭头劲劲儿的走了。
韩亮直接让护士说懵了,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他是一个从学校毕业一年的学生。
身上的书生气尚未褪去。
被这么一吼,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就呆愣愣的站在原地。
雷主任对着韩亮也是一摆手:“你也快该干嘛干嘛去吧!别在这杵着了!还有这个方子你别动了!我准备改回去,已经煎好的药,就扔了!别让护士给病人发药了!”
雷主任指挥了一会,整个办公室的气压又升了上来。
看着还是一言不发的江云初,雷主任笑呵呵的说道:“现在的年轻人,要是都和你一样就好了。人家都说了,这代人要整顿职场了!哈哈哈!”
“哈哈!”江云初没什么心情听雷主任哄自己,只是略微不想让人尴尬的跟着笑了两声,然后起身要走。
“哎,这个方子怎么弄?病人人咋办?”
雷主任关系的是药方。
“就还按那个方子吃,吃上一段时间之后,最好老太太的体重能上来一点,那样就会更好!先这样吧,雷主任。我先回去了!”
江云初说完,便独自往回走去。
这次没有打车,就静静的在路边溜达。
最近碰到的这些事情,让江云初心情异常低落了。
莫非是真的有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人,医术又不认真学习,但是又能够理直气壮呢?
本事没学会,歪理倒是学了一大堆?
莫非自己的心态真的老了?
老规矩那一套,不管用了???
思索着,江云初一个人溜溜达达的往回走去。
(中国是一个比较讲究人情的社会,一般来说,就算是病人吃了药不管用,因为他是求诊的人,所以说话还是以客客气气为主。我说这句话,是我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说的。如何从病人说话的语气中,听出来,你这个药,到底是真管用假管用呢?
如果方子真管用,不用你问,病人自己就会说,吃了如何如何,有心思细腻的人,还会说,哪里减轻了,哪里没有减轻,这。再有就是,你问的话。病人会说,很好,吃了很管用。这种情况,多半就是管用。如果病人嘴上说,感觉减轻,感觉不太明显,但是也有效果,或者支支吾吾等等的,那多半就是不管用了。)
还有一种,就是煎药方式不对。
例如,锅不对,下药材顺序不对,火候不对。
这几个都是江云初,见过且经常见的理由。
虽然前文书中说过,有的药材确实是分先煎后下,久煎快火等等,但是也只是存在于一些特定的方子里,只有在这些特定的方子里,对于药效的影响才会很大。
普通的常见的很多方子,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而且还是那句话。
就算是先煎后下搞错了,只要是方证能够对应的上,肯定会有效果,只不过效果会打折扣,疾病好的会慢一些而已,这是小的问题。
而不可能因为一味药先煎后下顺序弄反了,吃下去的药,对于疾病一点帮助都没有,吃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
除了这两种之外。
还有一种常见的理由就是,病人没有忌口。
生活习惯确实是导致人出现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
这是没有问题的。
比如,一个人长期饮食寒凉的东西,就会产生寒凉病,在治疗过程之中,需要忌口,不让人吃寒凉的东西。
这样病才能好的快,病也能够断根。
如果还是不更改饮食习惯的话,可能就会影响治疗效果。
这是有可能的。
是人就有欲望。
尤其是长期的一个生活习惯,一时间改掉还是非常困难的。
不用说,抽烟喝酒这样有成瘾性的习惯。
所有的生活习惯都是很难改掉的。
比如一个人来看病,他是经常熬夜。
熬夜多了,人会阴虚。
你让他立马改掉,是很难一下改掉的。
现在再次重复刚刚那句话,就算是他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那只能说,他这个病不能够去根,不能够去很好的快速的痊愈。
而不是你的药一点作用都没有产生。
就如同打游戏一样,你使用了一个技能。
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病人不能够一点感觉都没有。
这个理由也常见。
我就亲眼见过,某专家诊病的时候说病人。
有个病人是肾虚阳痿。
然后这个专家给病人开了一个方子。
这个病人呢,性格比较直爽,脾气有点急。
吃了2次药,14天药之后,患者来复诊的时候,直言,吃了没有效果。
专家丝毫没有尴尬,便说,你是不是吃水果了。
这病人也一愣,然后说,没敢多吃,就那天,天气太热了吃了几块西瓜,但是我没吃冰镇的,就吃的正常的。
专家立马一扔笔,挺生气的说道,我都说了,不能吃水果,你还吃上西瓜了,不冰镇就不是水果了?你这个一吃水果,药就不管用了。
一招反客为主。
患者瞬间自责。
专家摆脱尴尬。
这是一种常用的伎俩。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看病就是看的人情世故,不一定全是中医技术。
技术再好,也得结合实际,不能平地抠饼,乱编乱造。
就比如,有一个医生。
当地名医。
以断脉神验出名。
据当地人讲,你吃的啥,都能给你诊脉诊出来。
江云初当时觉得好奇,便前往看看。
以江云初的技术水平,可以断出你吃大葱了,还是大蒜了,或者你吃了韭菜盒子,前提是你牙上还得沾韭菜叶。
对于能够诊人的脉并不稀奇。
但是若说,诊初吃什么,真令人好奇。
后来江云初去了几次,观察了几次。
发现了一个规律,小孩子来诊脉,但凡受了凉的,肚子脾胃问题的,他便讲,梨子,苹果吃多了。
如果老人脾胃问题,去找他看病,他便讲,你这病是稀粥喝太多造成,问病人是否稀粥喝太多,病人也都点头称是。
而且人往往都点头称是。
江云初也犯嘀咕,为什么这都能摸出来。比如小孩子受凉了,为啥不说是吃西瓜吃多了?不说是吃草莓吃多了?就说是苹果,梨子吃多了?
后来江云初打听了一下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气候地貌,才恍然大悟。
此地产苹果和梨子,且种类繁多。
家家户户都有果园。
小孩子多贪嘴,而且平日里就接触这两种水果。
而本地人,以早晚喝粥为主要生活习惯,年纪大了,牙口又不好,且味觉减退,所以粥就喝的多。
不管胃病是不是喝粥引起来的,但是人家说出来了,那就对了,你就得点头。
这也是说,为什么他在本地出名。
凡是换一个地方,他这种说法一定不灵验了。
这就是,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梅花易数》一书中的一则例子。
邻居晚上敲门,要借东西。
所以起课,看占得,邻居要借什么东西。
当时是冬天,酉时。
邵康节先生听到有扣门的声音。
一开始扣了一声就停了,然后又扣了五声门。并且在门外说,想借点东西。
这时候邵康节先生说先别说话,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占,这个邻居到底是要借什么?
所以现在就开始起卦。
一声属乾卦,为上卦。
五声属巽卦为下卦。
本卦,相加,为天风姤卦。
一乾卦,五巽卦,相加得六。
然后再加酉时(酉时排地支第10位),一共得十六数。
以六除。
二六一十二,余数是4。
那么就第四爻变,乾卦变巽卦。
得巽为风卦。
互卦为乾为天卦。
卦中三金,二木。
所以断,所借的东西一定是一个金木之物。
因为乾金短,巽木长,是借斧子。
但是这时候,先生的儿子断卦说:“金短木长,借东西一定是借锄头。”
邵康节先生说:“不对,一定是斧子。”
后来邻居过来之后,果然就是借斧子。
先生的儿子问其中的缘故是什么?
邵康节先生解释说:“起卦,占卜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个世间的道理。用卦象数理去推断,可以是斧子,也可以是锄头;”
“但是以人世间的道理推断,现在已经晚上了,晚上又干不了农活,晚上怎么会用用锄头?一定是来借斧子的。”
“此时天冷,一定是借斧头,去劈柴!”
“推数又须明理,为卜占之切要也。推数不推理,是不得也。学数者志之!”
所以技术再好,也得明白人世间的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
这和中医也是同理。
看病,讲究的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
缺一不可!
好了,又说远了,言归正传,回到故事。
江云初感觉自己嘴唇沉重。
不想说任何话,这是江云初对这些人的失望。
江云初不说话,雷主任可误会了。
雷主任以为江云初是生气了,所以不出声了。
于是雷主任便说道:“韩亮,这个方子,就是这个江医生给的,他也是我和白主任,李主任联合请的特邀嘉宾,有时候会过来会会诊。你有没有什么想和江医生交流的?正好有这么一个病例,你们两个可以交流交流,你跟江医生可以学习学习!”
雷主任不提学习还好,一提学习,韩亮的傲娇劲就起飞了。
瞅了江云初一眼。
满眼都是不屑和不服。
用东北话来说,就是你多个鸡儿啊。
江云初也懒得讲大道理,但是又不能不说话,便轻声说道:“按道理来说,改别人的方子,是比较被传统中医忌讳的。一是评价别人的方子,一是改随便改别人的方子,这个是非常不好的。”
干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诚信二者。
诚信,是对于双方的要求,不是单独约束一方面的。
评价别人的方子,是很多医生爱干的事情。
这其实是一种行业大忌讳。
无论这个方子好坏,不能评价。
还有拿着一个方子,到处问别人方子的事情,这是绝对的不诚。
也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表现。
如果有疑问,不如直接放弃,不必拿着问东问西。
你自己端着一盘菜,不亲自尝尝,却问别人,这个好吃不好吃,你说这事滑稽不滑稽吧。
与其这样,不如不吃。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现在时期,属于江湖大乱道时代。
不讲规矩的人越来越多,守规矩的人反而被视为老土。
文人相轻,同行碾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无论底线有无,张嘴乱说话,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也成为了一种常态。
利己主义大行其道。
此事,苏子阳一书有提,本书也多次提到。
尤其是传统行业。
比如中医这一块,亦或者是画符念咒之类。
信,就信一个,产生疑问了,直接换人就好了。
没必要拿着一张草药方子,一个符咒,东问西问。
对自己问题解决,没有丝毫的帮助,还耽误自己的病情。
江云初讲的是老传统。
因为江云初就是这么学的,所以江云初一直恪守这么一个规矩。
这句话说完,韩亮更加有点不开心了:“我觉得你这个方子有点问题,我便加以更改。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中医负责。你拿出那一套老封建的思想出来,这是落后!”
不用江云初说话。
护士直接听不下去了,一瞪眼,便气冲冲的说道:“问题是,现在患者吃了你的药,她难受!本来稍微好转的状态,一下打回解放前了,你这是对患者负责人吗?你脑回路是不是有问题啊?”
护士,是一个科室的强势群体。
别说一个刚来没多长时间的小医生了。
惹急了眼,大主任照喷不误,还能惯着你?
雷主任一看,护士急眼了,赶紧一比划:“快快,你快去忙你的吧。一会我给你把方子改回来!你别上火了,别喊!给我耳朵整聋了!快去吧!”
主任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护士没再说什么,一扭头劲劲儿的走了。
韩亮直接让护士说懵了,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他是一个从学校毕业一年的学生。
身上的书生气尚未褪去。
被这么一吼,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就呆愣愣的站在原地。
雷主任对着韩亮也是一摆手:“你也快该干嘛干嘛去吧!别在这杵着了!还有这个方子你别动了!我准备改回去,已经煎好的药,就扔了!别让护士给病人发药了!”
雷主任指挥了一会,整个办公室的气压又升了上来。
看着还是一言不发的江云初,雷主任笑呵呵的说道:“现在的年轻人,要是都和你一样就好了。人家都说了,这代人要整顿职场了!哈哈哈!”
“哈哈!”江云初没什么心情听雷主任哄自己,只是略微不想让人尴尬的跟着笑了两声,然后起身要走。
“哎,这个方子怎么弄?病人人咋办?”
雷主任关系的是药方。
“就还按那个方子吃,吃上一段时间之后,最好老太太的体重能上来一点,那样就会更好!先这样吧,雷主任。我先回去了!”
江云初说完,便独自往回走去。
这次没有打车,就静静的在路边溜达。
最近碰到的这些事情,让江云初心情异常低落了。
莫非是真的有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人,医术又不认真学习,但是又能够理直气壮呢?
本事没学会,歪理倒是学了一大堆?
莫非自己的心态真的老了?
老规矩那一套,不管用了???
思索着,江云初一个人溜溜达达的往回走去。
(中国是一个比较讲究人情的社会,一般来说,就算是病人吃了药不管用,因为他是求诊的人,所以说话还是以客客气气为主。我说这句话,是我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说的。如何从病人说话的语气中,听出来,你这个药,到底是真管用假管用呢?
如果方子真管用,不用你问,病人自己就会说,吃了如何如何,有心思细腻的人,还会说,哪里减轻了,哪里没有减轻,这。再有就是,你问的话。病人会说,很好,吃了很管用。这种情况,多半就是管用。如果病人嘴上说,感觉减轻,感觉不太明显,但是也有效果,或者支支吾吾等等的,那多半就是不管用了。)